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客人多了做飯愁,臊子面上露一手。臊子面因為既可以幹吃,也可以湯吃,滿足了不同人的飲食偏好。可又因為各種蔬菜都要切丁,又要炒,又要煮, 做起來自然費時費力些。一旦火候掌握不好,就成了清湯寡水或是菜糊肉糜。所以沒有一絲不苟的切丁精神,沒有一把抓的調料準頭,是不敢端上桌的。
記得老家有人辦紅白喜事的時候,吃的都是臊子面。去幫忙的人來來往往,洗鍋刷碗的,擇菜洗菜的,殺雞宰羊的,燒火生爐的……男女老少都邊幹活邊說笑,氣氛熱熱鬧鬧。等吃飯時間到了,幾個婦女已經調製好了一大鍋臊子湯,另一口大鍋裡專門下面。老輩子們坐在客廳裡聊天,做飯的婦女先給他們每人端上一碗臊面,其他人就知道開飯了,陸續到廚房裡自己端碗。有的坐在凳子上吃,有的半蹲在地上吃,有的站著吃,還有的繼續在幹活。往往是有的人已經吃完了,有的人碗還沒有端到手裡。這碗臊面,與賣的完全兩樣,湯裡有各種切成塊的蔬菜,加上粉條、豆腐、肉,有嚼頭,有喝頭,老少咸宜。本來都忙碌了半天,一碗臊子面下肚,讓人酣暢淋漓,很快恢復了氣力。吃完了,都把碗筷送到廚房裡,繼續幹自己分內的事。
左鄰右舍都在一個鍋裡吃飯,鄉里鄉親就像一家人一樣熱情,不是臊子面做的有多精緻,而是把別人家的事當自己家事的淳樸民風,濃濃的鄉情就濃縮在了這碗臊面裡。
不過最難忘的,還是今天的這碗正宗的家常臊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