首頁>美食>

黃河以北出生的人,是北方人無疑。北方人吃麵食,華夏大地人人皆知。

北方人不僅愛吃麵食,還可以吃出花樣和門道,哪個北方人家裡沒有私藏的麵食獨門祕籍,那他一定不夠北方。

我的記憶裡,爸媽是上班族,廚房的天地是姥姥的,姥姥說了算!幸運的是,姥姥是個嘴巴又饞又刁,手腳又極為勤快的人,孩子給帶好,飯菜也給準備好。

小孩子的飲食習慣百分之二百跟家裡做飯人的飲食習慣有關係,做飯的人喜歡什麼,吃飯的人就什麼吃的多、吃的慣,當然也跟餐桌教育有關係。

比如說,姥姥總是會做一些沒有吃過的飯,而且每次做飯前都會鋪墊:“今天做你愛吃的,你最喜歡吃了。”

吃飯的時候說的是:“真香,真好吃!”

如果你拒絕,還有下一句:“你嚐嚐,真的好吃,騙你幹啥。”

然後自己吃一大口:“怎麼樣?好吃吧!乖,快吃吧~”

結果是,忽忽悠悠吃的肚圓,“姥姥,今天的飯真好吃!”上鉤了!

“好,改天還做!”姥姥哈哈一笑。

所以,我們家的祕籍是姥姥廚房祕籍,姥姥教會了媽媽,媽媽教會了我。

餃子

有人說餃子是很麻煩的飯,很多北方人也因為麻煩要很久才會吃一次,有的甚至只有過年才吃,我家是:一週一次,因為姥姥特別愛吃餃子。

我家的餃子從餡料準備、和麵到上桌兩小時之內可以完成,經常10點半還在想吃什麼的問題,12點前餃子就端上來了。

常吃的餃子餡有:豬肉大蔥餡、豬肉白蘿蔔餡、豬肉白菜餡、豬肉胡蘿蔔餡、豬肉豆角餡、豬肉韭菜餡、韭菜雞蛋粉條餡。

餃子好吃,一是餡、二是皮,餡要鮮香、皮要勁道,這都需要時間的沉澱。

和麵,餃子皮的面不是一次和好的,一定是三番五次、千錘百煉。

首先麵粉和水第一次接觸,筷子做媒,快速攪拌,逐漸成團,盆地沒有散落的乾麵粉為宜,當然也不能太溼,然後蓋上蓋子,醒著。

大約30分鐘左右,開始第二次教化,保持雙手乾淨,下手吧!揣~雙手握拳,手指微微沾水,一拳一拳,把麵糰和的光滑起來,蓋上蓋子,醒著。

30分鐘左右,第三次衝擊,這次用手掌根,揉,由四周向中間團著揉,蓋上蓋子,醒著。

接下來再次見面就是包餃子了,所以可以多醒一會,我們調餡去。

所有的肉餡起初的步驟是一樣的,肉餡、薑末、十三香、生抽、老抽、蠔油、料酒、少許鹽,同一方向攪拌上勁兒,是肉餡變得粘稠有線條的感覺;

然後加想要搭配的菜,白菜、大蔥、白蘿蔔需要殺水,避免出湯,豆角要提前焯水斷生,其餘的水分不大的菜可以直接打碎拌入肉餡中;

接下來是力氣活,一定要攪拌均勻,邊攪拌邊加鹽調味;

關於餡料加鹽多少,我們家是靠聞味道的,這個是姥姥一手帶出來的,從小到大都是“來聞聞鹹不鹹”,這句話也是後來先生無法理解的,鹹味是怎麼聞出來的?

後來思考,一是經驗,二是香味,當鹽與餡料充分結合時,會激發起更加濃郁的香味,某一個恰當的香味剛好是最佳鹹度,天長地久習慣了這樣的味道,就可以感受到差別,然後用嗅覺來感受味道。小夥伴們也可以試一試,加鹽前後味道是不一樣的。

餡兒調好了,開工,包!

一般包餃子是全家人出動,老媽擀皮兒,我和姥姥包餃子,老爸負責燒水準備餃子下鍋,當最後一個餃子包好放在案子上時,餃子就上桌了。

醋碟、辣椒、芥末沾起來,呼呼~嘶哈嘶哈~好吃好吃~

當然,如何證明是北方人,原湯化原食兒,一碗餃子湯足夠。

餄餎面

小時候餎餎面也是姥姥經常端上桌的美食,不記得第一次吃是什麼時候,只記得我從小就愛吃,從不拒絕,百吃不厭。

姥姥做的餄餎面有兩種:玉米粉和高粱粉,一黃一黑。

兩種餄餎面做法一樣,玉米粉或高粱粉:小麥粉=1:2,在小麥粉的主導下,麵條的口感很好,光滑、細膩。姥姥說現在生活好了,白麵(小麥粉)多點好吃,姥姥說得對,我們都不反對。

玉米粉或高粱粉,用滾燙的開水燙熟,燙過的面有甜甜的味道,吃起來更順滑,微微晾涼後,加入小麥粉,和成面塊,是軟軟的那種,如果喜歡麵條勁道,可以小麥粉多一些。

鍋中燒水,水開,上餄餎床子,細細長長的餄餎面在餄餎床子的擠壓下滑入水中,伴隨水的沉沉浮浮,就可以出鍋了。

搭配餄餎面的滷子就是家常菜,土豆、豆角、雞蛋或肉丁、番茄、茄子等等,炒點豆瓣醬爆香,各種菜炒軟後加水微微一燉,澆在餄餎面上就可以呼嚕呼嚕開動了,一大碗進度,姥姥面帶笑意靜靜的看著,“姥姥,你看啥呢?”

“看你吃得香,還要不?”姥姥問。

“嗯~想吃,不過撐了”我答。

“那改天吃,喝碗湯吧”,姥姥滿意的說。

拽面

有的地方叫拽面,有的地方叫板面,還有的地方叫燴麵。不過他們看上去很像,都是寬寬的面。

我家的拽面冬天吃的少,夏天吃的多,姥姥解釋是:天冷,面拽不開!

小時候的冬天是冷,和的面都是硬硬的,拽面一拽就斷了。

拽麵條的面是有講究的,要和的透,面才上勁兒,拽起來有彈性,溫度也很重要,溫度太低,醒發不起來,溫度太高,面會算酸掉。

所以當春暖花開,就開始盼著,“姥姥,吃拽麵條?”

“再等等”姥姥回答。

“姥姥,啥時候吃拽麵條?”我饞的心癢癢。

突然有一天,拽麵條就端上桌了,“看,拽的好不好?透靈靈的~”姥姥很滿意自己的作品。

寬寬的面、滑滑的面、勁道的面,最喜歡番茄、土豆、豆角、荷包蛋打滷,配上拍黃瓜,兩碗下肚,再能喝完湯,不撐不下桌。

姥姥喜歡這樣吃飯的孩子,不費勁兒,吃得香。

燜面

我家的燜面,姥姥管它叫炒麵條。

“今天吃炒麵條”,姥姥美滋滋的說。

炒麵條是費力氣的活兒,麵條是自己用壓面機壓的,小時候我家的壓面機是人動的,壓一次面起碼一個多小時,麵皮反覆壓4-5次,轉盤不知道轉多少圈,總之手痠轉不動的時候距離完成就快了。

所以吃炒麵條大多是週末,姥姥會叫我壓面,獎勵是:一會給你吃兩碗,而我也總是怕不壓面姥姥不給吃而積極的壓面,不過老媽會幫助我的,畢竟太累了。長大後回想“姥姥怎麼會捨得不給我吃。”

壓好麵條直接上籠蒸熟,蒸熟的麵條半透明狀,還有甜甜的味道,不過這時還不到麵條出廠的時候,放在一邊備用。

接下來姥姥開始炒菜,有時是肉絲、豆角、白菜、土豆、豆芽;有時的雞蛋、茄子、胡蘿蔔、洋蔥,切絲爆炒,加水微燉;最後下面,翻炒,蓋上鍋蓋,燜上15分鐘,開飯了!

吃肉的話,姥姥會搭配一個番茄雞蛋湯,吃雞蛋的話,姥姥則會做肉絲湯或者酸辣湯。

吃燜面,搭配大蒜,應該是北方人從小的餐桌薰陶,我從小就敢吃大蒜應該也算耳濡目染的家庭習慣。

兩碗燜面,一碗湯,肚皮渾圓。

姥姥依舊是滿面笑意看著我。

韭菜雞蛋餡餅

韭菜雞蛋餡餅也是姥姥最得意的一道拿手飯,相當自信的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最美味的,而作為吃飯的我們,也同意姥姥的“自戀”,從不吝嗇誇讚,“好吃好吃”。

首先韭菜的挑選,姥姥非常精細,一根一根的掐根,掐不動的不要,老了,影響口感,姥姥的話“跟草似的”;太嫩,也不要,姥姥這次說“太嫩,沒味兒”;

韭菜挑揀乾淨,洗淨晾乾,切碎,香油濃濃的拌上,油亮發光、香氣撲鼻,拌勻了來勺鹽,再沒有過多的調味品。

話說為什麼先放油再放鹽,姥姥說:“先放鹽出水,爛韭菜味兒。”

面是韭菜晾水氣的時候和的,像餃子面一樣,和透,差別是更軟一點,然後揪成劑子,擀成薄餅,兩個一對,大小一樣,薄厚一樣,備用;

平底鍋加油,兩三成熱,餅皮就下鍋了,接著韭菜均勻鋪滿、雞蛋打上一個,鍋鏟將韭菜和雞蛋拉扯均勻,再蓋上另一張餅皮,四周壓死不漏菜;開中火至一面焦黃,翻面至另一面焦黃,一個出鍋。

伴著香氣溢滿全家,第一張餅出鍋了,這時候姥姥一定會高聲呼喚我:“快來吃!”

而我,怎麼可能等到姥姥喊了才來,聲兒不落地,我已經下手了。

“啥時候來的,嚇我一跳”,姥姥假裝責備著。

“嘿嘿,聞著味兒就來了”,我是得意的,姥姥是笑意的,“好吃不?”

“好吃好吃”,第二張餅出不了鍋,第一張就下肚了,然後眼巴巴看著鍋。

“別急,管夠”,姥姥懂我的。

姥姥做一張,我吃一張,當吃的速度趕不上做的速度時,姥姥知道我飽了,旁邊鍋裡盛碗清米湯,亦或是蛋花湯,溜溜縫兒,然後就滿足的跑去玩兒了。

“她吃了多少?”老媽下班回來問姥姥。

“不少,我一直烙她一直吃,有三個?四個?反正一個餅一個雞蛋。”姥姥答。

“養得起我不?”我在遠處高聲問。

“小妮子聽牆根兒呢,養得起——倆也養的起。”姥姥笑著說。

哈哈哈哈......

姥姥養大的我,從小是個“大肚漢”,體重上來了就沒下去過,姥姥引以為傲。直到現在,姥姥每次看到我都是,“看這瘦樣兒,掙得錢不夠吃嗎?”

姥姥是20後,是我家的寶貝,現在的姥姥依然下廚給我們做好吃的,只是偶爾忘了放鹽,偶爾放了兩倍的鹽,而我們大家依然說:“好吃!”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Sweet water”的意思不是“甜水”,鬧笑話就尷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