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今年,“把咖啡賣便宜”已不再是一句口號。

這兩年,不管是大品牌還是獨立小店,都在身體力行地把更平價的咖啡,帶入消費者的日常。

實際上,平價更考驗品牌關於“成本、效率、體驗”的功課。

1、平價不是絕對便宜,而是相對便宜

目前行業裡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透過和大量行業人士的聊天,總結出平價咖啡的幾個特點:

1. 門店小、租金少,或者乾脆零租金(比如麥肯、便利店咖啡);

2. 人員少、平效高,運用流水線作業或全自動裝置,提升出杯效率;

3. 價格低、標準化高,價格在20元以內,以外帶為主的咖啡品牌;

4. 便捷,觸達能力強,開在社群、寫字樓大堂等,距離消費者更近。

平價這事兒,沒有絕對便宜,只有相對便宜。

比如相比於星巴克,Manner Coffee(下文簡稱Manner)15~25元的價格,就算便宜了;但便利店咖啡把價格做到了10塊錢上下;今年殺進來的幸運咖,均價6塊錢;而線上咖啡品牌隅田川,掛耳包在做大促時,一包價格不到2塊錢。

當咖啡因變成剛需,剛需就一定會找更便宜的選項,這是經濟學原理,也是人性。

02、一杯咖啡到底應該賣多少錢?

幾個月前,一篇有關6元咖啡的文章爭議頗多。(傳送門:6塊/杯被鄙視,一杯咖啡究竟該賣多少錢?)

其實把這個問題中的咖啡換成茶就簡單了:工地旁、地攤上一杯“大碗茶”解渴消暑,賣個1~3元就好。

茶館裡有空調、沙發、wifi和服務,一杯就要賣10元、20元。

專業高階茶藝館,受過專業培訓的茶藝師服務、各種器具儀式、茶經文化講解,這樣一杯(壺)賣個幾百上千也未嘗不可。

當然各種消費檔次,茶葉本身品質也不同。咖啡也一樣,五六元、10多元、30元甚至上百元都可以。

商業咖啡豆濃糖重奶、香香甜甜,有人喜歡就好;SOE花香果味,高山流水也定有伯牙子期。

定位不同、客群不同、規模檔次不同,沒必要爭個高下。

市場是檢驗產品的唯一標準,平價咖啡如果能開啟市場,從長遠看是對整個行業的帶動,只要做好QSC,找準人群和價格帶,越便宜的咖啡門檻越低,越有利於咖啡的大眾化。

03、咖啡存在鄙視鏈,但好喝沒有鄙視鏈

咖啡的品類很多,有速溶、凍幹、現磨、手衝、冷萃、創意等,在行業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鄙視鏈,比如手衝比及機器萃取好,單品比拼配好,現磨比掛耳好,掛耳比速溶好……

但咖啡本質還是個飲品,咖啡產品有鄙視鏈,而好喝是沒有鄙視鏈的。

不同產品在對美好味道的追求上,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各自在所在的框架內去做組合。

讓我們從撤銷鄙視鏈開始,從消費者需求出發。

04、平價不代表品質低

很多人習慣於把平價和品質低聯絡起來。但今年,肉眼可見的,平價咖啡越來越有精品化的趨勢。

比如Manner,一直按照精品咖啡的標準去打磨產品。

比如全家的湃客咖啡,就使用了獲得2019IIAC國際咖啡品鑑大賽金獎的咖啡豆。

比如麥當勞的麥咖啡,使用原產地有雨林聯盟認證的豆子,拿鐵杯杯拉花。

精品咖啡不是一個行業,它更像是一條更優質的產品線——任何平價咖啡店或餐廳,只要選用好的豆子和原料,加上訓練有素的咖啡師,都可以擁有這條產品線。

當平價咖啡,能向下觸達更多消費人群,向上獲得規模化的議價權,再在“成本、效率、體驗”上最佳化到極致,一定會呈現出碾壓機優勢。

屬於中國的全國連鎖咖啡品牌,極有可能誕生在這個價格帶。

05、平價咖啡,不意味著不賺錢

誕生於杭州的沙縣咖啡,咖啡單價18~35元不等,開業不到18個月就實現了日均400的出杯量,加上店內零售周邊產品的售賣,一個月的營業額30多萬,一年營收能突破400萬,利潤可想而知。最近沙縣咖啡的老闆正在到處選址,準備開第二家店,準備朝著一個區域品牌去發展。

平價咖啡是一個以量取勝的模式,已經被Manner驗證過。

目前Manner已經入駐上海、北京、成都、蘇州4個城市,門店數量已經超過100家,在北京開的一些門店,日出杯量都能達到400杯以上,加上面包甜品的售賣,客單價也在提升。

平價咖啡就是一個咖啡從輕奢到極簡的故事,極簡主義首先體現在價格簡化。而價格簡化的本質是根據市場需求,重塑成本結構,從而獲得價格簡化的空間。

06、但在下沉市場,平價要謹慎

Manner的模式,在下沉市場做需要更謹慎。

德州的藍蓮咖啡,最初受到了Manner的啟發,但老闆發現這一模式在當地很難行得通。

從2018年開店至今,藍蓮咖換了3版選單,價格從最初的十幾元漲到了30多元,但生意卻越來越好。

老闆用3年3家店,試驗了Manner模式在四五線城市行不通——這裡沒有快節奏的生活,沒有每天一杯現磨咖啡的剛需人群,這裡的咖啡館依舊承擔著大量的社交空間功能,依舊屬於小部分咖啡發燒友。

所以現在藍蓮咖啡改變策略了,以優質優價的方法,服務好“100位每年喝100杯咖啡的客戶”,目前加上烘焙類產品,營業額翻了2倍。

07、大眾咖啡認知,仍然很初級

今年,我聽到了2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

一個發生在新一線城市。一位到店點了拿鐵的顧客,一看價格22元/杯,直接說星巴克的拿鐵30多元一杯,你賣20多元,是不是速溶的?

另一位咖啡老闆告訴我,他有個朋友做遊艇生意,財富自由,但絕對不會買他的咖啡——“一杯十幾塊錢的拿鐵裡會有牛奶?一定要比星巴克貴,才是好咖啡。”

大眾需求仍然很初級,甚至還沒被挖掘出來。所以根本沒必要有鄙視鏈,各自幹好自己擅長的事才能共同幫助行業發展。

08、先有大眾化,才能有精品化

在茶飲行業,是因為有大量的蜜雪冰城、益禾堂、CoCo,一點點這種平價店的存在,培養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最終才能有喜茶、奈雪等高溢價品牌的出現。

咖啡也一樣,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就無法培育和承載那麼多的精品品牌,就好比藍瓶、%Arabica都誕生在咖啡文化發達的國家。

平價咖啡是在培育塔基消費者的咖啡認知,而精品咖啡應該認真做好做口碑和文化,鎖定消費升級的人群。

學習一下茶飲和紅酒市場,先把咖啡做成大眾喝得下也喝得起的飲料,再考慮精品化。

09、中國咖啡的商業化改造,正在從平價咖啡開始

中國咖啡行業,一直缺一場商業化改造。

今年幸運咖大舉進軍咖啡行業時,大家心裡一直有一個問號,這是一個針對賽道的問號。

在《極簡法則》一書中,作者認為,簡化的目的是抓住精準客戶,創造一個優質的市場,或者說一個只有自己的市場。

如果線上零售咖啡品牌,滿足的是咖啡愛好者在出差、旅遊場景下的咖啡需求,做的是存量市場,那麼幸運咖一類的品牌,就是在尋找咖啡的增量。

幸運咖是在用茶飲的方式,重塑咖啡的商業模式。以極低的價格,降低門檻;以茶飲的口感,提升體驗;以規模化能力,精準觸達,讓三四五線的消費者,有勇氣去喝一杯咖啡。

當十八線的消費者都不再有“咖啡自卑”,才是咖啡市場真正蔚然成蔭的時候。

10、平價咖啡裡,不會有神話

平價雖好,但在中國,咖啡行業裡很難誕生神話。閃電戰會發生在網際網路行業,卻很難在咖啡領域奏效。

咖啡是舶來品,在國內必然會經歷一個從情感訴求、社交貨幣到日常化的路徑。就像原來茶在歐洲也是貴族宮廷的專屬,現在也走入百姓家了。

去社交化,迴歸產品本質、迴歸功能性的平價咖啡,必然是未來的大趨勢。

但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更多品牌一杯一杯地累積,服務好每一個顧客,把市場培育出來,沒有運氣,沒有僥倖。

特別感謝:德國DEK咖啡中國區首席代表邳雲鵬、中國咖啡交易中心楊富強主席、資深咖啡愛好者奧斯汀、遼寧研磨生活咖啡創始人趙源、藍蓮咖啡創始人熊棘、阿布阿布咖啡創始人武鈺峰等從業者,對本文的觀點貢獻。

13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鄉愁篇:在泛黃的記憶裡,尋找“米耙耙”的微鹹酥脆,軟糯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