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盤“餃子湯”,煞足了風景
前幾天,一位好兄弟再三約幾家人一起到他家聚聚,還專門說最近新學了幾道“拿手菜”,讓朋友們一起嚐嚐。我們幾家一起到朋友家的時候,看出了兄弟一家為了這桌飯菜,煞費苦心,從中午一直忙活到晚上。等我們到了的時候,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只等客人到場,菜品下鍋。因為兄弟本身廚藝就過硬,每道菜都是現做現吃,雖然賣相不太好,味道卻相當不錯。在朋友們的一片讚揚聲中,兄弟兩杯酒下肚,神神秘秘地說道:“一家人還準備了意外驚喜,最後隆重登場。”
原來兄弟與弟妹一家人,為人們精心準備了羊肉餃子,上午就早早包好,在冰箱的“軟冷凍室”冷鮮儲存。足足有兩滿箱,佔據了全部軟冷凍室,底部還灑了麵粉防粘,看得出兄弟用心良苦。可最後餃子上桌時,卻大半是透水破皮的,把好好的羊肉水餃,都成了“片兒湯”。本來一場完美的家庭聚會,因為這幾盤“餃子湯”,煞足了風景。朋友們交流經驗的時候,才知道弟妹是水開後煮的這種冷鮮餃子,這也找到了原因所在。這種冷鮮餃子,煮餃子開水下鍋是大忌,“做對3滾3開加1物”,餃子筋道不破皮。
冷鮮餃子怎麼煮
有時候,家中來客人或者一家人團聚,為了節約時間,餃子可以提前包出來,進行冷鮮處理。品種最好是絞肉餡、白菜餡等,像一些三鮮餡、韭菜肉丁餡等,不建議進行冷鮮處理。因為經過冷鮮的韭菜,會散發出一股特凝重的“韭臭味”,而大煞風景。冷鮮餃子與平常的現包餃子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餃子經過長時間冷鮮,從裡到外溫度較低。煮這種0度冰點的冷鮮餃子,開水下鍋就大錯特錯了,從0度冰點到水開,100度的溫度差,容易瞬間被激破餃子皮,餃子下鍋後也特別容易粘底,而煮成一鍋“片兒湯”。所以,煮冷鮮餃子的正確方法為:
1、提前取出回溫
煮這種冷鮮餃子前,要提前至少10分鐘從冰箱冷鮮室內取出,室溫進行回溫,這樣就最大程度縮小了冷鮮餃子與水溫的溫度差,也就可以最大程度防止餃子皮被激破。
2、水量要寬,適量加鹽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煮這種冷鮮餃子,水量一定要寬,比煮平時的現包餃子,至少要多出三分之一的水量,一次也不能煮太多了。根據煮餃子所用的鍋具大小上、水量多少 ,還要在水中加入約5-10克左右的食鹽,透過食鹽的電解質滲透壓作用,防止煮餃子破皮。
3、水開下鍋是大忌
煮這種冷鮮餃子,水開下鍋是大忌,最佳的水溫是80度熱水下入餃子。如何判定水溫:看到鍋底有一層密集水泡,水響聲洪亮,這便是80度熱水。
4、3滾3開
餃子下鍋之後,蓋蓋大火煮沸後,要3次打入少量清水,3次煮開,這叫“3滾3開”。俗話說:蓋蓋煮餃子,熟餡;開蓋煮餃子,熟皮。前兩次要蓋蓋煮開,最後一次就不要再蓋蓋了,直接開著鍋蓋煮開,煮至餃子漂浮起來,鼓起圓滾滾的大肚子,餃子就煮好了。
5、注意翻動手法
餃子下鍋之後以及在煮餃子的過程中,為了防止餃子粘底及互相粘連,最有效的辦法是用手勺翻動。翻動手法一定要注意:切記不能用手勺正面來回攪動,手勺鋒利的邊緣,會把餃子皮割破而透水。正確的手法為用手勺背,沿著鍋邊推動,在手勺的推動下,會形成“渦流”,帶動餃子在鍋內旋轉。這樣餃子既不會粘底或靠邊而粘破,也不會彼此粘連而透水,也不會被手勺鋒利的邊緣把餃子皮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