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從人生的風雨中走來,顧不上去欣賞一路的風景,只想把帶有鄉土煙火氣的農家美食,從早已經封存的記憶中開啟,將它毫無保留的呈現在你的面前。

讓這些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帶著濃郁地方特色的農家味道,佳餚、美食,與遠離故土的遊子,在本世紀與記憶同行,與生活同在。

收藏在我記憶裡,帶著明顯地域風情的鄉土美食的確很多,這些美食雖然早已泛黃了我的記憶,也並不被人們廣泛熟知,但它那地道的農家味道、故土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永駐我心間。

這些地方美食都出自農家小屋,都帶有農家鄉土灶的煙火氣,和鄉土灶散發出來的草木灰清香,在悠悠歲月裡慢慢消散,直到記憶老去。

令我最難忘的應該是,六十年代未期吃過的、媽媽親手做的“米耙耙”。它是我兒時的記憶,讓我時常想起稻花香溢田間,想起麥浪隨風蕩起的漣漪,想起房前屋後槐樹花的清香撲鼻。

這種“米耙耙”的原料雖然是碎米粉,製作工藝也並不複雜,但十分的可口誘人,吃一次定會讓人愛不釋手,常念常想。既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做零食。

具體說來有三種吃法:一是水煮(或叫煮耙);二是清蒸(或叫蒸耙);三是油炸(或叫油炸耙)。不論是哪種吃法,那種微鹹酥脆,軟糯香甜的口感,總是讓人回味無窮,老人和小孩都喜歡吃。

記得,當時集市上“米耙耙”品種也比較多,有些商戶也會就近,把當天做的“米耙耙”挑到鄉下去賣,不論是油炸的、還是清蒸的,當然也有水煮的,都只賣人民幣三分錢一個、另加一兩糧票。

“米耙耙”伴隨著我的記憶,陪我走過了半個世紀。因為它帶著故土生活的氣息,帶著鄉親們的影子,帶著媽媽的味道,讓我經常想起,永生難忘。

題記:六十年代未期的農村,物質並不豐富,尤其是缺乏糧食。農戶家中篩子篩下來的碎米,不捨得丟,都會摻入一些雜糧碾碎成米粉,再用這些米粉做成形式各樣的“米耙耙”。這種“米耙耙”可以根據家人的習慣,做成鹹、甜、辣三種口味,食後飽腹感極強。

12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6種“已停產”的童年零食,00後沒聽過,80、90後卻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