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衣食住行”(出自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而我們今天要從排名第二的“食”開始。民以食為天,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圍繞一個“吃”字。對於吃,就和節氣有很大的關係,節氣就是屬性,人體就是陰陽五行,五行互補且缺一不可,環境就是熔爐,不斷的熔鍊,節氣時蔬進行補充調諧五行,使其不會失衡。

時蔬

一、節氣的來歷和變化

四季變化,造就不同的美味,節氣的變化,滋養著人們的五臟。天地又分五行,而人體也分五行,它們互相照應著:心肝脾肺腎,五臟。而人體的五行也跟著節氣規律進行變動和調整。

1、節氣的誕生

世間的食材告訴我們的四季真理,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在春秋時期早期的著作中《尚書》就有了那個時期對節氣的描述,讓我們對節氣來歷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於節氣的識別,人們是根據日晷的規律測量出長度(人們把棍子立起來判斷正午太陽影子距離),再配合商周留下的記載來詳細分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節氣。

2、分劃節氣

二十四節氣最早的記錄是出現在西漢劉安(淮南王,高祖劉邦之孫,豆腐的創始人) 創作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在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介紹”論六家要旨”時也曾提到過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諸多與節氣相同的概念。在漢武帝時代,以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中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並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作為劃分較為詳細的節氣方式。

“陰陽”首次出現應該是根據道教之祖老子李耳的《道德經》裡,中國的古人創造農曆(俗稱月亮歷)記錄時間,陽曆(太陽曆)劃分出春夏秋冬,那是最早的日曆記錄和編輯節氣的日曆,他們又把5天稱為1候,3候為一氣,被稱為節氣,全年總分為72候24節氣。

24節氣圖

二、對時序的探析

對於一個時序的理解,表明了你對一個季節的了解。時序的探詢不應止步,二十四個節氣代表二十四種意義。時光變遷,變不了的是四季和節氣。

1、什麼是時序

時序是什麼,時序的演替標誌著一個季節的變換,如果沒有古人去分劃節氣,現在我們只知是何月份,但不知道是何季節何節氣,也就不能按照時序來進行耕種,種子便無法生長髮芽。從中可以認識到,世間萬物生長一分一毫皆有定律,不可阻撓。

時序代表著二十四節氣,代表著一年四季的迴圈往復。時序,一年開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萬物復甦的時期,各類植物開始生長,又是新的一年開始。從立春到夏至,立秋到冬至再到立春,一年的迴圈從不停息。

2、時序中的養生

從古至今中國都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離不開古人創造“二十四節氣”的幫助。

立春,一年的第一個節氣,又名歲結,歲首。它意味著一個新的輪迴已經開始,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而立春養生則是應四季之理,在立春、驚蟄之後,便是萬物復甦之始,人體新陳代謝也開始甦醒,而春令時節飲食便應遵照“當需食補”的原則。其中,在 《千金要方》 中便指出,春季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古人認為春天是肝旺之時,食辛溫之品可發散陽氣,此時的飲食應遵照“平補、清補”的應季規律來達到增強脾胃、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的目的。

千金要方

在古代便將立秋分為三候:“初侯涼風至”,夏秋之交,早晚日漸轉涼。秋分後,氣候日漸乾燥,而此時燥邪當令,易導致津傷肺燥,解秋燥的食物開始逐步進入人們的飲食生活中。因此,在秋令飲食應忌苦燥,同時在飲食上應多食滋陰潤燥的食品,少食辛味傷陰的食品,通過“增酸”來緩解秋天的秋燥,以此來達到潤燥消風的效果。

雖只有兩季但也足以表明生活飲食應遵循四時交替規律,根據符合節氣的合理飲食,來調節機體,應按時用膳,使機體臟腑功能與四時協調,以便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三、節氣與食材的相遇

四季節氣賦予了食材靈魂,當天南海北的食材相遇,誰會再次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探詢不應止步,美味更不應放棄。

1、食材與節氣的碰撞

每一年都有那麼一個獨特的日子,他們在迎接節日的到來也是在迎接節氣的到來。金秋十月,蟹膏正濃。一道特有的美味,需要時間的醞釀,來讓它成長。

四季的更替,同樣伴隨的也是節氣的到來,從《史記:太史公自轉》中我們了解到節氣的誕生,使我們更加了解一個季節的變化,像一部電影從開頭到結尾,無時不刻都在講述它的誕生歷程。藍鰭金槍魚是一種跟隨節氣而遷棲的魚類,捕魚船會在它遷棲的路上等待,等待將它們著運上餐桌。竹筍分兩個季節可食用,採筍人會根據時間的變化來判斷在節氣期間裡的生長情況,以此進入竹林來進行採摘不同時期的竹筍,竹筍可分為立春後的春筍和秋分後的冬筍,它們的營養學表現價值也各不相同。

春筍

2、節氣裡的淮揚菜

淮揚菜是蘇州菜系的分支,代表蘇州菜系之一,不用對淮揚菜表示猜疑,它對季節和節氣把握的恰到好處,明朝國宴和現今的國宴都是以淮揚菜為主,它是可以根據節氣變換來調整選單的。對於它的歷史可圈可點,源於揚州、淮安兩地。菜系充分具有淮、揚兩地的地方特點。原料因材施藝,食材取自當季江河湖鮮為主料,再加上以熟練烹藝為基本工,飯菜追尋食材本味本色,本味追求最為精妙,登堂入室不失大雅,尤其是那獨特四字言“和、精、清、新”的獨特理念很符合時令新蔬的特點。最著名的是獅子頭、燙乾絲。

關於淮揚菜,源於春秋,興起隋唐時期,巔峰於明清時期,被人們冠以“東南第一佳味,集天下之至美”的稱讚。對於古代江蘇淮揚菜選料於今相同但比古更為嚴刻,古時淮揚本是南北交匯之處,食材樣式百搭,口味符合當時天南地北的過客商人,這也是為什麼國宴要選淮揚菜的原因。

淮揚菜:獅子頭

四、相遇的習俗

一種習俗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內涵,而一種節氣則會反應很多種習俗。漢族,中華大地上人數最多的民族,那它會展現出多少種習俗呢?

1、來年立春

在立春的頭一日,明代的順天府東直門外就會舉行一年一度的“ 迎春 ”儀式,屆時勳戚、內臣、達官、武士等諸多人士,都會前去參加春場所舉行的跑馬活動,比賽名次不分優劣。到了立春的當天,宮廷內外不論貴賤都嚼蘿蔔吃,名曰 “咬春” ,之後並彼此互相宴請,當天還要吃春餅和蔬菜。(當時只有皇室在冬天才能吃到蔬菜,只有受寵的大臣通過賞賜才能得到一些)

2、憶正月

農曆正月有元旦、立春、上元、填倉等4個獨特的年節,元旦是歲時裡中重要的一個年節活動,相對的節令食品特有椒柏酒、扁食(水點心)等。對於在當時宮中所特有的吃食,是被喚做“百事大吉盒兒”的這種獨特點心。當然在那天還要吃特有的驢頭肉,聽說裝的盒子是用小盒盛裝,名喚曰:嚼鬼,這是因為對驢的俗稱就是鬼的緣故。

驢頭肉

等到了正月初七,又被稱為“人日”(人日又被稱為人慶節,傳說當時女媧就是在這天造人的),皇宮裡面也是要吃春餅和蔬菜的。正月十五,為明代的元宵節(也是現在的節日),宮內會舉行賞燈、吃元宵等活動,皇宮內會將元宵節的慶祝活動一直推向高潮。正月十六,宮廷賞燈活動達到高潮,在當時《明宮史》中載,燈市至十六日更盛, 天下繁華,鹹萃於此。

到了正月十七或十九,殿前放置的各種彩燈,都要進行收撤,表示喧闐熱吭的元宵節日活動要接近尾聲了。最後到了幾天後的正月二十五,也就是“填倉節”,明皇宮中也會相對應的舉辦祭祀和一些飲食文化活動,據《明宮史》被稱為,它是一個“醉飽酒肉之期”的節日。

五、總結

對於二十四時節氣,它是中國古代先人制定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歷法,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先民凝結的智慧結晶。它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是第一部編輯的日曆:“陰陽合曆”,它代表著農業生產的代表鉅作。古人依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令性質安排日常生活。明朝的飲食文化,讓人認識到只是一個分支的淮揚菜選材是如此嚴格,那就能判斷出“八大菜系”在個個方面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明朝的節氣習俗,都是先人通過研究四季,考察典籍確定節氣的性質。

參考文獻:

1、《史記》

2、《明宮史》

3、《淮南子·天文訓》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獨家祕製!好吃到哭泣的酸湯蝦仁鮮肉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