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人作為高階動物,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動物”,一層是“高階”。對於“動物”來說,最重要的是維持生命,關鍵是吃飯。對於“高階”來說,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識,關鍵要讀書。所以,人需要兩種食糧,一個是物質食糧,一個是精神食糧。

作為一個高階動物,應該將自己的這兩種食糧都總結一下,算是今年的一個結尾。簡單的來說,作為一個文人,要總結一下讀書;而作為一個吃貨,則要總結一下美食。

本文就來總結一下美食。

2019年,除非公事,週末外出就餐的次數明顯減少了很多,更多的是選擇在家做飯,經過一年的實踐,也算小有心得。

首先,做飯不存在“會與不會”的問題,只有“想與不想”的問題。因為無論如何,“做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此基礎上追求“好吃”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其次,中餐烹飪看似複雜,實際上非常簡單,常用調味料只有鹽、味精、糖、料酒、醬油、醋這六種,就足以做出很多菜色。稍微擴充套件一點,加上面醬、耗油、辣椒、花椒、澱粉,即可輕鬆做出“館子味”。最後,週末做兩個菜,與家人分享,這種感覺遠超外出就餐,在激烈的工作節奏中,找到片刻溫馨港灣。

菜如果要做好,展現的是“色香味”,其中最重要的“味”。想要“出味”,就要認識調味料的作用:

鹽:鹹味號稱五味之王,鹽是最重要的調味料,“鹹鮮”則是最簡單的味型,用鹽和糖即可調製。中國古代的商業史,可以說就是一部鹽商史。現在價格極低的鹽,在古代曾經被當做緊俏物資,古代的億萬富翁,有很多都是鹽商。古中國封建政府對於經濟的巨集觀調控,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晒鹽的下放經營”與“晒鹽的國家經營”兩種政策不斷更替,休養生息時用前者,國家缺錢了就用後者。可見,鹽是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必需品,只要吃飯就少不了它。味精:味精是鮮味劑,最早由日本人從海帶中提取出來。目前家常菜基本都用雞精或蘑菇精代替,但其使用存在廣泛的使用安全爭議。事實上,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對於人體來說,穀氨酸是一種必須的氨基酸,很多蛋白質在經過消化道分解後,都會形成穀氨酸。而穀氨酸的味道是鮮美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晒乾的紫菜和香菇中有一股極鮮的味道,就是因為他們在暴晒中一部分轉化為了穀氨酸。除此之外,人們所吃的很多鮮美的東西,就是因為這種東西富含穀氨酸,才呈現出鮮美的味道。如果說對人體有影響,則是因為“鈉”的存在,這與鹽食用過量會給腎帶來負擔是同樣的道理(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所以,不必對味精如此忌憚,適量使用無妨。料酒:料酒又稱黃酒,由糯米釀造而成,發源於紹興,是很多傳統南方人喜歡飲用的酒。在烹飪中,黃酒的作用是去腥,尤其對於烹製肉類和海鮮,其作用必不可少,可以神奇的將鮮味留下,將腥味去除。在世界各地的烹飪中,都有用酒去腥的做法,西餐用紅酒或白蘭地,日本用清酒或味啉,中國則用黃酒。醬油、麵醬:將這兩種一起來介紹,因為他們是“醬香”的主要來源。他們都是由黃豆、麵粉、鹽發酵而成的。對於北方菜來說,東北菜系或魯菜,醬油是必不可少的,幾乎每道菜都要放一些。而對於較重口味的醬香,則還需要使用麵醬,也稱為“黃醬”,例如“黃燜”。醬香菜色澤黃亮,能夠引人食慾,是最重要的下飯菜。對於家常燒菜來說,只要掌握幾個醬香菜,基本就可以告別餐館了。超市裡有各種醬油,個人感覺一瓶李錦記生抽用於燒菜,再加上一瓶蒸魚豉油用於“清蒸”,就足夠了。老抽:老抽也是一種醬油,之所以單獨介紹,是因為很多人搞不清楚老抽和生抽的區別。老抽並非調味劑,而是增色劑。生抽可以認為是前面所說的醬油,有醬香和鹹味的作用,但生抽色澤較淡,加了很多之後,口味很重,顏色卻很淺,難以引起感官上的食慾。這時候老抽就有作用了,老抽味道清淡,顏色卻呈現暗紅色,是“紅燒”的靈魂。在醬香菜中,將味道找準後,再額外加入一勺老抽,即可大功告成,不但有味,更有色。糖:中國的糖基本都是由甘蔗提取而來,也稱“蔗糖”。糖是甜的,但如果菜餚過甜,下飯食用就有些膩,因此甜味菜,例如糖醋魚,鍋包肉等,更多用於下酒。但糖除了能調製甜味外,少用些糖還能增強鮮味,在蔬菜或海鮮中,加入小半勺糖,可提升“鹹鮮”味型中鮮的感覺,這就是“複合調味料”的神奇之處。醋:醋也是由糧食發酵而來,而相對於酒來說,是在糧食轉化為乙醇後,經過醋酸菌再次發酵,就變成是酸的了。“糖醋”口味是一種著名的下酒菜味型,糖醋要求糖和醋各半,而鹽則作為配角,最多隻能放糖的五分之一。在這裡,鹽的作用不再是鹹味,而是“要想甜,加點鹽”的複合作用,增強甜味的存在。醋除了調製酸味,在複合味道方面,與糖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在海鮮和肉類菜餚中提升鮮味,並且能夠增強“鮮嫩”的感覺。但由於醋的口味較重,用作提升鮮味時,只能放幾滴,千萬不能放太多。蠔油:正宗的蠔油是從生蠔中提取而來,經釀造製成。比較好的是李錦記的舊莊蠔油,這也是李錦記的創業產品,至今仍是最經典的產品,雖然價格較貴,但是仍極力推薦,否則如果購買幾元錢的耗油,不如自己用醬油加味精就可以解決。好的蠔油可以同時增加鹹、鮮、醬的味道,是一種天然的複合調味料。對於家常菜來說,個人感覺在各種“醬爆”菜餚中,用蠔油代替鹽,可以極大地提升菜餚的口味。澱粉:最好的澱粉是木薯澱粉(不容易懈怠),但比較少見,常用的是玉米澱粉和馬鈴薯澱粉。澱粉最大的用途是增稠,中餐叫“勾芡”。在大多數中餐菜餚中,菜是需要有一點湯汁了。但菜餚上桌後,湯汁很快流到盤底,食材因為湯汁的流失而口味變差,盤底因為積累了大量湯汁而讓色相很難看。因此,在出鍋之前加水澱粉,可以將湯汁增稠,包裹住食材,保持食材味道的同時,還能增強賣相。要注意的是,勾芡必須是在“大火收汁”的尾聲,因為水澱粉如果長時間烹煮將會懈怠。為了增強賣相,勾芡同時放入一點花生油或香油,能夠顯著增加菜餚的“亮”感,這是餐館常用的手段。辣椒,花椒:中國很多地方都喜歡吃辣,最重要的三個辣源分別是四川、湖南、貴州,號稱“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辣味其實就是熱與疼等結合體,美妙的抓住了人性骨子裡的受虐傾向,越痛苦越有快感。從菜餚上來看,辣味能夠顯著增強食慾,所謂“一辣解三饞”。辣椒原產南美,明朝之後才傳入中國,可以說是相當的晚,因此以辣味著稱的川菜湘菜,其名揚天下也都是在明朝之後。辣椒與果仁、芝麻一起烹製之後,能夠產生“香辣”的口感,而辣椒與花椒一起烹製之後,能夠產生“麻辣”的口感,前者是湘菜的靈魂,後者是川菜的靈魂。

一不留神就寫了這麼多,其實中餐烹飪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家常菜的味型很少,掌握幾種常見的做法,就完全可以被稱為“大廚”。如果想要嘗試更新穎的味道,也可以考慮一下外國菜,有可能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相對於複雜的中餐,西餐的烹飪可以說更加簡單,而且是有訣竅的。

黃油炒洋蔥加黑胡椒,輕鬆做出西餐底味;日本醬油、味啉、木魚花,是出現日本料理餐館中那種特殊味道的訣竅;崇尚“鹹辣酸甜鮮”五味俱全的泰國菜可以用辣椒、檸檬、魚露調製出來;如果喜歡咖哩,按照味道越來越辣,日式用咖哩粉,泰式用黃咖哩膏,印度式用紅咖哩膏,無論哪種都要加“椰漿”(不是椰汁或牛奶),你就可以忘掉成品咖哩套裝了。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煎餃懶人版做法,口感豐富脆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