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1、驢打滾 豆麵糕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麵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裡埋。何事群呼 ‘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麵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經十分廣泛了。

2、艾窩窩 艾窩窩是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艾窩窩歷史悠久,歷史可追溯到明萬曆年間。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淨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

3、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營養豐富,補脾和胃、養氣生津,可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卷果主料為山藥、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

4、豌豆黃 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象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5、糖耳朵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麵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6、糖火燒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這種小吃在北京街頭巷尾的早餐店中經常可以見到,來北京,一定不能錯過這款貌似普通、但也非凡的北京小吃。

7、麵茶 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與品嚐麵茶的風味有關。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傳統小吃已經漸漸消失了蹤跡,有些難尋了。

8、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人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9、饊子麻花 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將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釐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挫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或扇形狀,用油炸熟即成。

10、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鍋內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為後兩種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燒至冒煙後,改用小火,此時將揉勻攪拌好的麵糰,500克分成40個均勻小球,入油鍋前用手摁成圓餅,逐個下人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並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

11、蛤蟆吐蜜 蛤蟆吐密又稱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12、薑絲排叉 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讚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13、炒肝 炒肝是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 炒肝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澥。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託著碗底,轉著圈嘬,好處是腸、肝和芡汁分佈均勻。每天早上吃上一碗炒肝,感覺一整天都有精神了。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這菜家家戶戶吃得起,清香味美營養好,低脂補鈣,一週3次都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