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中國人是全世界最會吃的民族了。無論是何種食材,來到中國都能找到最適合的烹調方法。相比於其他國家,中國在食物的製作方法上可謂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僅做法就有煎、炒、烹、炸、燜、溜、熬、燉、蒸、煮、烤、煲等不下三十多種,還沒有算上在調料風格上的變化。

但中國在食物的名稱上又似乎與傳統的“雅信達”原則相悖,魯菜的蔥爆海蔘、九轉大腸,川菜的回鍋肉、水煮魚,浙菜的松鼠鱖魚、油爆蝦,粵菜的白切雞、白灼蝦等等,無不是在菜名上就能讓人知道食物的主要食材和基本烹調方法。

近代以來大量食材原料湧入中國,誕生了數不勝數的各種菜品,但取名上也幾乎都遵循了將原材料和製作方法、烹調口味融合的方式。例如麻辣小龍蝦、清蒸帝王蟹、火爆腰花等等。即使如宮保雞丁、鍋包肉之類讓人一開始想不明白的菜名,也大多是與人名、官職、新增加的烹調手法等有關。

可是在菜品的命名上還有一些讓人不著邊際的菜名,僅僅看菜名你甚至不知道這是什麼做的。雪花湯餅、通神餅、藍田玉、金玉羹、神仙富貴餅、忘憂齏、真君粥、石子羹、梅粥、雪霞羹、酥瓊葉、蒼耳飯、撥霞供、寒具、槐葉淘……列位看官,能憑藉這短短几個字的菜名想象出這都是什麼材料用什麼方法烹調出的嗎?

古代的吃貨們懶得起名字?

從先秦起,中國古籍中關於吃的記載比比皆是。“帝王則有瑤臺瓊室,玉杯象箸,餚膳之珍則熊蹯豹胎,酒池肉林”描寫了商紂王奢華的享受;“王請食熊蹯而死。

弗聽”記載了楚成王臨死前還想再吃一次熊掌;“(景公)將食(新麥),漲,如廁,陷而卒”記錄了晉景公沒有吃上當年的新麥就離奇死亡的經過。《詩經》中關於吃的描寫就更多了:“于嗟鳩兮,無食桑葚!......自我徂爾,三歲食貧。......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採葑採菲,無以下體”;“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大多是以食材的本名出現。

《呂氏春秋》記載:“肉之美者,猩猩之脣;魚之美者,東海之鮞”,記錄了當時最美味的食物。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證明了對於烹調製作手法的精益求精。孟子認為:“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讓老百姓不受饑饉之苦還能使老人在古稀之年吃上肉就會國泰民安。

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吃的問題就是各類人等共同研究的重要課題。

各類食物的起源和傳說也是數不勝數。淮南王劉安煉仙丹無意發明了豆腐,諸葛亮為祭祀瀘水而發明的饅頭(蠻頭)等都寄託了中華民族對於食物的美好思念。

一直到唐朝,食物的品種在不斷增加,無論是新食材的發現和引進還是舊有食材的異域做法和創新烹調工藝,對於食物的名字似乎總是沒有什麼新意。

菜名的款樣總是離不開食材和烹製方法,有的直接新增一個“胡”、“番”等代表異域名稱的字就完成了。看到胡瓜、胡餅就知道是最新引進的品種,看到湯餅、粟飯就知道是本土的做法。另外也有一些特殊情況下發明的吃食,從名字上就能看出用途。

比如鍋盔,用鍋製作的盔甲,就是把麵粉、粟米粉等貼在大鍋邊沿烤制而成的饃,除了可以吃攜帶也很方便,用繩子穿好掛在身上就可以,還能夠媲美盔甲。

為什麼宋朝的菜名和之前的不一樣?

南宋時林洪編撰了《山家清供》,書中大量記錄了許多菜品的名稱和製作方法,堪稱宋朝吃貨中集大成者。之前提到過的通神餅、藍田玉等菜名在該書中都有記載。

這種只看菜名讓人根本摸不清這是什麼東西的菜品在兩宋大量湧現,使人感覺宋朝似乎是突然冒出來吃貨國度。不僅在製作方法上花樣翻新,連菜名都起得如此清新脫俗,恨不得每一個字都要尋章摘句、引經據典,誠可謂是飲食界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那麼兩宋對於吃的熱潮是如何形成的呢?都有什麼原因造就了宋代對菜名的如此講究?

首先,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重文輕武的朝代,從宋代開始文人的地位開始無限拔高。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吸取了前朝武官權利過大,武將割據一方、尾大不掉的經驗教訓,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人的特殊權利,也開始倚重起文人集團治國。

太宗趙光義就公開說過,一百個文官貪汙也沒有一個武將造反的危害大。在這種治國方針的影響下,傳統文人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宋代又有“不許殺文官”的傳統,造就了文人越發超然的政治、社會地位。

文人在前所未有的寬鬆政治環境下怡然自得,不必“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使得他們的生活情趣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高。而這種生活情趣結合了文人們極高的文化素養自然就應運而出大量文雅至極、用詞考究的菜品名稱。

其次,宋代相對於以往的王朝在物質文化生活上取得了極大的豐富。兩宋的通過“歲幣”換取的和平局面給整個社會營造了相對安定的大環境,與邊境上的鄰國長期和平又保障了貿易的可持續性,在海上的商船也能到達東亞、東南亞、南亞甚至中東各國,貨物往來的頻繁也造就了食材品種的日益豐富。

兩宋的社會富裕程度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人從一日兩餐轉變為一日三餐就是在宋代形成的。

繁華的大宋引進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食材,占城稻、番石榴、哈密瓜等都在宋代進入國人的選單。另外宋代的社會富裕也為手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條件,鐵鍋等工藝品被髮明,創新了食材的製作手法。至今仍然在使用的各種美食的烹調方法,都是宋代發明或成熟起來的。

最重要的是,宋代經濟的大發展帶來了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人們有了更多的悠閒時光,自然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如何製作美食。要是像西晉時公卿大臣還要自己動手臼米來餬口,就什麼吃的都不要多想了。

再次,宋代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改良與發展為文化的普及創造了前提條件。宋代的造紙術和雕版印刷被進一步改良和發展,書本的成本降低。活字印刷的發明更是給文化學習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極大刺激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並降低了普通人學習的難度。

宋代歷代君主又大多鼓勵平民讀書,“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宋代文化的普及和發展為文人的數量和品質提供了保障,大量文人從平民中脫穎而出進入仕途,又有大量的文人從廟堂返回到民間。

宋代的文人還有深入基層的傳統,如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和平民一起研發創制了大量美食。東坡肉、火腿、油條、湯圓、火鍋等都是來自於此。難以想象一個目不識丁的小販會脫口而出“油炸燴”的新名稱,他當時的急智也是建立在他擁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基礎之上的。

最後,宋代社會文人之間交流的形式發生了變化,為新菜品的研發提供了契機。唐代開始使用桌椅,兩宋時迅速普及,國人的宴會形式從分餐制逐漸轉變為合桌制。勾欄、瓦舍的盛行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拉近了距離。市井的繁盛改變了人們娛樂方式。

人們不再通過六藝、射覆來增加聚會的氣氛,轉而以酒令、鬥茶等方式來烘托喜慶。經過精心的設計來創造出一道令人新奇的菜品、利用考究的名稱來增加菜餚的知名度,成為了當時文人甚至升斗小民之間的一種時尚。

所以,眾多與眾不同的菜名誕生在宋代。《山家清供》裡記錄的菜名也只是當時眾多新奇菜名的一個縮影,以隱士一流的清雅高潔為主,也有編撰者林洪自身際遇的寄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本書,做法和食材也不是難找的。

比如通神餅,就是薑餅,通神是取“姜能通神”之意。而林洪不僅記錄了這些美食的名稱和烹調方法,他自己還發明了火鍋和豆芽。真可謂是百因必有果。

火鍋的發明結合了後來從蒙古流傳來的涮羊肉成為了全國著名的美食,豆芽更是給中國乃至世界的航海事業帶來了推動:西方海員在海上長期生活會因為缺乏維生素而罹患敗血症,豆芽由豆子生髮而來,攜帶方便製作簡易,中國古代的海員們就不會有此擔憂。只要帶上豆子時不時的發一些來吃就可以了。

結語

當我們感慨宋代的飲食文化之時,其實當代的飲食之中也有很多受其影響的例子。比如八仙過海、帶子上朝、龍虎鬥、南北會、八寶飯等。之所以現在許多美食的名字又回到了之前以材料和烹調手法來命名的方式,是受清朝影響。

清朝滿人入關,帶來了滿人的飲食習慣和製作方法。而滿族對於食物的命名基本使用的就是烹調方式加材料的方式,滿漢全席《報菜名》裡的菜品都是如此: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這也就是現在大多數菜名都是我們日常見到的這個樣子,因為宋代的命名風氣又變了。因此我們可以一邊享受這些美食一邊腹誹:他們和宋代比,一點都不文雅。

參考文獻:

《宋史》

《山家清供》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老潼關肉夾饃技術一流,正宗西安肉夾饃培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