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一切酒類知識,走進微醺酒類世界!
叮叮噹,叮叮噹,鈴兒響叮噹~2020 年儘管很糟心,聖誕節還是如約而至。
雖然是來自西方的節日,但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對它並不陌生,到處都能看到閃閃發光的燈飾、裝飾華美的聖誕樹……儘管來自不同文化,但大家分享的是一樣的快樂。
現在國內過的聖誕節越來越“正宗”了,在許多大城市裡,有大大小小的聖誕集市可以逛吃逛吃,像上海的安義夜巷聖誕季、深圳的銀鹽聖誕復古市集、北京的飛鳥聖誕集市等,整的聖誕氛圍那是槓槓的。
去過聖誕集市的你應該對空氣中瀰漫著的一股甜甜的氣味不陌生;又或者可能買過某個攤位上香氣撲鼻的熱紅酒或者是蛋酒,所有的這一切都讓人彷彿置身異國,但你可能沒意識到,其實這些氣味都來自我們熟悉的香料,比如丁香、桂皮、肉豆蔻、八角、姜等。
酒圈人士:這不是葡萄酒裡常見的風味形容詞嗎?
吃貨:這不是各種滷鴨掌、滷雞爪、滷牛肉用的嗎?
酒圈人士+吃貨:怎麼跑錯片場跑到聖誕集市裡來了???
其實它們不光沒跑錯片場,還是聖誕節裡不可或缺的主角。
聖誕節裡的東方香料
翻遍網上的聖誕食譜(尤其是熱紅酒的),不難發現,食譜裡的各種配料輪番變,但不變的永遠是丁香、桂皮、姜這些香料。可謂是流水的配料,鐵打的香料,只要有了它們,聖誕節那股甜甜暖暖的基調就不會改變。
丁香(Clove)丁香就是聖誕節香料中最重要的一份子,它被歐洲人稱為“香料皇后”。它也叫丁子香,原產於印度尼西亞。它和中國的觀賞丁香花雖然名字相似,但他們是不同屬的兩種植物。一般丁香分為公丁香(乾燥花蕾)和母丁香(乾燥果實)兩種,像上圖中的就是公丁香,也是西方烹調中常用到的丁香種類。
桂皮(Cinnamon)如果說丁香是聖誕大餐裡的一把手,那桂皮就是二把手。桂皮和肉桂不同,桂皮來自斯里蘭卡,而肉桂則來自中國。如上圖所示,平時我們看到的卷卷的大多都是桂皮,它略帶橙味芳香,在許多甜品,比如蘋果派中都有用到。對於小編來說,蘋果和桂皮,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肉豆蔻(Nutmeg)肉豆蔻和丁香是老鄉,它們都來自印度尼西亞摩鹿加群島(Moluccas),這裡因為盛產香料而得名“香料群島”。歐洲人認為肉豆蔻可以抵禦像感冒這種小毛病,所以被作為名貴香料引進歐洲大陸。由於有致幻作用,它還被古羅馬人稱做“令人心醉的果子”。
此外,它的香味能夠讓熱飲味道更好,因此在潘趣酒、蛋奶酒、熱紅酒甚至是咖啡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姜姜大家都熟悉,這也是今天提到的香料裡唯一原產於中國的了。歐洲人同樣也認為將能夠驅寒除病,因此在公元 1 世紀時它就已經傳入歐洲,並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了。
雖然在西餐裡姜並不常用,而且,在法國的許多超市裡,姜還被放在“水果”這一分類下,但在製作聖誕薑餅小人時,姜卻是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為什麼和聖誕節有關?
所有的這一切還要從源頭說起。西方人對香料的使用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了,在公元前 3 至 4 世紀的希臘戲劇中,就出現了芝麻、牛至、番紅花等香料。
而東方香料大量地出現在歐洲還要等到古羅馬帝國時期,國力強盛的古羅馬帝國自然經濟也繁榮,每年大約都有約 120 艘商船往來印度。
在這條“東方香料專線”上,羅馬商人用玻璃製品、藝術品來換印度的香料。羅馬人對香料的狂熱體現在當時最廣為流傳的一本名為《烹調書》的菜譜上,裡面的菜餚大量地運用到了各種香料,其中也包括東方香料。
好景不長,羅馬帝國逐漸衰落,“東方香料專線”也沒了,西歐人餐桌上的香料被控制在了阿拉伯人手裡,由於那時的世界遠比現在閉塞,因此在西歐人的想象中,東方香料與東方的華貴與神秘緊密相連,東方香料價格水漲船高,價值甚至與珠寶相當。
到了中世紀,來自東方的香料更是成為“人間富貴花”,變成貴族階級的專屬,由於他們普遍相信這些香料有療愈功效,比如肉豆蔻能夠預防瘟疫、抵禦黑死病等,貴族就將它們用於醫療保健,甚至在去世後,王公貴族們還要用香料入葬,以彰顯地位;而普通人卻只能使用本地藥草。
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對於平常人來說,無法每天使用的香料自然就會留到“特殊場合”使用,而聖誕節作為西方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自然就都留到這個時候用啦。
所以漸漸地,像丁香、桂皮、肉豆蔻等香料慢慢地也就和聖誕聯絡起來了。
下次品酒時,別忘了留意手裡的酒有沒有展現出這些香料味,如果不知道它們是啥味兒,那就趁著聖誕,去集市上買杯熱紅酒嚐嚐,感受一下“東方香料”的氣息吧。
最後,祝大家過個快樂的平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