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對話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卓越功勳人物郎立興

根植於蒙古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極具草原特色的蒙餐文化,近年來發展迅猛,逐步成為中國的第九大菜系,走上中國,乃至世界越來越多家庭的餐桌。

郎立興,蒙餐文化日益體系化、國際化的重要推動者。2019年,其憑藉在內蒙古餐飲行業的開拓創新和辛苦耕耘,獲得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卓越功勳人物——行業功勳獎章。

近日,城建頻道圍繞“中國第九大菜系——蒙餐”,對話內蒙古自治區餐飲與飯店協會會長郎立興,共同見證蒙餐文化的高素質發展之路。

內蒙古自治區餐飲與飯店協會會長郎立興

 傳統、融合與國際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貌孕育出遊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人們把農耕文化叫做黃色文明、把海洋文明叫做藍色文明,而在草原中孕育出的遊牧文化則被稱為綠色文明。蒙餐文化就是在綠色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綠色餐飲文化。

“2002年8月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餐飲與飯店協會成立大會的報告中,我們首次提出要打造具有內蒙古地區與民族特色的餐飲體系。菜系的打造要有自身特色,蒙餐的發展也應根植於蒙古族特有的文化與風俗。”郎立興講道。

郎立興認為蒙餐有三大脈絡:第一是傳統。蒙餐是傳統草原餐飲的集合,繼承了傳統草原餐飲習俗,並在其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傳承發展;第二是融合。從歷史上來看,內蒙古一直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碰撞與融合最明顯的地方;從現代的角度看,內蒙古地跨三北,毗鄰八省市,仍具備與其他省市交流融合的條件;第三是國際化。元朝時期,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征戰四方,加上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特性,能夠與其他地區文化不斷進行交流融合。蒙餐天生就具備了國際化、世界性的因素。

  餐飲全產業鏈一體化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舌尖,是餐飲業的決定性力量。“我們三年前提出了餐飲全產業鏈的概念,即從田頭到舌頭、從牧場到餐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化時代,這是符合時代精神的。”在談及蒙餐的發展規劃和建設時,朗立興介紹道。

那麼,為什麼要進行餐飲產業鏈的建設呢?朗立興表示,這有利於提高食品附加值,增加群眾收入,對脫貧攻堅工作有所助益。其次,產業一體化符合我們時代進步的要求,順應了產業融合的發展。

農牧業作為第一產業,產出的更多是未經加工的生產生活資料,其生產附加值較低,而經過加工的原材料,價值則會成倍上漲。以內蒙古特色飲食烤羊腿為例,最終呈現到餐桌上的飲食和最初宰殺的羊肉,價格相差5倍之多。只有將各產業鏈接起來,才能實現最大價值,創造最多收益!“餐飲業是牽動農牧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根本牽引力。只有在舌尖上,食材才能增值。”朗立興說道。

  高素質發展

談及內蒙古餐飲行業的發展現狀,郎立興介紹,2018年,內蒙古餐飲業銷售收入達1536億,在內蒙古八大支柱產業中排名第七,餐飲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這主要是因為在內蒙古人的飲食結構中,肉、奶等營養和價格較高的食物佔比較大。食材的增值無形中鼓勵了蒙餐的高品質發展。

其次是轉化深度較高。改革開放初期,蒙餐的種類共有2000種,通過舉辦美食文化節和各項專項大賽,到現在,已增加至16000種之多。豐富的種類為蒙餐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但蒙餐的發展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在這條高素質發展的路上,還有許多有待發掘的潛力。

在精細化方面,“羊肉的綜合利用還沒有很完善,從長遠來看,還有很大的升值潛力。合理利用羊肉烹飪出不同的菜餚,才能獲取更多的餐飲效益,創造更多商業價值。”郎立興說“等我們蒙餐發展到高階階段時,內蒙古的餐飲業會很牛,一定會獨立於中國餐飲之林。”

  好食材 好味道 好平臺

說到蒙餐未來的發展,郎立興充滿信心,“我們打造蒙餐概念的這兩年來,帶有蒙餐字眼的餐飲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當地、全國各省市,甚至世界各地。這說明,蒙餐已經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三好戰略”是為蒙餐文化的發展制定的奮鬥目標,即好食材、好味道、好平臺。內蒙古有許多帶有地方特色、全國排名前列的優質食材,將這些食材充分利用好是蒙餐文化大發展的物質基礎。

中國菜的最大的奧妙在於味道。蒙餐的味道便是原汁原味。親近自然,綠色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當代中國人追求健康飲食的要求是非常相符的。史料中關於內蒙飲食文化的體系化介紹,為蒙餐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代代流傳下來的內蒙文化風俗,傳遞著濃郁的特色文化氛圍。好的發展平臺和氛圍為蒙餐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

郎立興說:“隨著產業結構升級,蒙餐會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新局面,我也希望蒙餐能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李遠)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香菜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