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說:「人老了,什麼都嘗過的時候,還是那碗白飯最好吃」。
在中國 ,米飯有著各類吃法,蒸、燜、炒、燴、焗.....
不同地方對米飯有著不同的烹飪方式。
廣東的煲仔飯是把淘好的米放入煲中慢火煲熟,貼著煲的那一層米飯焦香酥脆;順德的鯉魚蒸飯是把米塞進鯉魚肚子裡,光做法就足夠吸引人;海南雞飯是用雞油和浸雞水把米飯煮熟,滋味鮮美。
無論是豪華的盛宴還是平民百姓家的一蔬一食,都少不了它的出場。
▲ 臘腸炒飯
米飯是世間最好的慰藉。
廣東煲仔飯
廣式煲仔飯,廣東人最偏執的愛
廣東人,什麼都可以急,吃煲仔飯卻必須等。
等了許久,掀開鍋蓋,看見氤氳著熱氣的米飯和食材在煲仔裡交相輝映,吃多識廣的他們心裡都不會有絲毫波動。
等到用勺子撬起飯焦的一剎那,食客的心理防線才正式宣告崩潰——飯焦,是一碗煲仔飯的靈魂,是廚師展示經驗的作品。
不同的鍋器會直接影響煲仔飯的味道呈現。
傳統的煲仔飯,一般用砂鍋煮。
功夫在煲外,想要煮出一鍋香噴噴的米飯,必須選用只使用過一兩次的「少年煲」。
淋油也特別有講究。開煮之前在煲壁上淋一層豬油,再用猛烈的炭火製造飯焦。
這樣煲出來的飯焦,金黃透亮,咬起來彈牙又絕不油膩,能讓碼在上面的四大天王經典臘味、香菇滑雞、牛肉窩蛋、豉汁排骨都瞬間黯然失色。
對廣東人來說,煲仔飯好像千辛萬苦追到的女友;而飯焦,就是她身上讓你魂牽夢縈的一部分。
蔡瀾分享過一件趣事:「一次在電臺介紹有家餐廳賣榨菜五花腩沙煲飯,講到淋上豬油,有位仁兄駕車駕到一半,不管違法,把車子一停,就衝上酒樓叫了一鍋」。
臺灣滷肉飯
滷肉飯是臺灣人的鄉愁
滷肉飯是臺灣最普遍的庶民食物,一般合人民幣三塊一小碗。從高樓林立的臺北到美食雲集的臺南,有人煙處就有滷肉飯。
滷肉飯製作簡單,談不上祖傳祕訣。用臺灣話來說,就是要用心做。
一碗白米飯,碼上一層因人而異滷出來的五花肉丁,無須任何小菜就滋味俱全、老少皆宜。
這一小碗滷肉飯是罪惡的,鹹甜的滷汁裹挾著豬肉的油脂,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洶湧地鑽進米飯的縫隙,時常讓人萌發出再吃一碗的念頭;
而且滷肉飯店裡一同售賣滷蛋、滷大腸、滷鴨、滷鵝……這怎麼能讓人把持得住?
如果細品,你能在白飯的襯托下嚐出店家滷汁的祕訣。但是面對油香飯香四溢的滷肉飯,沒人會仔細欣賞。
▲ 吃滷肉飯最好的場景是在路邊,和三五滷肉飯同好往摺疊桌邊一坐,趕忙就爭先恐後地吃。這不能算吃飯沒教養,這是對臺灣先民粗獷隨意的致敬。先民來臺生活艱難,一碗物美價廉的滷肉拌飯,便能讓人胃口大開,暫時不用計較困苦的生活。
即使現在物質足夠豐裕,臺灣人的日與夜,也離不開一碗滷肉飯。
新疆手抓飯
新疆人吃手抓飯可以很講究
美食紀錄片《新疆味道》總共十集,開篇就花了整整兩集介紹新疆手抓飯,可見新疆手抓飯的地位。
新疆傳統手抓飯,有雞肉的、也有素的,但90%都要和羊肉糾纏不清。
你說什麼,羊肉飯會羶?不存在的,新疆的羊娃子,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中草藥,分分鐘就把羊羶味給解了。
▲ 油汪汪的羊肉遇見擅長借味的洋蔥、蘿蔔、葡萄乾,出來一鍋米飯根本只有肉香了好嗎?
蘿蔔是僅次於羊肉的二號靈魂食材,也有講究。抓飯裡的胡蘿蔔主要分為紅蘿蔔和黃蘿蔔。紅蘿蔔常見,但黃蘿蔔是新疆特產,產量低但水分足。
▲ 新疆人自己也搞不清到底用哪種蘿蔔算是正宗,在伊犁地區,大多是紅色的胡蘿蔔;到了南疆,則多用黃蘿蔔,紅的少;烏魯木齊地區則是黃紅對半。
總之,抓飯製作方法簡單,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只要抓飯的食材夠優質、夠新疆,就難吃不到哪兒去。
看見這一盤黃澄澄的新疆手抓飯,到了十點還睡眼惺忪的新疆人,才能被真正喚醒。
江浙立夏飯
從深秋便開始醞釀的一碗飯
「夏餅江魚烏飯糕,酸梅蠶豆與櫻桃,臘肉燒鵝鹹鴨蛋,海獅莧菜酒釀糟。」江浙人在立夏關於吃的講究很多,最常見的是一定要吃一碗立夏飯。
在杭州,去菜場看到了烏樹葉,便知道立夏將至了。杭州人的立夏飯,是一碗烏糯米飯。
▲ 老杭州記憶裡的烏米飯,要用粽葉包著,加的不是現在的白糖,而是糖桂花和糖霜。
這一碗立夏吃的烏米飯,要從去年深秋就開始醞釀。第一場秋雨落下前的第一茬桂花製作的糖桂花,經過冬春兩季的蟄伏,來邂逅立夏的烏米飯。
一碗烏米飯、一勺糖桂花,烏米飯的清香襯托著糖桂花的甘甜,夏日最美的甜品也不過如此。
除了烏米飯,豌豆糯米飯,是江浙地區最常見的立夏飯。做法大同小異。
有的加豌豆,有的加甜豆,有的用蠶豆;有的用火腿,有的用鹹肉;有的加香菇有的不加,有的加筍丁有的不用,任你隨便組合。
跟杭州的糯米飯通常放豌豆不同,紹興人更喜歡在糯米飯中加蠶豆,他們的做法也不是蒸而是炒。先熱油,把配料蠶豆、筍丁、鹹肉丁下鍋炒,隨後陣陣豆香就飄散開來,再加糯米和水燜煮。
為了不讓米飯過黏,還會在糯米里新增一部分粳米。
▲ 紹興版糯米飯
而到了麗水,原汁原味的立夏飯,將蠶豆代替了豌豆,但配料同樣還是春筍和鹹肉。
仔細一看,立夏飯不就是春天裡杭州人民最愛名菜醃篤鮮的借屍還魂嗎?
江浙人在立夏吃這一碗,帶著依依惜別的味道:今日之後,再無鹹肉篤春筍;日後再見,又是一季輪迴。
▲ 對物質豐饒富裕的杭嘉湖平原人民來說,立夏飯更像是春天嚐鮮的收尾
成都豆湯飯
冬天吃一碗豆湯飯,巴適得很
不管一個成都人平常日子裡吃火鍋、串串、缽缽雞、兔兒腦闊多起勁,到了冬天,都必須在一碗豆湯飯裡找回自我。
四川盆地的冬天潮溼,Sunny也緊缺,冷得讓人打顫顫。
安逸慣了的成都人一到冬天就哭訴無門,唯有一碗溫暖的豆湯飯成了他們最後的慰藉。
豆湯飯的精髓在於耙豌豆,把幹豌豆泡發之後蒸或煮到完全軟爛的金黃色糊狀,就變成了耙豌豆。
▲ 一想到香香的耙豌豆裹挾著吸飽了湯汁的Q彈米粒,入嘴後軟軟糯糯沙沙地包裹住牙齒的感覺,出門在外的成都人就能迎來精神高潮。
更何況,做豆湯飯出名的館子,拌菜往往也很不錯。
拌仔肺、小尖椒肉絲、魚香茄子、蒜泥白肉,隨便一樣四川家常菜都能和豆湯飯組成完美CP。
要上一碗豆湯飯,再點上份自己喜歡的拌菜,不夠盡興再要一碗甑子飯,這就是成都人的冬日養生之道。
香港豬油撈飯
蔡瀾死前必吃的一碗飯
豬油拌飯在香港叫豬油撈飯。
吃過人間至味的蔡瀾偏偏把它列入死前必吃清單中,還說穀類之中,白米最佳,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
大巧不工,做法越是簡單的食物,食材越是講究。
▲ 米飯要用好米;豬油要乾淨衛生;醬油最好用頭抽(第一次煉出來的豉油,一甕發酵豉油只有一次提煉頭抽的機會,所以味道也最為香醇濃郁);蔥只要頭二度的蔥白,最嫩、最香,炒至半熟,拌勻在飯裡。
在窮困的年代裡,一碗豬油撈飯,就是人們的山珍海味。當時的香港主婦買肉還會特意多要些肥肉,以便煉出廚房裡那罐凝脂一般的豬油。
沾了融化的豬油和棕紅色醬油的米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油光鋥亮,泛著誘人的光澤。
▲ 魚翅營養價值並不高,本身無味,全靠精心熬製的上湯來吊,吃的其實是其他食材的味道。
後來,70、80年代香港經濟繁榮,出現了魚翅撈飯。
但當時暴發戶為顯示財氣、豪氣,天天用價格不菲的魚翅來撈飯吃,曾經普遍的豬油拌飯反而成了市井中難得一見的「古早味」。
揚州炒飯
因炒飯揚名全國
不到揚州,你從來都不會知道一份炒飯也可以成為美食座標。
可能有很多揚州人這輩子都沒吃過正宗的「揚州炒飯」,正宗的揚州炒飯甚至還有標準工藝程式呢。
▲ 以特等秈米飯、鮮雞蛋為主料,以水發海蔘、熟地方雞腿肉、中國火腿肉、水發乾貝、上漿湖蝦仁、水發花菇、淨鮮筍和青豌豆為配料,加適量調料,按特定的熟炒操作規程炒作而成的飯菜合一的炒飯。
一千個揚州人能做出一千碗揚州炒飯。
但請務必記住,不論怎麼個程式材料,一定要炒兩次飯,把第二次炒的蓋在第一次炒的炒飯上,相信我,有逆天的效果!
泉州鹹飯
一碗飯要50萬?!當地人竟然覺得很值!
一碗鹹飯,精髓全在黃澄澄的油脂。
五花肉煸出香油,紅蔥頭入油鍋裡煎炸。隨後加入蘿蔔丁、香菇、蝦米等,炒制後加水和大米燜煮。
在油脂作用下,飯粒恰到好處地和各種食材水乳交融,葷素結合讓人幸福感爆棚。
噴香的鹹飯,幾碟小菜,便是泉州人的日常。泉州各處街頭巷尾的小店,僅憑著鹹飯和小菜,便俘獲了一代代的泉州人。
其中有家店,每天,店裡要賣出1000多份的鹹飯,很多人從小吃到大,甚至離開了泉州還一直念念不忘。
今年54歲的吳叔是店裡的老闆。這碗鹹飯吳叔不斷琢磨了20多年,曾經有人想用50萬加盟鹹飯小店,吳叔拒絕了。他不願意,更不想讓自己付諸了一輩子心血的鹹飯失去它原有的味道。
別看只是一碗普通的鹹飯,手藝不同造成的口感亦是千差萬別。
1997年,34歲的吳叔為了生計,與妻子推著小車在華洲水產市場天橋底下售賣鹹飯。
吳叔實在,鹹飯用的米是挑出來的,顆粒大小要均勻,不能有碎的,也不能有小的。炒菜的紅蔥頭是雲南過來的,更香,還比較勁...鹹飯配料簡單,除了米飯,吳叔只加了用紅蒜頭炒熟的包菜,一碗4塊錢。慢慢咀嚼,飯香撲鼻,米粒分明,Q彈可口。
蕪湖渣肉蒸飯
在吃糯米這件事上,蕪湖人最有發言權
蕪湖,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長江來到這裡還轉了個90°的彎。
這座長江邊地理位置極其優越的小城,曾是中國四大米市之首。碼頭上米袋堆積的景象要用「堆則如山,銷則如江」這樣的語句來形容。
見慣了稻米的蕪湖人,吃糯米這件事上,當然最有發言權。
▲ 蕪湖赤豆酒釀。1931年,政府曾統計過蕪湖碼頭的民船,一共有58338條,一年運的米袋連起來都不知道可以繞地球多少圈。
小籠湯包酥燒餅、糯米燒賣牛肉麵……蕪湖雲集四方客商,早餐種類豐盛。但如果問一個蕪湖人必須要吃的是什麼,十有八九都會說「渣肉蒸飯」。
「渣肉」其實是粗獷版的粉蒸肉,一人一碗,既是飯又當菜。
除了主角渣肉和糯米,蒸飯的碼子倒也簡單,只有事先蒸熟的豆皮和土豆。井然有序躺在盒子裡,最後還要澆一勺滷汁來提亮提亮靈魂。
▲ 塞一大口入嘴,學生時代的滿足感油然而生。糯米粘糯不爛糊,土豆和豆皮又恰到好處提供著豐富的口感。等吃到渣肉的那一口才叫幸福:有糯米的包裹,肉更酥嫩鮮香。圖源@一大口美食榜
蕪湖人比較直接,用一句髒話就可以表達:「好吃的一逼的吊糟!!!」
不知道是不是順長江而下的江西人給蕪湖帶來這一美食,總之它在蕪湖落地生根,廉價地滿足著勞動力和學生時常飢餓的肚皮。
▲ 這樣一份滿配頂飽的渣肉蒸飯,也不過十元錢。圖源@一大口美食榜
除了渣肉蒸飯,稻米的印記同樣深刻地留在這座小城。
蕪湖老一中門前賣的「渣肉蒸飯」、大街小巷裡的「赤豆酒釀」、菜市場買來桂花藕自制的「糖藕稀飯」,似乎都讓這座城市飄散著似有若無的糯米清香。
貴州糯米飯
可能是全中國最好吃的糯米飯
▲ 貴州糯米飯
據說,貴州的早上基本有兩種人:一種是吃糯米飯當早餐的,一種是不吃早飯直接去建設四個現代化的。
別提什麼絲娃娃、洋芋粑粑,在貴州早餐之王糯米飯面前,統統都沒有牌面。
▲ 每天清早,賣糯米飯的嬢嬢們都會推著小車準時出沒在大街小巷。食客站定,喜好忌口一通交待;嬢嬢們則手腳麻利,幾十秒就提出一袋糯米飯。
糯米飯豐儉由人,最便宜的不過2元錢,包含的卻全是地道風味:脆哨鹹香、風肉油潤、土豆綿軟、酸蘿蔔脆爽、折耳根清香……
最後再澆一勺嬢嬢們自制的油辣椒,這份糯米飯才有了貴州特色,更有了直擊靈魂的本事。
貴州人的各種小心思讓它變得更酸楚動人。
比如貞豐人把糯米拌上豬油、用文火烘烤,出鍋的那一層金黃鍋巴最動人;
遵義人則用骨湯燉爛豌豆,可以連湯澆在飯裡吃,也不知道豆子和糯米哪個更綿軟。
▲ 貴州人說,吃了糯米飯中氣才足。
秦漢時期,糯稻自長江流域南遷而來,很快在西南山區落地生根,成了山區人民的主食。
到清代依然如此:「黑苗,食惟糯米,舂之甚白,炊熟成圈,以手掬食。」
一份貴州糯米飯,不僅成了早中晚抵擋飢餓的在最佳選,更是西南山區稻禾文化的日常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