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外賣,就要連鍋一起賣!
近年來,電商的入局大大改變了餐飲業的形態,原先只提供堂食的許多門店都紛紛和各大平臺合作,做起了外賣服務。
而對於消費者而言,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恐怕就是“萬物皆可外賣”了。無論是生鮮果蔬還是鮮花綠植,只要是平日裡吃得到,用得到的,都能在網上下單,由專人配送到家。
可是,你聽說過火鍋也能外賣的店嗎?
不是隻賣火鍋食材的泛泛之輩,而是連鍋一起賣的真·火鍋外賣!
趙子坤創辦的淘汰郎,就是這麼硬核的一家火鍋店。自2015年成立以來,趙子坤只用了四年就做到了火鍋外賣領域的NO.1,無營銷費用取得單月700萬的成績,服務範圍覆蓋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福州、廈門6個城市。
不僅如此,淘汰郎還相繼獲得了制摯盈資本投資、真格基金、創新工場的投資近2000萬元。其產品在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和微信商城4個平臺均有銷售。不管是資方還是平臺都對淘汰郎青睞有加。
而身為創始人的趙子坤,才剛過而立之年,淘汰郎是他的第一次創業。毫無經驗的趙子坤,是如何成為中國火鍋外賣第一人的呢?
走過最長的路,是淘汰郎的套路!
商業的靈感,往往都是從生活中的小事得來的。2014年的一個冬天,趙子坤和朋友聚會至深夜,眾人飢腸轆轆,沒有什麼能比一桌火鍋更能填肚子、暖身子了。
但當趙子坤開啟手機APP準備叫外賣時,卻發現還在營業的火鍋外賣已經沒有了。這讓他感到非常困惑,明明火鍋外賣有如此高的需求,為什麼市面上卻沒什麼人做呢?
經過一番調查,趙子坤終於發現了癥結所在。原來當時的火鍋店的售賣方式十分不便,一般都是把大鍋送到家,消費者需要自己準備一個電磁爐和一套鍋具,然後吃完之後還要等著專人上門收回大鍋。
這既增加了商家的人工成本,也增加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一來二去,就沒人買也沒人做了。 並且,傳統的火鍋店依然停留在多人的消費場景,無法滿足單人食用的需求。
一個人點大鍋,多了吃不完,少了不划算,火鍋的特殊性也讓外賣難以做起來。 發現了這兩大痛點的趙子坤欣喜萬分,他竟然是第一個發現這個商機的人!
沒過多久,他就推出了專供1-2人食用的火鍋外賣品牌“淘汰郎”。
在趙子坤看來,火鍋外賣的重點在於方便,即使在沒有電沒有鍋的地方也要能讓顧客吃到熱騰騰的火鍋。
於是,他選擇了安全便攜的燃油燈鍋,並附帶湯底,這樣連水都不需要了。 這種鍋還有一大好處是成本低,所以即使99元的起步價也能成承受得起。
使用者第一次買直接送鍋,以後每次改為送一份59元以下的火鍋單品和燃料罐。這樣一來,鍋本身相當於是一個會員卡,可以吸引人們反覆購買。
目前,淘汰郎的復購率高達70%,老使用者重複購買佔每日訂單量的40%以上。由此看來,趙子坤“以鍋代卡”的套路非常成功。
淘汰郎如何讓人“一見鍾情”?
雖然趙子坤的營銷方式別出心裁,但想留住顧客還是要回歸於產品,為此他下了不少功夫。
首先是“顏值”。淘汰郎小火鍋外賣採取了精緻厚實的紙箱包裝,所有菜品打包密封裝盒後一起封裝在一個乾淨利落的紙箱內,相較於傳統火鍋外賣與訂單菜品分離的外賣箱,紙箱除了在方便、美觀上顯著勝出外,更是出奇地多了一個品牌展示的視覺載體。
值得一提的是,淘汰郎的紙箱視覺變化很快,在不同節點會推出定製包裝,比如兩週年喜慶的紅色包裝,聖誕節帶有聖誕元素的西式包裝,都給使用者帶來新鮮的體驗與儀式感。
火鍋食材在外觀上大同小異,所以只能在包裝上做文章了。 其次是品質。淘汰郎的單價雖然不高,但沒有因此降低食材的品質。淘汰郎的所有食材均直抵源頭,從頂級澳洲雪花牛肉,各種經過科學搭配的營養有機配菜,純原生醬料,到團隊精心熬製的鍋底,都追求原生品質。
趙子坤說,“99元套餐,成本90%,每單掙9元。等銷量大了以後,成本自然下滑。”淘汰郎高性價比、薄利多銷的方式,有幾分小米的味道。
最後,則是配送速度。現有的火鍋外賣配送模式無非兩種,要不是自由配送要不就是通過平臺配送,但平臺配送時間不及時不說服務還不夠好,而自由配送成本壓力又比較大。
趙子坤一反常態選擇了閃送,顧客從點單到收貨只需要30分鐘,雖然一單成本就要20元錢左右,但在趙子坤看來這錢花的是很值得的,火鍋本來就不是買來就能吃的食物,如果還要讓顧客等太久,體驗就很差了。
所以,不管營銷的點子有多好,只有把產品品質做起來了,才能真正俘獲消費者的心。
寒冬裡的火鍋“熱戰”
淘汰郎的成功,引起了同行們相繼模仿。
網紅火鍋品牌“海底撈”從2012年就推出了“Hi撈送”外賣服務。雖然服務它的服務的確貼心,但二次回收餐具還是略顯麻煩。後來海底撈乾脆學起了淘汰郎的方法,送小鍋和酒精爐,獲得使用者的一致好評。
看到火鍋外賣市場如此火爆,盒馬鮮生也投入了戰鬥。
與此同時,每日優鮮、叮咚買菜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火鍋外賣服務。 大佬們爭相入局火鍋外賣市場不是沒有理由的。
據統計,中國火鍋市場規模在2018年底已達到4800億元,佔整個餐飲市場的12%。
由此看來,今年的冬天免不了一場火鍋的“熱戰”。
而對於趙子坤來說,被同行模仿並沒有讓他感到不爽,他說:“我們改變了一個行業,這難道不是值得驕傲的事嗎?” 或許,這就是強者的餘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