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自古盛產文人雅士,據說從明朝開始,天下舉人就泰半出自江西。雖說近現代的江西非常的"低調",但有些優點卻是怎麼低調也掩蓋不了的,比如江西美食。
不了江西的人可能對江西飲食的印象還僅僅只是停留在一個"辣"字上。而實際上,江西美食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又取八方精華。東晉人雷次宗曾在《豫章記》如此描述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於八方。"
江西菜味濃、油重、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講究酥爛、脆、嫩的同時,又以燒、燜、蒸、燉、炒見稱。炒菜重油,保持鮮嫩。八大菜系之一的贛菜,怎是區區一個"辣"字能說得清的?
江西有一種不辣的美食,當地人對其喜愛非常,甚至不少人的童年回憶就少不了它,而外省人卻沒幾個知道。它就是籠藏米粿,當然,外省人更多稱呼它為江西米粿,足見其地位。
籠藏米粿又名(蒸籠米粿),聞其名而知其意,"粿"就是一種極具湘贛特色的年糕。說道年糕大家可能並不陌生,用大米做成,煮熟了軟軟糯糯。
當然,更其他的年糕不同,江西遂川人的年糕不僅用大米制作,還有使用高粱製作。所以他們的顏色也與一般白白嫩嫩的年糕不同,大多數都是暗紅色或金黃色。
籠藏米粿在製作時會用到粽葉,也就是端午節是我們包粽子的那種葉子。因而米粿在煮熟之後,也會散發出淡淡的粽葉香氣,沁人心脾。
籠藏米粿取名極具傳奇,與乾隆皇帝有關。說是乾隆微服私訪,遇到了趕考的江西書生,書生間乾隆孤身一人,便將自己的乾糧米粿分了一點給他。乾隆吃完以後非常喜歡,因為它是用一種特製的竹編蒸籠墊上棕葉用木甑蒸熟的,米粿藏在竹籠裡,回宮以後就給這道美食賜名"籠藏"。
每年年關將至,遂川人的年貨清單裡,就一定少不了籠藏米粿。以往,這是隻有在正月裡才能吃到這道美食。它可以當做早點,也會在請客吃飯時,作為菜前點心。
遂川人喜歡吃籠藏米粿,除了其味道幼嫩可口,十分美味之外,還因為它內涵的美好寓意:籠藏二字是龍和狀的諧音,吃這個代表望子成龍、高中狀元,所以遂川人家家戶戶都喜歡做籠藏米粿,既好吃又有寓意。還有人在考試前都會吃一點米粿,盼一個好兆頭。
籠藏米粿既是遂川人放不下的家鄉味道,也是遂川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揭示這道江西傳奇美食的製作方法,看一遍就學會。
【做法】
1. 糯米研磨成粉。
籠藏米粿的主要原料有兩種,雪糯米和高粱。用雪糯的糯米做成的糯米米粿,呈金黃色,具有香、軟、韌、潤的獨特風味;用高粱做成的高粱米粿,呈暗紅色,又軟又紅又香而且健胃。
一般而言,為了使米粿的口感更加細膩綿密,會將米粉研磨兩次。精工細作才是美味的第一保證。
2. 上山採集灌木黃元柴,混合多種特定植物後將其燒製成鹼水,多次過濾後留下鹼水清液。鹼水是影響米粿的品質的重要材料。鹼水的品質直接影響米粿的口感,色澤和香味。鹼水好壞是甄別米粿是否正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江西人做米粿,可以說是質樸到了骨子裡。就像製作鹼水需要的灌木黃元柴,這種不起眼的灌木在外省人眼裡可能只是個燒火的柴火,在江西人手中卻成了美味佳餚的代名詞。
3. 糯米粉加水攪拌均勻後,再加入適當的鹼水繼續攪拌。
4. 糯米揉成團後,放入鋪滿粽葉的竹簍中。剪去多餘的粽葉,並在表面在撒上一層薄薄的鹼水。
5. 將米粿表面按壓平整,放上蒸籠中蒸熟。
出鍋之後,米粿顏色為金黃色或者暗紅色,非常的厚重緊實。但這時候的米粿還僅僅只是半成品,距離我們真正享用到還差了一點。
享用這道美食時,我們需要把它切成約2毫米左右的片狀或者是條狀。隨後直接將米粿放入蒸鍋中蒸軟,沾糖食用即可。
這種紅色的米粿就是用高粱製作而成的,而黃色的米粿則是糯米制作而成。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米粿在冷卻後,會變得極其難切,在切的時候務必小心,用手按住刀背,慢慢下刀,不要打滑哦。
當然,不喜歡甜食的小夥伴也不用擔心。除了沾糖食用之外,米粿還能放點青菜、大蔥等食材清炒,色香味俱全,好吃也好看。
-
1 #
-
2 #
這年糕可以的,江西人真會玩
-
3 #
切出來的樣子好像肉。現在看什麼都像肉
-
4 #
好實在的一大塊,有的賣嗎
要是我高考前吃的是他它而不是聰明豆,北大我也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