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對待吃辣這件事上,
和喝酒一樣,
也存在著暗暗比較的心理。
比如,飯桌上:
各省各地區的人們,
也存在著關於吃辣的隱形鄙視鏈。
在湖南:
恰飯沒有辣不辣,
只有香不香,越辣越香!
在四川:
一個“有志青年”,
很可能因為吃了一頓“微辣”的火鍋,
就成了“有痔青年”!
因為四川有一個最大的騙局:
在江西:
老俵們都自帶隱形吃辣buff,
你很有可能,突然就被秒了~
有人說,
不吃辣是大吃省人最後的仁慈。
天上飛的,
地上跑的,
水裡遊的,
什麼都能拿來吃和煲湯的廣東人,
唯獨對辣椒避而遠之。
因為:
上火……
是廣東人民終身懼怕的東西,
所以在大廣東,
肉眼可見遍地都是涼茶。
其實在歷史上,
咱大中華在明代以前,
是沒有辣椒的身影的。
直到萬曆年間,
辣椒開始傳入中國。
但當時的辣椒,就像花草一樣,
是被栽在院子裡,用來觀賞的~
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有一名句,
“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裡面就提到了辣椒。
後來,
人們發現這個小妖精不僅能拿來看,
還能用來吃哦!
於是……
吃辣椒,開始在中國擴散開來~
經年累月,
就形成了咱們現在熟知的那些“嗜辣地區”。
但!
廣東還是沒有完全接納她~!
廣東地處亞熱帶,
氣候很是溼熱,
和川渝的溼寒完全不一樣。
在四川吃辣祛溼驅寒,對身體好!
但在廣東吃辣!
粵菜一直講究原汁原味的“鮮”,
追求食材的新鮮本味。
但眾所周知,
辣椒本質上是一種調味料,
會破壞清淡口味帶來的平衡感,
而且又掩蓋了食物本身的味道,
因此廣東人不愛吃辣也可以理解了……
加上廣東地處沿海,
漁民們做菜的食材主要是海鮮為主,
用生薑和酒就能去腥啦~
所以辣椒的作用也默默被淡化了。
並沒有!
雖說不愛吃辣是廣東人的仁慈,
但如果真正吃起辣來,
廣東也有兩個地方,
吃辣椒很有自己的一套!
比如,
順德!
在順德,
有一種以辣椒為原料的醬料,叫“烏醬”。
明代,當辣椒傳入中國時,
順德的龍江人就開始著手用辣椒做調料,
烏醬便在那時孕育而生……
是用黃豆、蒜蓉和辣椒經過發酵而成。
口味上講,
烏醬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微辣!
並且帶有一種誘人的醬香,
順德人擅將烏醬巧妙用在各種菜餚當中,
既引出食材的鮮味,
又有一點點辣味開胃,
讓人食慾大增。
有幾道經典的烏醬菜餚比如:
廣東另一個能開啟吃辣模式的地方,
就是韶關。
韶關位於粵北,客家人很多,
而且地處粵贛湘三省交界處。
或多或少韶關的菜餚,
都受到了湖南和江西兩個吃辣大省的影響,
於是,重口模式就這樣打開了!
韶關菜餚,
在保留廣東講究食材新鮮的基礎上,
發揮了辣椒的作用,
做到了真正的融合。
但現在的廣東,
年輕人從全國各地而來,
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交織,
也帶來了各種川湘贛菜館。
一桌年輕人的聚會,
一鍋熱騰騰的火鍋,
讓廣東的年輕人,
從“麥辣雞翅的辣都頂唔住”,
到“食辣都冇問題啊~”。
對於現在的年輕廣東人來說,
還怕什麼上火吶?
而且,為了更加養身的吃辣,
廣東人還發明了藥膳麻辣火鍋!
在麻辣火鍋里加點中藥材防上火。
這和蹦迪的時候,
在威士忌里加枸杞一個道理!
菜式口味的接受程度和融合,
反而能激發出新派口味的靈感!
比如,在廣東的改良川湘菜,
能讓你吃出一絲新鮮口味,
還能保持地域性的飲食健康。
那麼問題來了,
-
1 #
-
2 #
辣椒還真是折磨人的小妖精,不吃吧,有時真饞,吃少了吧,感覺差點意思,吃多了吧,當時爽了,第二天去洗手間報道時更爽……
-
3 #
廣州遍地是川菜館子,深圳遍地是湘菜館子,誰說廣東人不吃辣的
-
4 #
牡丹亭裡有提到辣椒嗎?
-
5 #
我是湖南人,記得以前一大家子去廣州旅遊,根本吃不到辣的東西,然後有一天終於走進一家小餐館,他們家得辣醬特別辣味道特別正,我們全都胃口大開吃了好多,把他們桌子上的辣醬都吃完了
-
6 #
本土順德人未聽過烏醬[what]
-
7 #
去年廣州大臺風,超市的菜品被搶購一空,除了辣椒
-
8 #
其實廣東是中國辣椒消耗的大省
-
9 #
廣州人不是不吃辣,只是在廣州吃辣容易上火,然後屙到屁股疼。
-
10 #
問個問題,四川菜辣還是江西菜辣?七月我去成都時我和我哥差點死在哪裡。。。
-
11 #
什麼時候也講講天津蒜蓉辣醬吧,東北(尤其錦州)燒烤必不可少的調料
-
12 #
也吃辣呢,吃辣的人逐年增加。
-
13 #
習慣了就好了!哈哈
廣東做辣醬也真是厲害,各有法寶,最愛品嚐各個地方與餐館自制的辣椒醬,那真是個辣醬百家齊放,有很多品牌店就為了吃他家的辣醬。再帶一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