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寒風料峭,清晨的街道行人稀少。食物的香氣順著寒意飄散,鑽進人的鼻子裡,引得飢餓了一夜的胃蠢蠢欲動。轉入街邊巷口,有早起的店家已經在忙碌,一位老太太照看著沸騰的鍋,只見胖白的餃子在熱水中翻滾,各個露出肚皮,香氣由此而來。
王慧芳,66歲,陝西西安人,她已經做了37年的餃子。1982年,懷著二女兒的王慧芳辭職,回家跟婆婆小姑做起了餃子。剛開始生意非常紅火,一中午能下去半袋面,整天下來賺了48塊錢。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48元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一家人十分高興,幹勁兒十足。後來女兒長大成家,店裡就母女兩人照看著。
王慧芳也嘗試過做其他生意,但是換來換去,最終還是覺得餃子最好。“我以前啥都做過,但是都太麻煩,賣的也不怎麼樣,餃子大家都愛吃,做起來也快。”總而言之,還是要歸功於一身好手藝。王慧芳的餃子,是坊上的傳統做法,皮薄餡兒厚,鮮香濃郁。他們家的餃子一共有四種口味,韭菜,韭黃,大蔥和蘿蔔大蔥。隨著季節的變化,各種餃子銷量都不一樣,但最受歡迎的,還是韭黃餃子。
做生意自是辛苦,王慧芳早上7點起床開始準備,忙忙碌碌過去一天,說是晚上10點關門,但一般也要到12點才能閒下來,等上床睡覺時,表上的針都已經指向2了。“我一天大概只睡四五個小時,晚上一沾枕頭就能睡著,第二天也不會覺得多困,幾十年都是這麼過來的。”王慧芳笑著說道。“我之前有一段時間沒做餃子,晚上的時候都睡不著覺。”
店裡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五六十斤的餃子。王慧芳是坊上做餃子最早的一批,萬事開頭難,因為做的好吃,分量誠實,所以積累了一大批的老顧客,就這樣,一個傳一個,有的人甚至是大老遠騎車來吃。“東西做得好了才能傳開,我這兒就是一個小巷子,門口也沒有停車的地方,他們就騎車過來,往邊上一停,吃完了又騎回去。”
王慧芳生性直爽,為人好強,她曾經有11個月沒賣餃子,就有老顧客和她開玩笑,說:“餃子好吃是好吃,就是老太太脾氣太大。”對此,王慧芳也並不介意。她說:“以前有客人過來吃三兩餃子,我就很生氣,覺得太麻煩,後來身體不好去了醫院,看醫生叮囑病人要少吃多餐,我也就理解了。我這人也不喜歡出去玩,基本不出門,暫時就沒打算退休,等到幹不動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