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愛吃卵
仔細觀察日本的各類選單菜譜,很容易發現日本人特別喜歡吃"卵",也就是雞蛋,這是日本社會上上下下各階層的普遍喜好。日本皇室來中國訪問不止一次了吧,那麼多中華美食裡面,他們偏偏愛吃"同和居"的"三不粘",經常派專人從北京購買空運回東京享用,其實這種美食的原料只是蛋黃、澱粉、白糖。即便在今年新天皇登基大典宴會上,也少不了"錦糸玉子"蓋澆飯,為了照顧到各國貴賓的飲食習慣,宮內廳御膳房沒上生雞蛋已經是很給面子了。
就連大名鼎鼎的安倍首相,也是個十足的雞蛋愛好者。據日媒報道,安倍最喜歡吃大湧谷特產的"溫泉黑蛋"(大湧谷の黒玉子),由於這種蛋號稱吃了以後可以多活7年,安倍咬了一半兒舉著蛋說:"我的壽命延長了3.5年。"(おかげで3.5年延びたね)以首相之尊,頻頻為本土雞蛋傾心代言,在國際舞臺上確實並不多見。
依據國際雞蛋協會(International Egg Commission)於2015年所作的統計,日本人均食用雞蛋的數量為329個,在世界發達國家中高居榜首。
日本人對雞蛋的熱愛可謂癲狂,最典型的例子是生吃蛋,尤其喜歡把蛋液攪勻澆在米飯上直接食用,以便品嚐原汁原味的蛋香。為了保證國民生吃蛋的安全性,日本厚生勞動省還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即《衛生管理要領》,嚴格控制沙門氏菌等各類細菌,確保雞蛋的新鮮品質。
儘管吉野家、食其家等日餐廳在中國大陸已相當普遍,但大多數中國人仍無法接受日本人正宗的"生吃蛋"飲食方式。而在日本國內的吉野家和食其家,套餐中的生雞蛋是可以おかわり(再來一份)的,也就是說,可以"免費續蛋"!
你有膽量續一個,有能耐續50個嗎?
卵百珍:多姿多彩的吃蛋傳統由於佛教和神道教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是禁止吃雞的,所以未受精的雞蛋便成了重要蛋白質攝入源。在能夠分辨雞蛋是否受精之前,大多數日本人甚至連雞蛋都不吃。到了江戶時代晚期,隨著歐洲蛋糕等食品的傳入,日本貴族階層才逐漸接受蛋製品。
需求決定價格,渴望蛋白質的古代日本人自然對雞蛋這種優質蛋白趨之若鶩。據江戶末期"風物百科全書"《守貞謾稿》等文獻記載,當年一個水煮蛋要賣到20文,摺合今天物價,竟高達500日元(約合32元人民幣)一隻!
古代日本人不僅堅信雞蛋能滋補健身,還發明了品種豐富的雞蛋美食。將雞蛋打在勺子裡,煮熟後放入湯中的叫"美濃煮",把蛋液慢慢滴進沸騰糖水的叫"玉子素面",生蛋黃塗在水煮蛋上小火烤制的是"山吹卵",把雞蛋在高湯裡打勻蒸煮、撒上胡椒香蔥海苔,在中國叫雞蛋羹,日本人則稱之為"雞蛋蓬蓬"。有人總結說,在日語當中"卵"指料理前生的雞蛋或能孵出小雞的雞蛋,而"玉子"是指料理之後做熟了的食用蛋,實際看來,並不完全如此。
如果你以為日本人就會做這幾種菜,那就嚴重低估了他們對雞蛋的熱愛!據1785年出版的《萬寶料理祕密箱》記載,當時有明確具體做法的雞蛋菜餚,就多達103種,日本人還美其名曰"卵百珍"。與之相比,座山雕在除夕夜折騰出來的"百雞宴"就顯得太土、太野蠻、太沒創意了。
日本人對雞的感情很深,但本土原來一隻雞也沒據《古事記》、《日本書紀》等日本文獻記載,雞這種動物是2500年前從北韓半島引進的"舶來品"。上古日本人把雞奉為神靈的使者,在早期神話中佔據著重要地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江戶晚期之前,日本人不僅不吃雞,甚至連雞蛋都不吃。
其實稍加留心,就不難發現雞在日本社會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比如,日本現行最大面值紙幣一萬日元背面圖案印的就是隻大公雞。日本多地神社也都供奉有"一日三雞"等神雞圖騰,神社聖域的大門在日語裡叫"鳥居"。直到今天,供奉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還恭恭敬敬飼養著神雞,而日本多地的"雞明神社"則是專門供奉雞的神社,每年三月和九月的供奉節裡,當地人要揹著雞匾前往參拜。
有意思的是,雖然日本本土上古時期沒有雞,中國古人卻認為,太陽和雞最初都居住在海外東方的扶桑樹上,也就是今天的日本。《山海經》有云:"大荒之中……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戴於鳥。"由於雞見日出則鳴,所以中日兩國都曾將雞奉為能帶來光明的"金鳥"。許多學者認為,日本人對太陽的崇拜,與對雞的崇拜息息相關。
確實沒想到,日本的“卵文化”和“雞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下次再去吃日餐時,一定要對碗裡的生雞蛋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