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小炒魚是江西贛州的一道特色菜,屬贛菜系贛南客家菜一支,其主料為草魚。贛南小炒魚具有色澤金黃、味鮮嫩滑、略帶醋香的特點。
當一道菜的名字裡,能被冠上發源地的地名,那這道菜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代表當地的飲食文化特色了。贛南小炒魚是明代凌廚子首創的地方風味菜。
據傳,這道菜跟大名鼎鼎的陽明先生王守仁有關。王守仁在贛州任巡撫時曾聘用凌廚子做菜,凌得知王愛吃魚,為顯示自己的烹飪技藝,經常變換魚的作法和口味,深得王的賞識。有一次凌炒魚放醋,別具風味,王吃後十分高興,就把凌叫來,問這道菜叫什麼名字。
凌靈機一動,心想這是小酒(贛州習慣稱醋為小酒)炒魚,於是就隨口應道:"小炒魚",這菜也就因此得名。
這次我們來到了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找到一位非常愛吃小炒魚的朱滿女外婆。朱外婆是土生土長的江西人,來跟我們一起看看當地人如何製作這道流傳了400多年的美食吧。
【食材】
鯽魚(或者草魚)、薯粉、醬油、大蒜、生薑
【做法】
1. 挑選大小合適的魚。
製作贛南小炒魚的魚肉,正統的做法一般會選擇草魚。在農家做菜就會隨意很多,朱外婆一般會選擇肉質肥嫩鮮美的鯽魚。兩種魚肉製作出的小炒魚風味略有不同,根據個人愛好選擇即可。
如果要購買草魚,建議挑選體型較大的,大一點的草魚肉質比較緊密,較小的草魚肉質太軟,口感不佳。一般以活魚最好,其次要選魚鰓鮮紅,魚鱗完整,魚眼透亮則新鮮度較好。
2. 新鮮的鯽魚(或草魚)處理乾淨,只留下魚肉。
如果你想自己處理魚,那你先要戴一副護袖保護一下,將魚放平整,去掉魚身上的一層魚鱗,可以用刀背去魚鱗。去掉一邊的魚鱗後,再將另一邊的魚鱗也用刀去掉。劃開魚的肚子,將魚的內臟拿出來,注意不要把魚膽劃破,將魚鰓全部去除,一條魚就處理好了。
當然,其實也有更加方便的方法,在賣魚的時候可以讓商販幫忙先處理好,回家後只需要查漏補缺稍微清洗就可以了。建議廚房新手可以這麼做,簡單省力。
3. 魚肉切成大小合適的塊狀,加入兩勺鹽醃製大約30分鐘。
朱外婆告訴我們,做小炒魚時一般都會將魚頭和魚尾去掉,因為這兩個部位魚肉幾乎沒有肉。當然,這切下來的魚頭魚尾也不會浪費,可以用來製作魚頭豆腐湯,一魚兩吃。
魚肉為什麼要醃製呢?醃製魚肉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去腥。二是為了讓魚肉更加入味,小炒魚的做法需要將魚肉煎炸,之後再翻炒魚肉就沒那麼容易入味了,所以前期的醃製至關重要。朱外婆告訴我們,當地人處理魚肉時都不會洗去血水,他們認為保留血水製作出的魚肉會更加鮮美。
4. 醃製好的魚肉加入適量薯粉,攪拌均勻,儘量使每一塊魚肉都能裹上一層薯粉。
魚肉裹粉下鍋油炸是小炒魚的關鍵步驟。魚肉裹粉油炸後,肉會熟得更快。除此之外,魚肉也會外酥裡嫩,口感更佳。
在以前,人們在裹粉時多選擇澱粉和麵粉。後來經過不斷的對比研究,才發現用薯粉才是最佳方案。用薯粉裹魚肉,除了香酥脆嫩之外,還完全不用擔心魚會炸糊。
5. 起鍋燒油,油溫6成後將魚肉一塊一塊下鍋油炸,避免黏連。
很多廚房新手在炸魚肉的時候,常會遇到魚肉粘鍋的情況。其實這是油沒放對。魚肉下鍋前,一定記得"熱鍋涼油"這個祕訣。
鍋燒熱後,倒入少許油,用鍋鏟將油拌開潤鍋,隨後將油盛出,重新倒入溫油或冷油,立即倒入食材即可。此時鍋底熱量高,油脂溫冷,原料放入油內後,隨著油溫的不斷增高能產生一股推力,可使原料迅速上浮,起到不粘鍋、防止原料破碎的作用。
6. 魚肉炸至表面金黃後,盛出備用。將紅辣椒切段、生薑切片、大蒜切段。鍋內倒入少許食用油,將紅椒下鍋,加入少許鹽翻炒。
7. 紅辣椒炒出香味後,魚肉下鍋一同翻炒,加入一勺醬油,少許清水燜煮約2分鐘。
8. 加入大蒜後翻炒大約1分鐘,加入生薑片翻炒幾下即可出鍋享用美食。
剛剛出鍋的贛南小炒魚香味獨特而迷人。魚肉表皮香酥,內裡依舊鮮嫩潤口。江西特有的辛辣風味,一口魚肉下肚,呼吸之間都是熱辣的氣息。
作為一道正統的江西菜,贛南小炒魚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它包含了原汁原味,油厚不膩,口味濃厚,鹹鮮兼辣的特點,食材上可能會偶有變化,但那種一脈相承的鮮香滋味卻亙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