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大家說一下茅臺是如何走上神壇的。
2012年12月,一紙限制三公消費禁令出臺,整個白酒行業的黃金十年戛然而止,茅臺直接跳水跌到800一瓶,茅臺股價整體領跌十幾個月,最低跌到了2014年的34元/股。
然後憑藉過硬的口碑和中國內地經濟的復甦,茅臺從14年開始了飛躍之旅,一路領漲到19年的700元/股,當人們再度唱衰茅臺是,茅臺卻在今年12月21日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900元/股,單股價格A股第四,大有繼續趕超之勢。
目前市場上,一瓶2020年飛天茅臺的正常報價已高達2830元。這個價格相比今年的低位1699元幾乎上漲了70%。現在市面上的茅臺,只要放出來就會被一搶而空,供不應求的情況已經非常明顯。
茅臺在今年10月份建成新的車間投入使用,擴大產能,又在11月-12月份特供淘寶、京東、蘇寧等線上平臺,大搞平價秒殺。前前後後一共傳送了近百萬瓶飛天茅臺,基本都是一出即空,市場需求可見一斑。
2020年7月15日晚間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學習小組》發表評論員文章:變味的茅臺,誰在買單?文章質問,茅臺酒憑什麼成為官場腐敗硬通貨?文章指出,酒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更不是用來腐的。導致7月16日早盤開盤,貴州茅臺直接低開1%後迅速跳水至6%,午後跌幅進一步擴大,最終收盤跌幅7.9%,但一週後茅臺就輕鬆止跌回漲,繼續一漲而去。
以今憶古,古時的人都喝什麼酒呢?他們喝的酒都是多少錢一斤呢?
中國釀酒的歷史很早,根據出土的文物估算,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過專門盛酒的容器,後期的夏商周也都出現過酒器,並且酒器樣式越來越繁多,殷商時期,除了青銅器的酒樽的出現,還出現了關於酒的文獻記錄。
歷史上有記載最早的釀酒記錄是在五帝時期的大禹,《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大禹帝君也是明白人,直說後世肯定有因為飲酒而誤事的,想要封禁酒水,但是沒有成功!傳說儀狄是中國最早的造酒人,不過早期的酒,大多是靠半天然的環境行程,把野果放置在陰冷處,等果實腐爛後靠著特定的酵母菌產生一種具有香甜味的液體,這就是原始的果酒了。
但是隨著夏商周朝代的建立,農業文明出現,穀物釀酒就產生啦,人類開始有目的的把發黴發芽的酶曲保留下來,曲主要是以含澱粉的穀物為原料的培養微生物的載體,在其中培養著豐富的菌靈—麴黴菌、根黴菌、毛黴菌以及酵母菌等。以曲釀酒能同時起到糖化和酒化的作用,從而把穀物釀酒的兩個步驟—糖化和發酵結合到一起,為我國後來獨特的釀酒方法—麴酒法和固態發酵法奠定了基礎。
在元代以前,古人們釀的酒都是以穀物發酵為主,發酵的酒大都度數不高,一般在十度左右,最高不會超過二十度,所以那個時期的人基本都是千杯不醉的酒量,但是自金遼入侵中原後,帶入了蒸餾法釀酒,酒的度數開始增高。北方的溫度較低,金遼等遊牧民族必須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於是他們發明了蒸餾法釀酒,酒精度含量高於發酵酒。
滿清入關後,又掀起了一股高度蒸餾酒的熱潮,蒸餾酒辛辣苦澀,口感上不如綿柔淳和的發酵酒,但是滿人生於雪國,鍾情於高度的蒸餾酒,並將之作為自身的一種文化帶到中原,使得華夏傳統的釀酒工藝僅能在南方傳播,從那時起,入口辛辣的蒸餾酒漸漸替代了發釀酒,正為一種主流。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高溫蒸餾技術的發展,更高度數的蒸餾酒也漸漸傳播開來,大家也都以能飲高度數的酒為榮,除了南方,很少有人在正式場合喝發酵酒了。
關於酒的價格呢,至今沒有一些確定的說法,因為史書中的記載多是以當時的貨幣記載,如《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自春至秋,釀成即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三十錢,有二十六等;臘釀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
“小酒”就是傳統工藝的黃酒類,平均一升約為二十文,“大酒”就是蒸餾法出的燒酒,平均一升為三十文,但是此處的一文錢的購買力是不確定的,宋朝不同的年代一文錢的購買力是不同的,有時候一斗米只值十文,有時候確實五十文,古代通貨膨脹的厲害,所以不好判斷酒的價格。
又如清朝時的蘇州《吳縣縣誌》記載:“每粳米一石得酒八十餘斤,約賣銀二兩四五錢。"一斤二十五文,這一文錢的購買力,也是不定的,所以真不好估算酒的價格。
但是像古代的詩裡面什麼“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與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錢”等等,這都是讚美美酒的誇張修辭手法,以此為論斷,推測古時候的酒很貴,是不嚴謹的。
時代在發展,生產力在提升,現代社會的酒水價格千差萬別,有10元一斤的二鍋頭,也有2699的飛天茅臺,中國博大的酒文化,讓酒的價值在國人眼裡上升到一個極高的地位,但是有句勸說給諸位:酒雖好,可不能貪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