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一部聚焦於街邊燒烤攤的紀錄片悄悄上映,沒有什麼宣傳,但豆瓣9.0,在B站獲得了近6000萬的播放量,彈幕數量超過100萬條。
今年,導演陳英傑帶著原班人馬,重新殺回了街邊骯髒的小攤,深入市井小巷,再一次擊中所有人的味蕾。
我們都知道,自從《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之後,美食紀錄片的大門就被開啟,無數資本湧入這個市場,像《宵夜江湖》《深夜食堂》《此食此客》,各有各的切入點。
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是群魔亂舞,不盡如人意,如《深夜食堂》2.8分、《宵夜江湖》6分、好一點的《此食此客》也只有7.4分。
至於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豆瓣上《宵夜江湖》中熱評所說的,不走心。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人生一串》是如何在《舌尖上的中國》“不行了”之後,連續兩季都收穫口碑流量,扛起美食紀錄片大旗的呢?
首先,是燒烤的靈魂——吃的慾念作為兩季共同的slogan——致我們七葷八素的口腹之慾,旗幟鮮明的表示了這紀錄片想要講的內容,不是煽情的故事,不是傳承的情懷,也不是生硬的說教,它要講的就是簡簡單單的吃的慾望。
所以這部紀錄片的主角就是天南海北各具特色的“吃”,而且是專注於燒烤的“吃”。
左手大肉串、右手冰啤酒,肉串被咬得汁水四溢、啤酒冰涼入喉酷爽無比,白天的俗事統統都可以被拋諸腦後,油光滿面一開口就捨不得停下。
不管你是五湖四海哪裡人,不管你是高層低層做什麼工作,只要你坐在燒烤攤前,置於煙熏火燎之中,粘上混著辣椒孜然的油水,你就只能舒服的發出一聲:“啊~”
作為《人生一串》這部紀錄片最核心的主角——燒烤,烤出了所有人最原始的慾念,它用各地最具代表的燒烤樣式使得每一個看它的人都蠢蠢欲動。這種蠢蠢欲動,不是看完其他紀錄片想要列一個願望清單的“欲動”,而是想要現在下樓約上三五好友就地解決的慾望衝動。
紀錄片鏡頭裡,炭火上炙烤的羊肉,金黃香脆的肉皮,提鮮提味;烤爐裡的烤全羊,皮酥肉嫩,早已入味;烤魚加入蔥、蒜、辣椒、郫縣豆瓣醬和蜂蜜,魚肉外焦裡嫩,醬料辣中帶甜……這些慾望淺顯易懂,也最容易滿足。
鏡頭裡的烤物,充滿著美感和食慾,聲色兼具地誘惑著每一個螢幕前的你。
今天我們就跟隨導演組探訪幾家印象深刻頗有味道的燒烤店:
林家家庭烤肉顧名思義,這是一種適用於大型聚餐的烤肉,至少是可以容納家庭規模的。
所以這也是一種少於三人就絕不開動的具有儀式感的烤肉。一大家子人,或張揚外放,或內斂含蓄,只要你圍在烤肉的鐵盤面前,你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主事多話的,不用擔心肉會涼,聽事不說的不會覺得無聊,點頭附和的同時翻肉加料。
在鐵板上化開牛油,將醬料均勻撒在厚薄適中的大肉片上,鐵盤燒熱,肉片幾次翻面後,便肉香四溢。而一夥子人的話匣子也在這翻來覆去之間,隨著飄散開來的肉香,全部開啟,烤的痛快,吃的爽快,聊得也就更暢快!
二旦家的蜂蜜烤鯰魚每到夜幕降臨,洛陽的大姑娘小夥子們,就三五成群的出現在二旦家的燒烤大院裡。偌大的場子,都是他家的地盤。二旦家的烤鯰魚究竟有何厲害之處,竟能每晚都場場爆滿成為當地一絕?
祕訣就來自於他家讓人回味無窮的醬料,這種醬料加入了大蒜、洋蔥、蔥姜和獨特的郫縣豆瓣醬,精心熬製而成,這種醬料煮出來的鯰魚魚肉嫩滑、魚皮焦香,光是聞一聞,就讓人沉迷。
而這醬料的關鍵則在於好友那弄來的天然棗花蜜,這種棗花蜜使得醬料與鯰魚渾然天成互相滲透。
待至鯰魚烤到冒油,均勻刷上加入蜂蜜的醬料,相互滲透,讓魚肉滑嫩回甜,再加上那麼一撮清新點睛的蔥絲兒,簡直人間美味。
琴江串店“社會你二哥,人狠話不多”,二哥家的燒烤店是一家極具特色且刺激的店,因為它專攻羊的“下三路”。在這店裡,除了尋常的羊肉串烤羊肉,來者必點的還是羊的“槍彈炮展覽”:羊槍、槍頭、槍庫、槍根、槍皮、羊蛋、蛋頭、蛋皮......
扎魯特旗的公羊大概做夢也不會想到,它身上的這些東西還能被利用到這樣,但它更想不到的是,這些還是難得一見的美味:羊蛋嫩滑爽嫩,羊槍筋道Q彈,槍皮嫩得恰到好處,腰子肥厚多汁——深受當地人喜愛。
但《人生一串》不僅僅只是把鏡頭對著這些燒烤店、以及燒烤店裡的食物。對於一部美食片來說,如何最大限度地表現出美食的誘惑,《舌尖上的中國》早已告訴我們,那就是把鏡頭對準吃食物的人。
所以《人生一串》第二季裡面,鏡頭有著大量的嘴上特寫,這些特寫也許咋一看上去並不怎麼具有美感。油膩膩的烤肉,粗暴的塞進嘴裡,撕咬咀嚼。但吃本就不是一件看上去美好的動作,或者說美好的吃相反而是沒有慾望的,吃的慾望與美,本來就是矛盾的。
所以,正是這種粗魯的將人們慾望反映出來的鏡頭,才是《人生一串》的最大競爭力。
其次,錦上添花的是妖孽般的鬼才文案出色的文案也許並不意味著紀錄片的優秀,但文案的優秀卻是可以讓出色的紀錄片更上一層樓,《人生一串》就是如此,文案與鏡頭相得益彰,甚至讓鏡頭裡的食物更有味道。
像這一段:
雞翅讓花生醬久等,為的是相逢一刻的纏綿,每一次輕輕舔舐,都是油脂之間的再次碰撞,激發出雙倍的甜香。
文案給了鏡頭骨肉,鏡頭給了文案色相,輕微的小情趣,讓人對烤翅與醬料的配對更具有想象力。
有的則是將人們吃完之後的感受繪聲繪影的呈現出來,這些文案,即使沒有鏡頭做補充,也能讓觀眾能夠輕易的想象出來:
當經歷了兩次辣度飛躍的雞腳,進入口中,辣到靈魂出竅,也許是最正常的反應,熊氏雞腳的濃香,將在愛與痛的邊緣浮現,入口即化的綿軟,痛感過後的回甘,都會讓你對這座城市,上癮到愛恨交加。
當然,有相對“正統”的,也就有一些小趣味和小幽默的:
用筷子挑辣椒麵,是對豬腳的最終點化,大哥終於讓豬腳對自己有了新的感悟。
極具勾引之意,又不讓人覺得輕浮輕佻,也不會讓人覺得不懷好意。
精準而不拘一格的文案,配合著充滿誘惑力的鏡頭,可以讓從不吃燒烤的人也能對著螢幕擼起了串,讓決意減肥的人對燒烤激發起了片刻念想,可以身臨其境去體會這種脣齒間的快樂。
文案時而押韻對仗,點綴煙火氣息;時而幽默討巧,逗人會心一笑;時而溫暖人心,讓硬核燒烤有了脈脈柔情;時而追根溯源,讓街邊小攤有了傳承回憶。
最後,畫龍點睛的是燒烤裡的人情味
《人生一串》沒有去扛起所謂的文化大旗,也沒有去表達所謂的高大上的說教傳承,就是老老實實將街邊小攤的燒烤,以及燒烤所串聯起的人情味。
為了表達這種立意,相較於第一季按照不同烤串類別來區分定義每一集的內容,第二季每一集的主題都是燒烤攤上的日常對話。而這些對話串起來,就是老闆招待客人的一整套說辭,說完了,意味著一噸心滿意足的燒烤也就吃完了。
所以,《人生一串》拍的就是販夫走卒、街坊領居是怎麼吃的,講的就是老炮老饕的回憶和故事,講的就是酒過三巡、湯麵管夠的滿足。
雷老虎燒烤店的老闆,站在攤前,跟你侃天侃地,就好像搭的不是燒烤架,而是戲臺,看著這一方天地裡的人來人往,酸甜苦辣。
而傳奇雞架的小店的老闆斌哥想打遊戲的時候,顧不上客人還下不下單,進屋貓著打會遊戲;看著獨自來吃雞架的人,對著攝影機吹牛逼的時候,會補一句:一個人來吃都是神經病,他晚上自己一個人跑來吃什麼飯。斌哥與食客,彼此需要,又彼此疏離,斌哥舒適,食客也自在。
專攻羊的“下三路”的二哥,平時冷峻犀利,但面對老婆,狠勁兒消失無影無蹤。
而西南交大峨眉小區的山坡上的月牙山燒烤店,見證了許多三五成群結伴而來的大學生髮生的故事,承載的是無數大學生大學的四年時光,青春肆意卻又迷茫無措。
《人生一串》第二季,70%講食物,20%講人,最後10%講事。它不靠講故事博情,卻足以撼動人心,不講大道理,卻足以深入人心。
正如《人生一串》的旁白所說:“所有的美食吃到最後,如果僅僅是食物,它可能都有點寡淡,餘味不足。一定要吃出人味,吃出情意來。”
可為什麼燒烤可以承載《人生一串》想要講述的人情味?
小酒桌,塑料凳,甚至是到處亂飛的蒼蠅,劣質的餐巾紙,為什麼可以讓我們有這種燒烤情節?
因為正是這些卑劣的環境,告訴你,這是一塊自由的天地。酒入喉腸,推杯換盞,紅著臉吹牛,拍著桌子幹架,就像撒把鹽、孜然、辣椒麵就出鍋的串,熱烈乾脆。大口吃肉,肆意枉然,沒有人會管你,也沒有人會記住你。說過的話,丟人的事,第二天統統都是過眼雲煙。
《人生一串》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喚起了你對燒烤的慾望,還讓你想起了這燒烤攤你喝過的最自由的酒。
也許美味的食物大家各有所愛,但最好吃的燒烤,一定是你最常去的那家,可能是學校旁邊,可能是你家樓下,也有可能是你曾喝得伶仃爛醉的那家。
《人生一串》沒有什麼說教的大道理,只是有酒有肉,有煙有火,你可以把它當做美食地圖,也可以當做是一次味蕾的享受,但相同的是,我們都會對謹守著“江湖夜雨十年燈”的燒烤攤們致以我們的敬意。
燒烤是人情的催化劑,形色不一的人在這裡碰撞出火花,興盡而去,回頭再來。道一聲前路珍重,等一次久別重逢。
招待不週,大家多多擔待;緣分聚散,他日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