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古早一詞出自閩南語【kóo-tsá】,後演化為臺灣國語,意為古時候,早年,老派,過去,懷舊等。

而古早味,則可以理解為“懷舊的味道”。

早年間,化工食品產業還不發達,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也相對傳統,穀物,肉類和蔬菜都有它們天然獨特的味道。

那時候的食物,做法也很簡單,沒有過多的調料,都是在還原和傳達食材本身的天然味道。

隨著時代的更迭,那些質樸,純粹的古早味也逐漸成為時代的記憶,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心頭的念念不忘。

1. 古早蛋糕

通過臺灣夜市翻紅,並一度榮升為“網紅”的古早蛋糕,又叫“亞洲蒸蛋糕”,做法簡單,用料實在,看著不精緻,但吃著格外香。

小時候,菜市場的老派糕點店就有在賣,一出爐就是一大盤,切塊售賣,口感綿密溼潤,香甜又不膩味,勞的少的小的都對它愛不完。

2. 麥芽糖

80,90年代,物質貧乏,別說進口零食了,連中國產零食的種類都很少。我們小時候吃的很多零食,就來自街邊小店或是鄉村。

比如金黃金黃,甜而不膩的麥芽糖,就是農家自己用麥芽加糯米做出來的,真正天然無新增。

那時候最常見的吃法,是拿兩根小棍挑一坨麥芽糖,拉絲,繞圈,攪成團,咬一小口,再重複之前的步驟。

幾毛錢的麥芽糖,邊吃邊玩,可以從學校的小賣部,一直吃到回家,給貧瘠的童年帶來莫大的滿足感。

3. 土雞湯

記憶中的雞肉比現在的豬肉還精貴。

90年代,家裡不是條件太差,飯桌上基本還是能夠做到天天都有豬肉菜。但雞肉就不行了,通常是個把月,甚至過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

做法也不是現在高油重口的油炸,而是非常傳統的燉湯。

那時候四十天出籠的飼料雞還不多見,菜市場販賣的雞都是農家用玉米糠菜喂大的土雞,從雞仔到三四斤的成雞,要養上一兩年。

要是母雞,還要留著下蛋,更捨不得拿出來賣。

所以那時候的雞,是真的很精貴,也是真的很香很好吃,就放幾片姜燉出來也鮮得不得了,遠不是現在這種被催肥的飼料雞能比的。

有人說記憶裡的美食之所以讓人懷念,是因為有時光的濾鏡,現在再吃,就會發現其實味道平平。

其實不是的,雖然記憶確實會讓舊時光裡的人事物被美化,但那個時代的味道,確實有它獨特的魅力。

很多食物,你現在再去吃,覺得普通,是因為用料不一樣了。

就像土雞湯,以前的做法雖然簡單,但用料實在。農家養了一兩年的土雞,活動量大,生長週期長,連吃的東西都跟養殖場的飼料雞不一樣。這樣的土雞,肉質緊實細滑,雞肉有天然的鮮香,那種口感和味道,是用任何昂貴調料都無法調製出來的。

你現在用一個月催肥的飼料雞來燉湯,還嫌湯寡淡無味,飼料雞表示自己也很委屈啊!

想吃鮮香的土雞湯,麻煩用土雞好吧!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炸酥肉裹澱粉還是用麵粉?大廚:都不對!教你正確做法,香酥裡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