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教導我們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此話用在中國酒文化,同樣屬於“一句頂一萬句”的真理。
酒的生命力在於群眾性,在於群眾們那些張開的嘴巴,大小不一地將酒吞下,化作黃湯更需酒。光有群眾們的飲酒貢獻,僅能夠保證酒市場不蕭條,酒釀造出後自有下家接納。但酒的大繁榮大昌盛,要靠附體的酒文化當保護傘,向著文化高地進發。所以又所以,.群眾們的嘴的參與遠遠不達標,應該動員精神和物質的力量,全身心地參與酒文化。觀察中國酒史發展程序,群眾是傳承的主體,任何蔑視和小瞧群眾的主宰地位,都將或必將遭到酒打擊。
群眾是傳承酒及酒文化的主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凡大型群體活動離不開群眾捧場。酒的最早公共屬性,是用在隆重又神聖的祭祀儀式中,酒作為主打供品,首先象徵性地供給上天和祖先們享用。儀式結束後,再分派給參加者飲用。諸如許多官辦民辦的大型活動,若沒有群眾積極或被動地參與,活動就無法如期舉行,也顯得空曠落寞,起不到宣傳推廣的功效。
二是民間一些習俗都來自群眾的創造。比如端午節、清明節等體現人文情懷的節日,皆出自群眾對某人某事的懷念。喝點心情小酒吧,堅持下去,就成了規律性的活動,在群眾中形成風俗,又演變成區域性或全國性的紀念日。
三是用酒表達喜慶也從群眾興起。酒原本是酒,沒有額外的禮數。但群眾們在生活裡發現,無酒不喜慶,無酒不歡樂;或喜慶要用酒來表達助興,更能抒發真實情懷。於是吧,酒成為喜慶的俘虜,有了快感喝點酒,這已成為大眾生活。
四是群眾在酒文化的傳播中功不可沒。尤其那些隱藏在民間的酒風尚,史書中無從記載,官面文章裡往往忽略不計,而文化奇葩能流傳下來,多虧群眾們在群眾中口傳身授。比如,河北滄縣農村有喝“步步高”的酒習慣,即東道主為來客斟三次酒,前二次的本意是象徵性地喝點,第三杯倒滿後客人要喝乾。因為一次比一次喝得多,所以叫“步步高”。客人若不明就裡,上來就把第一杯喝乾,第二杯也跟著喝乾,第三杯更不用說,那就怪自己不懂酒規,前二杯喝了也白喝。這道酒風尚,書裡找不到解釋,只是落實在現場邊倒邊喝。
五是群眾對酒最有發言權。這種酒好不好喝,那種酒儀式到不到位,還有該不該如此作為等等事項多著呢,群眾心裡最有數。儘管有時候群眾們人微言輕,他們的聲音很可能當成耳風被忽略,可但,是非曲直總有大白之日。當下,我國採取狠剎公款吃喝歪風的硬措施,誰敢說不是來自民意來自群眾的呼聲。
群眾喝慣了自己的酒,點點滴滴在心頭,有杯革命小酒墊底,什麼樣的酒都可以應付。這就是群眾的力量。任何酒及酒文化的發展,最忌諱脫離群眾,與群眾意願背道而馳的結果,就是自討無趣甚至滅亡。拿茅臺酒來說事,以前天價的神酒只為供給少數特殊人物,現在群眾生活越來越好,茅臺也走下神壇,開始走群眾路線,而後價格一路飆升,供不應求。
當喝酒成為全民風俗,誰還在懷疑酒的群眾基礎,並試圖撼動酒文化?顯然是不明智的。酒啊,從古喝到今,酒裡那些事,全是廣大群眾在傳承,同時造就了酒的金剛般不壞不腐之身。
參考:
《中國人的酒文化》木空著——中國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