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印度的食物,大家會想到什麼?咖哩、糊糊還是紅黃粉?
其實,作為一個有著十多億人口,數千年曆史的古老文明,印度各地的飲食也是非常多樣,非常豐富的。那麼印度各地的食物到底有哪些差別呢?跟隨這幅地圖一起來了解下吧。
*.食物地圖來自vividmaps,原地圖包含藏南和阿克賽欽,不符合中國的領土主張,已做打碼處理。
北印度靠近中亞,千百年來,外來入侵者與本地人如走馬燈般交替,支配著這片被恆河滋養的土地。今天,北印度的居民大多說印歐語,主要吃來自陸地的各種食物。受中亞影響,北印度食物中肉類比重相對較高,偏愛燒烤和油炸。
作為面向外來者的視窗,可以說,大多數人對印度的印象,主要都來自於北印度,海外的印度菜館,飲食風格一般也比較接近北印度。
旁遮普邦傳統上,旁遮普是印度和波斯文明的分界線,也是外來入侵者頻繁光顧的地區。今天,旁遮普大部分地域位於巴基斯坦,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印度的旁遮普邦則居住著大量錫克教徒。旁遮普飲食以饢坑(Tandoori)燒烤聞名,以長粒印度香米為主食,偏愛黃油和乳製品。
黃油小扁豆
黃油小扁豆(Dal Makhani):起源於旁遮普,流行於全印度的食物。由黑扁豆、紅芸豆加入奶油或酸奶、牛奶煮制而成。
Makki di roti Sarson da saag
Makki di roti Sarson da saag:旁遮普地區冬季的特色菜餚。包括芥菜、生薑、大蒜等香料製作的菜醬sarson da saag和名為makki di roti的無酵餅。
Chana Bhatura
Chana Bhatura:Chana即鷹嘴豆,Bhatura則是種蓬鬆的油炸麵餅。鷹嘴豆和醬汁可以放入蓬鬆的Bhatura麵餅中一起食用。
Amritsari Macchi
Kulcha
Amritsari Macchi與Kulcha:Amritsari Macchi是一種旁遮普風格的炸魚,由檸檬汁、辣椒、胡椒、薑黃等醃製過的魚裹上面粉油炸而成,一般配薄荷醬或酸辣醬食用,Kulcha則是種蓬鬆的發酵麵餅。
昌迪加爾昌迪加爾是旁遮普及哈里亞納邦的首府,本身則為印度政府管理作為中央直轄區。昌迪加爾最為人所知的也許是勒柯布西耶為其規劃的城市,飲食上,主要屬於旁遮普風格。
黃油雞
黃油雞(Butter Chicken):也許是世界各地印度菜館中最常見的一道菜。這道菜1947年起源於某家德里的餐館。由雞肉、黃油、酸奶、番茄以及各種香料慢燉製成。
坦多里雞肉
坦多里雞肉(Tandoori Chicken):另一道常見的印度菜,起源於旁遮普地區。由香料、酸奶醃製的雞肉,放入坦多里饢坑烤制而成。
印度式羊肉抓飯
羊肉抓飯(Mutton Pulao):常見於印度和中亞各地的一種抓飯。烹煮抓飯用的大米一般都屬於印度長粒香米(巴斯馬蒂香米)。
哈里亞納邦哈里亞納邦原為旁遮普邦的一部分,改變印度的三次帕尼帕特之戰就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摩訶婆羅多》中的許多故事也以此為舞臺。當地的飲食傳統介於旁遮普和拉賈斯坦之間。
Kachri ki Sabzi
Kachri ki Sabzi:這是哈利亞納和拉賈斯坦邦的一種下飯菜。由當地的野生小黃瓜Kachri和薑黃、孜然、辣椒、大蒜等配料炒制而成。
用Cholia和各種香料燜煮而成的Choliya Dahi Ka Chounk
Cholia:Cholia是一種綠色的鷹嘴豆,烹飪後味道微甜,可以用來製作甜點和豆泥。
Chaach
Chaach和Lassi:Chaach和Lassi是北印度最流行的飲料,都由酸奶製成。Chaach流行於哈里亞納邦,相對比較稀,口味微甜,常加入鹽和孜然、芥菜籽、咖哩葉等香料飲用,也可加糖,加糖時則不加其他香料。
Lassi,從外觀上很難把它和Chaach分開
Bajre ki Khichdi
Bajre ki Khichdi:流行於拉賈斯坦和哈利亞納等地的一種雜糧粥。由珍珠粟、印度米、綠豆等製成,通常會加入生薑、青椒、酥油等調味。
克什米爾克什米爾位於印度最北方,大部分人屬於淺膚色的印歐人。克什米爾的飲食傳統與旁遮普地區接近,當地人以大米為主食,偏愛肉食和乳製品,這裡的印度教徒並不排斥吃肉。
Gustaba
Gustaba:Gustaba被克什米爾穆斯林譽為“國王之食”。是種用酸奶、黃油和各種香料烹製的肉丸,在當地Wazwan宴會(幾乎完全由葷菜組成的宴會)中,Gustaba是最後一道主菜。
Tabak maaz
Tabak maaz:Wazwan宴會上的克什米爾風味烤羊排。羊排用肉桂、丁香、香料醃製後,放入酸奶中煨至酥軟,之後煎至金黃。
Dum Aloo
Dum Aloo:流行於克什米爾和旁遮普地區的土豆菜餚。小土豆油炸後,低溫放入飽含香料的肉汁煮熟。
Karam Ka Saag
Haak\Karam Ka Saag:Saag就是印度菜當中常見的綠色蔬菜醬。克什米爾的Saag由羽衣甘藍、西蘭花、球莖甘藍、kale等多種十字花科蔬菜,加上丁香、辣椒等香料製成。一般配米飯、烤餅、烤肉或烤土豆食用。
喜馬偕爾邦喜馬偕爾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山谷密佈,地形複雜。當地原住民和西藏、東南亞人接近,飲食則受旁遮普和西藏影響,由於山區缺乏新鮮蔬菜,當地人也比較喜歡吃肉。
Sidu
Sidu:Sidu由小麥粉發酵製成,通常配酥油,裹有Dal(印度式豆泥)和酸辣醬作為餡料。
Dham中的各種菜餚
Aktori餅
Aktori配Dham:Dham是喜馬偕爾邦傳統的節日素食大餐,包括各種由香料、芥子油烹製的豆類菜餚以及奶豆腐、乳酪等。一般配蕎麥粉和小麥粉製成的Aktori餅食用。
北阿坎德邦地形崎嶇的北阿坎德邦傳說是恆河的發源地,因此成為印度教的朝聖地。當地人以小麥為主食,偏愛雜糧、蔬菜,使用酥油和芥子油進行烹飪。
Aloo Ke Gutke
Aloo Ke Gutke:土豆去皮切塊煮熟,辣椒油炸後取出,加入熱油和孜然,放入土豆油炸1分鐘,之後加入薑黃、辣椒粉、鹽和香料,煮3分鐘,加入香菜葉和辣椒點綴。
Kappa
Kappa:北阿坎德邦山地的一種蔬菜咖哩,由菠菜、乳酪、薑黃、孜然、酥油等製成。
Jhangora Ki Kheer
Jhangora Ki Kheer:Jhangora是一種產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小米,作為主食食用。Jhangora放入牛奶中煮熟,加入糖、香料和堅果,就製成了這種濃稠的布丁狀食物。
Chainsoo
Chainsoo:Chainsoo由kali dal(一種黑色豆類)不放油烤香,加入熱油、大蒜繼續烘烤,之後放入孜然、辣椒、黑胡椒、香菜、薑黃粉和水等攪拌至濃稠製成。
拉賈斯坦邦拉賈斯坦意為王者之地,自古以來就是印度抵抗外敵的前線。拉賈斯坦土地廣闊而乾旱,當地人以善戰聞名。受氣候和軍事化的生活方式影響,當地人偏愛保質期長,無需加熱即可食用的食物,根據調查,拉賈斯坦是印度素食比例最高的地區。
Dal Baati Churma
Dal Baati Churma:這是種三合一套餐,包括用小麥、酥油和糖壓緊製成的Churma(有點像西藏的糌粑)、辣味的豆泥Dal和堅硬、不容易腐壞的無酵餅Baati。
Ker Sangri
Ker Sangri:一種用sangri豆和ker漿果,加入葡萄乾、辣椒、芹菜籽、香料等製成的辛辣食品。
laal maas
laal maas:是種辛辣的羊肉咖哩,製作它需要用到克什米爾紅辣椒、孜然、香菜、薑黃、姜、豆蔻、肉桂、丁香、月桂、洋蔥、酥油等。
Gatte Ki Sabji
Gatte Ki Sabji:Gatte是種用鷹嘴豆粉製成的麵食(大概有點像麵疙瘩),常放入酸奶基底的咖哩,製成Gatte Ki Sabzi。
Pyaz ki Kachori
Pyaz ki Kachori:Kachori就是印度美食影片中常見的油炸香脆球,戳個洞後可以放入各種餡料。拉賈斯坦這邊偏愛在Kachori中填入Pyaz(洋蔥,不知道皮牙子是否是這麼音譯來的)。
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面向阿拉伯海。靠海吃海,當地人熱衷經商,雖然總體以素食為主,但海產品在飲食中也佔有一定比例。古吉拉特各地飲食口味差別很大,總體來說,口味偏甜,喜歡吃芒果。
Thepla、酸奶和印度泡菜
Thepla:這是古吉拉特當地,尤其是耆那教徒經常食用的一種薄餅。由小麥、鷹嘴豆、葫蘆巴葉和各種香料製成。搭配酸奶、酸辣醬或芒果泡菜食用。
Dhokla
Dhokla:看上去有點像發糕的Dhokla,可能起源於古吉拉特的耆那教社群。這道糕點由發酵的大米和鷹嘴豆粉製成,加入辣椒、香菜、生薑等調味。
Khandvi
Khandvi:印度常見的一種開胃菜,由鷹嘴豆粉和酸奶製成。一般會加入鹽、薑黃、青椒等調味,冷食熱食皆可。
Handvo
Handvo:由小扁豆、米和蔬菜等製成的一種烘焙糕點。加入葫蘆巴、胡蘿蔔、青椒、紅椒、薑黃、芥子、芝麻籽等調味。可配泡菜或酸辣醬食用。
Panki
Panki:一種薄如樹葉的煎餅。煎餅的麵糊可以用燕麥、米粉等調製,加入香菜、辣椒等調味。Panki一定要夾在香蕉葉之間蒸熟,使其帶有香蕉葉的香氣。
北方邦北方邦是世界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以小麥為主食。北方邦流行著多種麵食,也是莫臥兒菜系和阿瓦德菜系的發源地(這兩種菜系都深受中亞影響)。
Tunde ke kabab
烤肉串(Kabab):烤肉串起源於中東,流行於中亞和印度北方。以阿瓦德菜系中的Tunde ke kabab為例,這道菜原是阿瓦德的宮廷料理。以水牛肉為主料,需要加入酸奶、酥油、洋蔥、藏紅花等160種香料。
Biryani
印度香飯(Biryani):流行於印度穆斯林社群的一種悶飯。現代的印度香飯據說起源於莫臥兒宮廷,結合了印度本土悶飯和波斯抓飯的傳統。和抓飯相比,印度香飯通常汁水更豐富,烹煮時間更長,香料更為濃厚。
Bedmi Aloo Kachori
Bedmi Aloo Kachori:Bedmi Aloo Sabzi是一種流行於北方邦的菜餚,由酥軟的土豆和各種香料製成,配上油炸脆球Kachori,就是Bedmi Aloo Kachori。
Besan Ka Halwa
哈爾瓦酥糖(halwa):流行於從印度到巴爾幹等廣大地區的甜品,最早出現於7世紀。哈爾瓦酥糖一般以麵粉或堅果為主料,加入酥油、麵粉、糖或芝麻等製成。印度的哈爾瓦酥糖常以各種豆類作為基底。
Banarasi Tamatar Chaat
Banarasi Tamatar Chaat: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的街頭小吃。以番茄為主料,通常加入土豆、腰果、罌粟籽、酥油、酸辣醬和各種香料烹製。一般配油炸脆片namak para食用。
德里德里是印度的首都,也是多代北印度王朝的都城。作為都城,德里的飲食自然呈現出融合的風格,總體上,則屬於北方邦和旁遮普的飲食傳統。
坦多里雞肉,已有介紹,不重複。
Chaat
Chaat:Chaat是種流行於印度各地的開胃小吃。原料一般包括炸面片、sev(鷹嘴豆泥製成的油炸乾脆面)、酸奶、乾薑、香菜、羅望子、辣椒以及各種香料。
Parantha
Parantha:北印度常見的一種無酵薄餅。由全麥麵粉加入酥油製成麵糰,烘烤後油炸製成。Parantha比印度最出名的chapati和roti麵餅厚,可包上餡料做成餡餅。
Nagauri Halwa
Nagauri Halwa:Nagauri是種用麵粉和酥油製作的酥脆麵餅,配蔬菜和各種香料燉煮的suji halwa一起吃,就稱Nagauri Halwa,是流行於德里等地的早餐搭配。
Chole Bhatura
Chole Bhatura:旁遮普風格的傳統早餐食物。Chole是一種用鷹嘴豆製成的咖哩。Bhatura則是種用麵粉、酥油、酸奶,發酵油炸製成的蓬鬆麵餅,富有彈性和嚼勁,可以沾著chole吃,吸收咖哩中的湯汁。
比哈爾邦比哈爾是古印度的學術中心,佛教聖地,從這裡誕生了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進入20世紀,比哈爾淪落為印度最窮最髒亂差的地區。比哈爾的飲食習慣介於北印度和孟加拉之間,受中亞影響較少。傳統上,當地人常用辣椒熏製食品,偏愛乳製品和炸物。
Litti
Litti:Litti是一種包裹著豆泥、蔬菜、香料餡料的烤包子,烘烤過程中,常會撒入大量酥油。這是比哈爾、賈坎德等地的主食。可以配酸奶、燻茄子泥、咖哩食用。
Sattu
Sattu:Sattu是比哈爾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種用烤乾的大麥和鷹嘴豆等豆類(有時還包括腰果、杏仁、小米等)磨碎製成的麵粉。保證了素食者的蛋白質攝入。Sattu可以用來製作Litti等麵點。
Khaja
Khaja:是種用麵粉、酥油等煎炸,裹上糖漿製成的起酥甜點,流行於比哈爾、奧里薩、安得拉等地。
Khubi Ka Lai
Khubi Ka Lai:比哈爾地區的傳統節日或婚禮甜點。主要成分是乳製品Khoya(全脂奶熬煮後的濃縮物,許多印度甜點都要用到它)、糖和khobi籽,也可加入各種乾果。
Anarasa
Anarasa:流行於比哈爾和奧里薩邦的節日甜點。製作它需要用到麵粉、糖、檸檬汁和罌粟籽,用酥油油炸後,點綴上芝麻製成。
Tilkut
Tilkut:比哈爾邦Makara Sankranti節期間的節日食品,由糖和芝麻捶打製成。
賈坎德邦賈坎德邦原為比哈爾的一部分,礦產資源豐富。賈坎德邦的飲食以大米、大麥、蔬菜和塊莖植物為主。
Marua Ki Roti
Marua Ki Roti:賈坎德邦傳統的早餐煎餅。由穇子(一種禾本科雜糧)磨粉加水製成麵糰烘烤製成。一般配酸奶、酸辣醬、泡菜或咖哩食用。
Thekua
Thekua:一種用全麥麵粉、酥油、糖、椰子、茴香、豆蔻等油炸製成的糕點。麵糰剛油炸好時比較柔軟,可以放入模具成型,冷卻後變硬,可以儲存幾天。
Pua
Pua:賈坎德邦的節日食品。由牛奶混合小麥粉捶打成麵糰後油炸製成,可以熱食,也可以儲存多日。
Pittha
Pittha:流行於孟加拉和印度東部的麵食。麵糰一般由棕櫚或根莖類植物製成,通常不發酵,可以加餡,也可以不加餡。賈坎德邦流行用米粉製作Pittha。
Fish Orly
Fish Orly:流行於奧里薩、孟加拉等地的炸魚。魚肉用生薑、大蒜、洋蔥、鹽等醃製後,放入小麥和玉米麵粉、雞蛋調製的麵糊,油炸後配薯片或色拉食用。
Khiramohana
Khiramohana:奧里薩人獻給毗溼奴妻子吉祥天女的甜品。由Chhena(產自印度的一種牛奶凝乳,用於製作甜品或芝士)加糖油炸製成。
Rasabali
Rasabali:起源於獻給大力羅摩的甜品。製作Rasabali需要用到甜煉乳Rabri和Chhena餡的油炸餡餅,餡餅浸入煉乳中,奶香非常濃郁。
Chhena Poda Pitha
Chhena Poda Pitha:奧里薩邦獨有的一種甜點。Chhena Poda Pitha的字面意思是烤乳酪。由乳酪、糖加牛奶或水製成團,加入豆蔻以及乾果、sooji調味,放入娑羅樹葉或香蕉葉包裹成型後烤制而成。
西孟加拉邦孟加拉是印度古代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印度自古以來的文化中心,也是近代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搖籃。德里蘇丹王朝後,孟加拉飲食受到了波斯影響,殖民時代,英國人又帶來了西方的飲食傳統,之後,許多奧里薩廚師來到孟加拉,中國人也在加爾各答附近定居,開設了不少中餐館和西藏菜館。孟加拉以盛產糖果甜點聞名,以大米為主食。
孟加拉的許多食物都與節日相關。傳統上,孟加拉宴席以一定的順序呈上菜餚,有點像西餐的上菜方式。前菜的第一道菜一般是苦菜或草藥,被認為有清潔口腔的作用;之後上菠菜、莧菜等綠葉菜;然後是米飯與豆泥、蔬菜。主菜通常是魚和肉類(印度教徒吃羊肉和雞肉、穆斯林吃牛羊肉),之後上酸辣醬作為甜品前的準備。吃甜品和糖果之前,還要先喝一些酸奶。
Bhapa Ilish
孟加拉蒸雲鰣(Bhapa Ilish):以產自印度洋的雲鰣為原料,加上芥末醬、薑黃粉、辣椒醃製,撒入芥子油,用香蕉葉包好,蒸熟。一般配米飯食用。
Rasgulla
奶豆腐湯圓(Rasgulla):起源於印度東部的一種甜點。通常以水牛奶豆腐加麵粉混合,放入糖漿裡煮制而成。(吃過一次,真的是非常甜,非常甜……)
Mishti Doi
Mishti Doi:發源於孟加拉地區的一種甜點。做法是將牛奶煮沸蒸發至濃稠,加入紅糖或棕櫚糖,發酵過夜,放入豆蔻等調味。
恰蒂斯加爾邦恰蒂斯加爾意為36堡壘,是印度毛派武裝最活躍的地區。此地礦產豐富,卻很貧窮,生活著不少表列部落(大致相當於比較落後的少數民族)。當地傳統飲食以大米和豆類為主。
Bafauri
Bafauri:流行於比哈爾、恰蒂斯加爾和中央邦的零食。一般是由鷹嘴豆浸泡磨碎,加入洋蔥、香菜和各種香料,捏製成形,然後蒸煮製成。可以配薄荷醬和酸辣醬食用。
Kusli
Kusli:流行於恰蒂斯加爾邦的零食。製作方法是將麵粉加鹽、酥油混合揉製成麵糰,加入杏仁、椰子、葡萄乾、糖和豆蔻製成的餡料,包成球狀或餃子狀,放入酥油中炸熟。
紅螞蟻酸辣醬
紅螞蟻酸辣醬(Red Ant Chutney):恰蒂斯加爾、賈坎德和奧里薩邦的人們用紅螞蟻和螞蟻蛋加番茄、香菜、大蒜、姜、辣椒、鹽、糖等搗碎製成酸辣醬,有時則加入油和洋蔥進一步調味。這是種非常熱辣的醬料。
中央邦中央邦位於印度中部,森林覆蓋率高,經濟落後。當地的飲食傳統介於拉賈斯坦、古吉拉特和馬哈拉施特拉之間,以小麥為主食。
Lapsi
Lapsi:一種流行於拉賈斯坦、古吉拉特和中央邦的傳統甜點。由麥粒放入酥油中高壓煮制而成,之後加入糖、葡萄乾、腰果、豆蔻等調味。
Dal Bafla
Bafla:Bafla和Baati是一種堅硬的無酵餅,流行於拉賈斯坦、古吉拉特和中央邦。區別於Baati的是,Bafla需要先放入薑黃水中煮熟,再進行烘烤。Bafla可以包上鷹嘴豆泥、豌豆泥等餡料,製作時要加入酥油,酥油越多,味道越香。一般配豆泥食用,稱Dal Bafla。
Bhutte ki Kheer
Bhutte ki Kheer:Kheer是印度的一種布丁,歷史已有千年之久。製作Kheer一般要用到煉乳、糖和大米,在這道菜中,大米被甜玉米替代,稱Bhutte ki Kheer。
Bhopali Kabab
博帕爾烤肉(Bhopali Kabab):博帕爾烤肉由切碎的羊肉(或牛肉),加入洋蔥、香菜、青椒、生薑、大蒜、乾酪、切碎的煮雞蛋、辣椒粉、孜然、雞蛋、麵粉和各種香料製成的肉餅烤制而成。
馬哈拉施特拉邦馬哈拉施特拉邦位於印度中西部沿海,是第一大城孟買的所在地,也是印度經濟和工業中心。以小麥和大米為主食(靠近德干高原地區則以粟等雜糧為主),日常主要吃素,沿海地區偏愛各種椰子製品。
Shrikhand
Shrikhand:起源於馬哈拉施特拉邦,歷史非常悠久的一種甜品。由脫水過濾的濃稠酸奶加上乾果、藏紅花和豆蔻製成。
Thalipeeth
Thalipeeth:Thalipeeth是種流行於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雜糧煎餅。製作麵糰要用到bhajanee麵粉(由烤乾的雜糧和豆類製成,一般包括高粱、小麥、珍珠粟、大米和鷹嘴豆粉),加入香料、孜然、洋蔥、香菜和酥油製成麵糰,放入鍋中煎熟,配酥油、奶豆腐或泡菜食用。
Vada pav
Modak
Modak:流行於印度南方和中部沿海的一種小包子,被認為是象頭神的最愛。Modak的面片一般由米粉製成,餡料由椰子、棕櫚糖或者堅果、巧克力製成。
果阿果阿曾是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如今是印度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當地飲食習慣受到葡萄牙的影響,偏愛海鮮、椰子和山竹,天主教家庭則經常用果醋調味。
雞肉Vindaloo
Vindaloo:受葡萄牙Carne de vinha d'alhos(大蒜加酒醃肉)影響誕生的肉咖哩。傳入果阿之後,當地人用棕櫚醋替代了紅酒,加入辣椒、薑黃等香料,演變成本土的Vindaloo。
雞肉Xacuti
Xacuti:起源於果阿漁村的肉咖哩。以雞肉、羊肉或魚為主料,加入黑胡椒、烤椰子碎、辣椒、薑黃、洋蔥、肉豆蔻、肉桂、丁香、白罌粟籽等香料燉煮而成。
Bebinca
Bebinca:源於果阿的傳統糕點。以椰奶、雞蛋和地瓜為原料,加上肉豆蔻、棕櫚糖或紅糖調味。
Prawn Balchão
Prawn Balchão:Balchão是由葡萄牙人引進的烹飪方法,可能起源於馬六甲。蝦肉剝殼加入鹽、薑黃醃製。準備辣椒、胡椒、孜然、芥子、丁香、肉桂煸炒,加入姜、大蒜、醋(天主教家庭一般用椰子醋,印度教家庭用甘蔗醋)等製成醬料。同時用洋蔥、番茄、咖哩葉製作糊糊,加入之前的醬料,然後加入蝦煮2-3分鐘,配米飯等食用。在酷熱的印度,這是道保質期比較長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