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天氣漸冷,古時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喜歡在吃飯時添個“鍋子”。現在人冬天出去聚會,也大都因時制宜選在火鍋店,一是熱鬧,二是菜不容易冷,吃起來暖和。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

火鍋一般而言,是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

在古代,人們不僅在“吃火鍋”上下工夫,對吃火鍋的器具也很有研究。

三國:五熟釜

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是分有幾格的鍋,和現今的“鴛鴦鍋”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同時煮幾種不同的食物。 南北朝:銅鼎

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相當於現今的火鍋。

唐朝:暖鍋

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人們吃火鍋的情景。

宋代:暖冬鍋

在宋代,民間有“暖冬”風俗,每到農曆十月初一,時人便認為入冬了。這一天家家都舉辦“暖爐會”,過節般地圍著火爐吃肉喝酒。宋代文人林洪寫了一本《山家清供》,專門寫如何烹飪山野的果蔬、動物:林洪在山中遇大雪,捉到一隻野兔,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架上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涮著吃。蘸料用酒、醬、椒、桂調製,味道鮮美,取當時“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雪景,為這種吃法取了“撥霞供”的文藝名字,其實就是現在的火鍋!

元朝:火鍋涮羊肉

元朝時,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多用來煮牛羊肉,“涮羊肉”即由此而來。相傳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一日,他猛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忽必烈得知敵軍逼近的訊息,飢餓難忍的他一面下令部隊整裝待發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情急之下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入沸水,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涮羊肉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

明朝:銅火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三個兒子朱桂,被封到大同為代王。這位王爺喜歡通宵達旦宴飲,可是寒冬長夜飯菜冷得快,於是他的下屬找了能工巧匠,打製出了精美的銅火鍋。這種火鍋用上乘黃銅製成,上鍋下灶,中間通風,內裡塗錫,既可防鏽,又可保持食物原有的味道。從此,代王夜宴再不懼寒冬漫長。

清朝:火鍋盛宴

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還曾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嚐者5000餘人,成了歷史上最大一次火鍋盛宴。

清宮中還有一種簡便火鍋,又名火碗,由碗、支架和酒精碗組成,可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溫食品。

天氣轉冷,約上親朋好友們一起去吃火鍋“暖和暖和”吧!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有了這12道中國最好吃的蒸菜,我再也不用擔心沒有胃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