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一、迎來送往的家常便飯

小時候,家裡來人吃飯的話,母親總會含蓄的說一句“家常便飯”,貌似有種虧待客人的感覺,菜是自己在菜園子裡種的,米也是自家水田了栽的,酒也是村裡自釀的高度酒,勁大,上頭,唯一比較奢侈的可能就是一點點肉吧。

可這點肉往往會吸引我渴望的目光,站在桌前,盯著肉看,客人不好意思的時候就會給我們價幾片,父親就是大喝一聲“出去吃,丟人現眼。”

窮是那個時候的通病,去餐館吃飯是一種極端的奢侈,人們在茶館裡也不會以此吹牛,因為都吃不起,就算去鎮上辦事,那怕到了飯點,也還是會趕回家吃一口殘羹冷炙。

長大了,生活慢慢好了,在外上學的我也不得不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在外吃飯,這個時候覺得餐館的飯菜是真好吃。有一次父母來市裡看病,中午順便拉我出去買衣服,之後就要回家,我說“現在都快一點了,吃完飯你們再回去吧”父親說“不餓,一會就到家了”“起碼要2個小時才能到家,吃完再走”於是我就執拗的拉著母親進了一家小餐館,父親看看選單之後遞給我說“你點吧,隨便吃點就行”我知道父親是捨不得花錢,就點了一盤酸辣土豆絲和青椒炒千張,本來還想點一個湯的,父親說“喝水就行了,我不喜歡喝湯”,父親吃的時候問母親“你知道這盤土豆絲多少錢嗎?”“3塊?”“8塊”“我天,這也就一個土豆吧,還是家裡好,吃啥都不要錢。”

村子裡的風俗是紅白喜事都要辦酒席,這也是大吃大喝的機會,送份不輕不重的禮金,拖家帶口老老少少都去捧場,吃什麼要看東家是否捨得了,有大方的有小氣的,這很直觀,菜一上就能看出來。大方的人家不一定是有錢的人家,這關乎人品;小氣的,人們就邊吃邊發牢騷,東家就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在家裡辦事圖的就是個熱鬧,如同老人說的“人氣”,一戶人家如果一年到頭沒人到你家串串門,那肯定是有問題的;如果親朋好友都不願在你家吃個便飯,那也是有問題的。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不管多窮,只要有人登門那是一定要挽留吃飯的,吃什麼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家裡熱鬧了

二、有錢了,家常便飯就顯得沒檔次了

慢慢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村裡的有錢人也開始要面子了,辦事的時候不願意在家裡辦了,覺得費心費力太麻煩,就到鎮上的酒店去辦,折騰的村裡人不得不騎著摩托車風塵僕僕的趕去敷衍,老人還孩子也就不願意去湊這個熱鬧了。

酒店環境確實比家裡要好,菜品也比村裡廚子做的要好看,但人們總是感覺很拘束,好像就是為了吃一頓飯而來的,沒有那種村裡的煙火氣和人氣。不能隨便抽菸隨地吐痰,不能一桌一桌的相互串一串,聊一聊。

再後來,家家戶戶蓋了高樓,裝了院門,串個門也顯得有點不方便了,本來也沒啥事,也不好意思站在門口大喊幾聲讓人家開門。相互之間也不需要幫忙了,家常便飯也就找不到理由去吃了,誰都不差這一口,於是去別人家吃飯倒成了是給別人面子的事了。

小時候總是幻想去餐館吃一頓,最大的夢想就是以後天天在餐館吃飯,長大之後,發現在餐館吃的再好也比不上家裡的粗茶淡飯,再好的擺設也比不上家裡歪瓜裂棗的桌椅板凳。

為了業績,為了更好的生活,亂七八糟的應酬讓我們在餐館吃的滿嘴流油,喝的東倒西歪,清醒之後卻不知我們吃的是什麼。當一大桌山珍海味都勾不起一點食慾,都不如從老家帶來的一瓶辣醬或鹹菜的時候,我們渴望的無非就是家裡的熱鬧和人氣。

於是我們也開始學著做飯,把親朋好友叫到家裡相聚一堂,聊聊過往的歲月,談談生活的壓力,不亦樂乎。做的水準肯定比不上餐館,但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在家裡,人的心就會有一種莫名的踏實感。

在家吃年夜飯的傳統也隨著發展被逐漸的淡化了,去酒店吃年夜飯成了潮流,好似在家吃飯顯得沒檔次似的,一大家族,老老少少,攙著的,扶著的,抱著的,都被拉到酒店。可吃飽喝足回家之後面對冷鍋冷灶,心裡似乎還是感覺少了點什麼,就感覺這種熱鬧屬於別人而不屬於自己,畢竟不是在自己家裡。

三、家裡的味道不僅有菜味還有人情味

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天天點外賣,方便是方便,可吃多了也是膩的無可奈何,想念家裡的味道,實在忍無可忍了就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包餃子,沒有幹仗就用啤酒瓶代替,包的好不好無所謂,就算下鍋煮的開了花也會笑著眼淚把它吃完,吃完還會意猶未盡的感嘆一聲“真好吃,過幾天再烙幾個韭菜盒子吧。”

每當別人約飯局的時候,心裡總會祈禱如果是家宴該多好,可大部分人大部分時候還是會選擇餐館,因為方便,在家裡做需要時間和精力。所以每當被朋友邀請到家裡吃飯的時候突然就會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恨不得早早的就過去幫忙摘菜,收拾桌子,端茶倒水。三五好友一邊吃著水果一邊聊著天一邊等待充滿人情味的家常菜。

老房子必然會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改頭換面,但房子裡的味道是不會變的,不管你走到哪裡都會想念那個高高的被柴火薰的黑黢黢的煙囪,那是一種召喚,那裡有你熟悉的酸甜苦辣和看著你長大的街坊四鄰。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燉白菜時,白菜要不要下鍋炒?大廚教你正確做法,上桌家人搶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