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名聲顯赫的“長江三鮮”之一,鰣魚一直以來都備受食客們的推崇。在上世紀60-70年代,長江中的鰣魚還像四大家魚一樣常見,每年輕輕鬆鬆就能獲得上百噸的產量。然而在短短的30年時間裡,鰣魚就因為過度捕撈、水質汙染等原因而在長江中逐漸消失。
近30年以來,再也沒有漁民發現過長江鰣魚的蹤跡——曾經輝煌一時的鰣魚捕撈業,彷彿就這樣被宣判了“死刑”。
長江鰣魚Tenualosa reevesii
長江的“物種之殤”不在少數,鰣魚算是比較經典的一個案例。據資料記載,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長江鰣魚的年產量曾高達300~500噸,最高的一次記錄是580噸,每年的產量都非常穩定。
在1968年之後的8年時間裡,長江的鰣魚捕撈業進入了“黃金時期”——在1974年的產量還達到了驚人的的1575噸,創下了歷史最高的鰣魚捕撈紀錄。當地的老漁民也反映,當時在長江安徽段的鰣魚非常多,每條船在一個捕撈季至少能捕獲1000多條鰣魚,一網下去就有7~8條,魚的個頭兒也都很大,普遍在1~4公斤左右。
“高峰之後便是低谷”,這句話用在鰣魚的產量上也是恰如其分。1975年,長江鰣魚的產量就突然縮水到了345噸,在此之後的產量更是逐年下降。到了1986年,鰣魚的產量就只有12噸左右了,此時的鰣魚已經不能形成漁汛,野生種群的生存危機也開始苗頭初現。
眼看著長江中的鰣魚越來越少,漁業部門緊急落地了一項“鰣魚拯救計劃”——從1987年開始,整個長江進入了長達3年的禁漁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鰣魚因為資源告急而被列為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為了評估禁漁的效果,漁業部門曾專門組織過多次針對鰣魚的資源調查活動,地點是峽江的鰣魚產卵場——按照老漁民的經驗,在產卵場附近鰣魚的數量通常相對較多。
然而連續3年的資源調查卻顯示,單位船隻的平均產量已經下降到1~3.7公斤左右。研究人員據此估算,當時長江中鰣魚的資源總量大約在13~14噸左右,只有巔峰時期的0.8%。
本以為三年禁漁是長江鰣魚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在延緩鰣魚的“死刑”罷了——1996年,長江水產研究所組織當地漁民再次在峽江產卵場嘗試性地捕撈鰣魚。這次大規模的捕撈作業共持續了21天,累計捕撈時間414小時,但是很遺憾,一條鰣魚都沒有捕撈到。
那麼問題來了,在三年禁漁期期間並不存在漁民過度捕撈的現象,那為什麼還是沒能保住鰣魚呢?
這主要是因為水電大壩的影響。鰣魚是一種非常“頑固”的魚類,在每年的4~5月會準時從近海向長江洄游,而且每次的洄游路線都非常固定。比如,在東海中育肥的鰣魚洄游到長江,那麼第二年這批鰣魚依然會沿著同樣的路線向長江洄游,而絕對不會游到錢塘江。
在贛江巴邱鎮江段修建了峽江水電站之後,鰣魚的洄游路線被阻斷,產卵場也被阻隔到百里之外,這直接導致能夠成功洄游到出生地的鰣魚數量大大減少。
峽江水利樞紐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興建水電站導致水溫的變化也是鰣魚消失的重要原因。每年端午節前後,贛江江段的水溫在22℃左右,對鰣魚來說這是最適宜的產卵水溫。但是自從上游建了萬安水電站之後,長江水被截流,產卵場的水溫也隨之下降了10℃左右——在這樣的低溫環境下,即便鰣魚的性腺發育成熟也是無法正常繁殖的。
可能有人會問了,難道就不能透過人工繁殖技術來幫助鰣魚度過生存危機嗎?
原理論上是可以的,老一輩的水產專家們也確實這樣嘗試過。當時的農業部專門組織了科研團隊來研究鰣魚的生長規律、生態習性以及胚胎髮育過程,並對人工繁殖的可行性進行了試驗。
魚類在不同時期的胚胎髮育
為了增加成活率,專家們將培育出來的鰣魚苗在池塘中放養了一段時間,打算養大之後再放流到贛江。但非常遺憾,在養殖的過程中鰣魚不斷死亡,即便是放流到贛江中也很有可能“有去無回”。
後來,隨著野生的鰣魚越來越少,用於人工繁殖的親本也越來越難找,鰣魚的人工繁育工作也不得不被迫終止。就此,鰣魚的滅絕似乎已成定局。
從現有的記錄來看,最後一條鰣魚被捕於1994年。當時的漁民正在蕪湖江段捕撈長江刀魚,結果誤捕了一條1公斤重的鰣魚。從此以後,長江中就再也沒有捕撈到鰣魚的訊息了。
長江刀魚
按照科學的說法,判斷一個物種是否真正滅絕至少要50年的時間。如今,長江鰣魚已經絕跡將近30年,這就意味著在餘下的20年多年時間裡,如果還一直見不到鰣魚才可以真正斷定長江鰣魚的滅絕。
隨著長江流域全面進入10年禁漁期,長江生態會逐漸好轉,種群資源也將逐漸恢復,鰣魚或許還有可能重新出現。但考慮到長江中依然存在的水電大壩和普遍存在的水質汙染,鰣魚種群要再度繁榮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長江流域
目前在峽江縣的下游還有一段100多公里的水域是適合鰣魚產卵的,如果這裡再修建水電大壩,那麼鰣魚重現的最後一線生機也將被徹底“抹殺”。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市場上有不少水產品打著“長江鰣魚”的名號進行售賣,但都只不過是假冒的“替代品”,真正的長江鰣魚早已是“一魚難求”。比如,上海市場上的鰣魚就有很多來自於緬甸,這是因為湄公河流域的水質和長江相近,當地出產的鰣魚味道也很不錯。有些經銷商“靈機一動”,大肆宣傳炒作,很多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因此也交了不少“智商稅”。
“冒牌鰣魚”——美洲西鯡
此外,美洲西鯡(美國)、長尾鰣(新加坡、印尼)、雲鰣(緬甸)等外觀上和長江鰣魚相近的魚種在國內的水產市場上也是層出不窮。作為相同生態位上的魚類,這些外來物種的引進和養殖有可能會給鰣魚的保護帶來新的風險,由此引發的隱患也應當給予重視。
長江中究竟還有沒有幸存的鰣魚?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長江“十年禁漁”是有史以來對鰣魚最大力度的保護,只要還有一線生機,對長江野生物種的保護工作就不應該止步——對於長江江豚、長江鱘、中華鱘等長江旗艦物種來說更是如此。
對於長江鰣魚的未來,我們共同來見證!
-
1 #我2007年在常熟長江段一處漁港碼頭見到過一條活的鰣魚2斤左右,開價6千
-
2 #長江三鮮刀魚、河豚、鰣魚。就鰣魚最難吃
-
3 #把大壩全部撤除,汙染從嚴從重處理!!!
-
4 #別以為只有非洲的象牙才需要被呼籲保護,我就問兩個問題,你有看過強國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嗎?你有多久沒見過除了蒼蠅蚊子蟑螂老鼠以外的野生動物了?
-
5 #別把物種的滅絕全部強加到漁民身上,農林牧副漁五大產業哪個產業不是有大幾千年歷史?幾千年來真正因過度捕撈滅種的水產品有幾個,為什麼幾千年來物種滅絕都集中在近些年?還不是工業的毀滅性汙染,造成了水資源幾乎讓水生物沒法生存的毀滅性打擊!環境汙染讓農民背鍋現在水產資源滅絕讓漁民背鍋,我看十年後長江水產資源還是不見起色到時磚家該怎麼解釋!!
-
6 #一看就是刺很多的魚,感覺像遲魚
-
7 #80年學校食堂賣四毛錢一份沒錢吃87年前後在樅陽捕食了一條三兩重左右的
-
8 #主要是水電站影響的,包括四大家魚在產卵季節都受到水電站影響。因為魚產卵大都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而這個時候水電站為了防洪都必須障低水位,大家知道為什麼了吧。
-
9 #鰣魚非常嫩,上等河鮮。
-
10 #化工水汙染嚴重 化工汙水排一遍這條江魚消滅一半
-
11 #大壩的建設對水中魚類產生了致命的威脅,這就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