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最近,在聽馬伯庸老師的節目,正好聽到了一期講到穿越回長安。之前,我了解過一些唐朝的食物,但通常都是比較令人嚮往的,比如甜品蔗漿澆櫻桃,比如水盆羊肉,比如很有異域風情的胡餅等。

但這一期節目,卻聊到了唐朝長安的黑暗料理,像是活煮青蛙,糖螃蟹,這些食物在唐朝究竟是什麼樣?和現代的食物烹飪又有什麼關聯?

我決定研究一下長安黑暗料理。

燒尾宴

1.唐朝的飲食習慣

在聊到吃之前,我們先得聊一聊唐朝的飲食背景。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吃日料,但吃久了卻也覺得寡淡,而日本料理其實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唐朝的文化。

比如日本人喜歡吃刺身,調味很簡單,而唐朝雖然有了各式各樣的香料,但在烹飪的過程中還是比較注重發揮食物本身的鮮味,而不是一味追求調料。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把古法選單的菜品復原出來後,覺得好像也一般的原因。

唐朝的時候綜合國力強盛,經濟上十分繁榮。

貞觀二年,在史書中的描寫是“遠方諸國來朝者甚眾,……戶部奏:中國人自塞外歸,及四夷前來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在唐朝,中國和外國的交往也開始頻繁,因此唐朝的文化比較多元,從各個工藝品中就能看出那種民族的融合,文化的開放。這個朝代充滿魅力,像唐三彩就是代表作品。而武則天能做第一個女皇帝,與這個朝代的開放,國際化也有關。

而文化的多元也體現在服飾,工藝品,食物之上。唐朝在飲食上有很多外來食物,被胡人的飲食所影響。“貴人御饌,盡供胡食”,有胡餅、饆饠、乳餅、梧桐餅。

唐朝雖然還不是市民社會,但人們已經初步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了,特徵之一就是唐朝貴族和士人嗜吃。當時長安城裡,每日的東市,西市都熱鬧非凡。

唐詩云: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那時候的唐朝老百姓對於吃也很上心,把這做一手好飯作為選擇媳婦的重要標準。

站在歷史的維度來看,唐朝也是中國飲食歷史上的第四次大變革階段。有人總結過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的變革,第一次應該是夏商時期開始出現的“鼎食文化”。隨著青銅器的發明,傳統的烹飪和食用習俗上升到了“禮”的層次。

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隨著“禮崩樂壞”,又開始中國第二次飲食革命。飲食的等級性被逐步打破,食物和器具的壟斷不復存在。

進入秦漢時期,各種農業、烹飪新技術實現全國推廣,加上絲綢之路的開啟,大量新物種被引進中原,中國又開始第三次飲食革命。對匈奴、南越、西域的遠征,促進了各種飲食文化的傳播,葡萄、黃瓜、胡蘿蔔等水果蔬菜大大豐富了中原的美食品種。

而唐朝經歷的第四次飲食變革,則體現在食物種類和水準有了本質飛躍。

各種麵食做法一個一個被髮明或被引進。到了唐朝終於迎來了中國麵食的爆發期。技術變化,新的美食種類對舊種類造成了衝擊,烹飪方式改變了。

唐人讓生食傳統又重回了巔峰,他們摒棄了肉類,而選擇鮮美的魚類。

2.唐朝黑暗料理

其實片面的把唐朝誕生的一些奇特的美食歸為黑暗料理並不合適,唐朝有很多的美食,在《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的時候,這些美食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傳播。

所以,我今天就想整理一些比較冷門,奇幻的食物,就因為這些食物的誕生,才能映襯唐朝的有趣啊。

1. 危險的生魚片

生魚片,唐朝俗稱魚膾。魚膾毋庸置疑是一道美味,它歷經千百年也沒有消失,甚至還對大洋彼岸的日本美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把它歸到黑暗料理有點過分,但是,在唐朝時食用生魚片仍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在長安不太能吃不海魚,雖然也有韓愈詩中寫的最頂級的鯨魚膾,那都只是頂級貴族才能享用的。通常那些用來做刺身的生魚片就是淡水魚。常見用來做魚膾的有鱸魚、鯉魚、魴魚、鯿魚、鯽魚等。這樣就會有吃到寄生蟲的風險。

在節目中,馬伯庸就說到了有一種寄生蟲會寄生在魚的嘴裡,變成它的舌頭,實在有點重口味。而唐朝的衛生條件到底不比現今。為了這道美食送命的人也不在少數,還各個都是有頭有臉的。比如詩人孟浩然,原本有了面板病,但仍不聽醫生勸,吃了生魚片,最後得病去世了。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擋吃貨對生魚片的追求。

唐朝和現在日本吃到的刺身,其實吃法真的幾乎一樣。唐朝的生魚片也講究刀工,切到薄如蟬翼一般才是上品。孔子老先生在《論語》中有句經典臺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說的就是魚肉要切得足夠細才好吃。

吃生魚也會搭配芥末,白居易詩云“魚鱠芥醬調,水葵鹽豉絮”。

只不過,當時使用的芥末是黃芥末,和日本現在的芥末也不同,而除了芥末外,還會使用橘子醬來蘸魚片。

2. 溫水煮青蛙

唐代人真的會用溫水煮青蛙,把活生生的青蛙放在鍋裡,然後放上一個芋頭。當水溫升高後,青蛙習慣性抱住一個東西,最後它就抱住芋頭煮熟了。

想想有點嚇人。

唐代文獻中還有不少關於食蛙的記載,比如《雲仙雜記》載“桂林風俗,日日食蛙”。《南楚新聞》載“百越人好食蝦蟆”。著名的《韋巨源食單》裡有一道菜叫“雪嬰兒”,也叫“治蛙豆莢貼”,主料就是青蛙。

而這種雪嬰兒的做法,就是把青蛙去皮剔骨,粘裹精研細磨的豆粉煎到雪白粉嫩,如同嬰兒。

3. 糖螃蟹

糖螃蟹,這道美食應該只有唐朝的頂級貴族才能吃到,因為長安沒有螃蟹,螃蟹要從外地運過去。這道糖螃蟹的做法,將蟹肉丟進醬缸,然後曝晒的醬蟹(不是蟹醬),用鹽醃製的醃蟹、加酒糟封藏的糟蟹等,其中最黑暗的要算是加糖蜜的糖蟹,但這可是隋唐時期,上流社會的主流吃法。

仔細一想,其實它和我們江浙一帶現在醉蟹的做法有點像,只是放了非常多的糖,甜得要命。

4. 大雜燴煮茶

唐人的煮茶法的確是比較複雜。

將烘乾後的茶葉掰碎了,先上火烤,烤得又紅又幹,搗碎了倒進水裡煮。這種處理方式當然苦澀味甚重。唐人就想辦法了:加調味料!蔥、姜、花椒、大棗、桂皮、橘皮、薄荷、鹽……只要有的,都可以往裡面加,這叫一個大雜燴。

但這樣的煮茶法簡直是暴殄天物,於是陸羽創造了一套程式完備的煎茶法。煎茶需要一整套完備的道具,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這一套程式玩下來,耀花人眼,很快成為上流社會貴族人士玩高雅的標準之一。,那些文人雅士卻不以為繁瑣,倒是從中獲得了諸多樂趣和創作靈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茶詩。

現在日本的煎茶應該也是傳承了長安的飲茶習慣,只是煎的時候不會往裡面放鹽,而唐朝喝茶是不用茶蓋(宋朝開始才有這個模式),而且烹茶的時候多在裡面放一些鹽。烹茶方式有二,磨成粉末煎(類似於今天的抹茶),或是直接烹煮,時間較久。

5. 炙烤貓頭鷹

食鼠在唐代屬禁忌,但食用食鼠的動物卻不是,不僅是貓,還有同樣活躍在子時的貓頭鷹。

韓愈被貶到廣東的時候,就見識了廣東人什麼都吃。韓愈在給老朋友柳宗元的書信中說到,老百姓招待他的食材有:鱟啦、魟魚啦、章魚啦、乾貝啦,還有牡蠣、青蛙等等,其中只有蛇是他的老相識,但這蛇還是活的,講究個現殺現煮。

被貶潮州

其中,就包含了貓頭鷹。炙鴞,烤貓頭鷹是也。上古廚神伊尹版本的八珍就有這一號。別看是難得的野味不能天天吃,但一定是有價值的美味佳餚。

所以,唐朝吃東西真的很野。除了這些讓人看著有點害怕的東西,就如我開頭說的,唐朝美食很多。

相比於豬肉,唐朝人更喜歡吃羊肉,富貴人家會邀請朋友吃全羊宴,而唐人的點心非常好看,他們很善於把點心做成半透明狀,在滿足脣齒享受的同時也提供視覺美感。

最後想和大家聊聊,如果可以,你願意穿越到長安嗎?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新疆人最騷情的八大零食,吃一次就淪為腦殘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