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中國的飲食文化就生長於傳統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在古代飲食文化的長河中,宋代出現了一個極為特殊的現象:素食文化的盛行。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素食文化的盛行更是標誌著中國古代素食文化體系的初步形成。本文我們將一起了解素食主義,並探究其盛行的原因。
一、 素食主義素食有五種含義,其一是指人類不知熟食之前的草木,其二是指瓜果、蔬菜之類,其三是指素餐,其四是指僧人的齋飯,其五就是平日之食。
素食主義是一種飲食文化,其歷史悠久,“正心修德”、“有益健康”兩種理念影響著素食的發展變化。“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素食自古就有,隨著對自然的適應、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人們對飲食的要求開始發生了變化,對葷和素的選擇開始有了不同的變化。
豆腐
西漢初期出現的新品種—豆腐,將素菜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潮。魏晉南北朝時期,素食之風盛行、有了初步的發展,甚至受思想的影響,出現了專門吃素的人群。隋唐時期,素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已形成了獨特風味。南宋時期出現了素食高潮,已有專門的素菜館。到了清朝,素食的發展又達到一個高潮,已成為與四大菜系並列的又一大菜系,由此素食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現在,素食文化已經發揚光大,素食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方式的一種,它更是是一種飲食文化,是一種對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二、 宋代經濟因素的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宋代經濟重心南移,也就帶來了南北方的融合。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南北交通更加便捷、物產日益豐富、市場擴大、商品流通加快。
經濟重心的南移首先使人口大量遷徙,南北方的交流日益頻繁。南北方飲食文化也因此得以交融,南方的水稻、水產品傳入北方,北方的麵食等傳入南方,各種飲食融合發展。新型農產品引種在江南地區,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也實現了“飲食大一統”。
宋朝集市貿易圖
經濟重心的南移帶來了城市的繁榮、商品的流通。“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反應了宋朝城市的繁榮景象。“大小鋪席,連門俱實,即無虛空之屋”,市場也隨著人流的增加而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商品流通的加快,增加了物品的銷售量,也推動了飲食市場的繁榮。
經濟重心的南移也促使南北交通不斷便利。隨著交通的發達,各種物產不斷運輸,物產也日益豐富。“東駕行在臨安,士人諺雲'東門菜,西門水,南門柴,北門米'蓋東門絕無居民,彌望皆是菜園”,隨著時間的推移,蔬菜在市場上的流通量也逐漸增大,解決了之前蔬菜供應量不足的情況。蔬菜的食用開始變得家喻戶曉。
經濟重心的南移帶來了人口遷徙、城市繁榮、商品流通、交通便捷,而這些都成為了飲食文化盛行的重要因素,也為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飲食文化的盛行又為素食文化的興起提供了有利的支撐,這些因素都為素食即蔬菜、瓜果之類提供了銷售市場與便利的銷售途徑,促使素食文化形成
三、 宋代文化因素的影響1、佛教
我們一提起佛教,就會想到吃素。在我們意識裡,佛教教徒就是“出家人”,“吃齋”是天經地義的事。就是佛教的傳播對宋代素食文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自南朝梁開始,漢教徒就普遍吃素食,促進了佛家素菜的發展。到了宋朝素菜更是達到了高水平時期,出現了許多素菜、素點。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素食的名稱大都帶有“假”字,例如假炙鴨,假魚膾等,說明當時宋代人已經用素食代替了肉食,對素食依賴性極高。
佛經上規定了僧尼必須食素,提倡食素可以有利於身心健康、尊重生命平等。佛教的素食觀念與慈悲心、因果輪迴、平等觀念息息相關。佛家之人都以慈悲為懷,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熱愛一切生命,他們認為吃肉的人是允許殺戮存,不會真正成佛。所以,他們通過吃素食的方法淨化心靈,獲得慈悲之心。
佛教教徒的宣揚,政府的大力支援都影響著宋代的飲食文化,促使素食出現在世人面前。
2、道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的相關規定中有:“不得殺害一切物命,不得漁獵傷煞眾生,不得冬天發掘地中蟄藏之物......”,上天有好生之德,道教弟子應以殺生為戒,而能實現的方式就是吃素食。“味中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這句話點出了道教提倡素食的最終願望,就是為了修道,為了實現所謂的“長生不老”。
北宋時期,道教發展迎來了高峰期。真宗、徽宗先後掀起了崇道高潮,使道教有了重大的發展。“人之受用,自有計量,省嗇淡泊,有長久之理,是可以養壽也”。人對生活的需求是有一定限制的,節制飲食、清淡寡味,才能永葆健康,可以長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宋代人民受道教影響至深,都想要追求長生不老,從而選擇素食。
3、儒教
儒家提倡“仁義”,而素食是踐行“仁義”最有效的方法,因此 儒家也提倡素食。孔子曾對顏回說: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此意指心靈淨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其弟子也要求持戒。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遠庖廚”,這句話符合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受其影響,是素食之風更加盛行。
儒家思想最看重禮儀,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也提倡素食,主要就是因為守喪的要求。服喪,指在一定時期內帶孝,對死去的親屬表示哀悼。舊時,在服喪期間有不能喝酒吃肉,不能舞樂作樂,不能娶妻納妾,不能行房事等多項規定。“期終喪不食肉,不飲酒”,如果在服喪期間違反了這些規定,便會被認為“不孝”。服喪期間需要進行齋戒,古時的孝子為了體現自己的孝心,會將服喪期增長。最後,終身食素的也不在少數。因此,儒家的素食文化在服喪期間不斷髮揚光大。
宋代的佛教、道教、儒教,都以它們獨特的形式對飲食文化產生影響。佛教的慈悲心腸、道教的長生不老、儒教的“孝道文化”都影響著宋代人民的飲食結構,對素食文化的盛行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 宋代社會因素的影響
1、政治集團的傾向
宋朝除了真宗、徽宗崇尚道教外,其餘皇帝都是宣揚佛教,以鞏固統治。統治者對佛教的宣揚帶有嚴重的政治傾向,他們在大型祭祀活動中都會進行齋戒。由此可見,素食在宋朝位於較高的地位,並對百姓的影響深遠,佛教也因此得到了長足發展。
統治者是一個國家的榜樣,統治者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百姓的行為方式。古代社會具有迷信色彩,對於佛教的宣傳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而且對於祭祀活動的齋戒,也有著“推銷”的行為。“應大忌日,行香,臣僚並素食”,食素算是被傳播四處,百姓們大都順應佛教的發展而食素。
2、士大夫的踐行
隨著佛教、道教、儒教的影響,文人深刻地踐行了素食主義。“殷殷故煮菜,知我林下風”將食物之美與高潔的精神相結合,食素之風與士大夫的志高行趣相契合。士大夫受宋代醫學的影響,幾乎都對素食“情有獨鍾”。
蘇軾食肉,我們經常會想到“蘇東坡”著名的東坡肉,這樣一位“肉食主義者”,也是積極推崇素食。我們常說的人間至味是清歡,是蘇東坡推崇素食的真實驗證。黃庭堅有:可使士大夫知其味,不使吾民有此色。朱熹有:吃菜根諸事可作。這是宋人的情趣。愛國士人陸游也是個忠實的素食主義者,尤其是在其晚年,幾乎是絕葷,其詩大多集中於素食的主題。
宋代社會繁榮昌盛,政治集團、士大夫傾力相助,素食能夠在宋代蓬勃發展。文人受三教、思想文化的影響,追求節約淡泊,崇尚素食。正是政治集團的政治傾向、士大夫們的踐行,讓市民階層更加了解素食文化,也無形中為新型素食的製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宋代將素食推向了高潮,無論是行動,還是宣傳都做到了極致,讓世人更加了解素食。
五、 結語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佛教、道教、儒教的影響,政治集團、士大夫的踐行影響了宋代素食文化的盛行。素食文化的發展也在客觀上促進了烹飪技術的發展,而素食文化的盛行使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使人們對葷素的界定更加明確,也為後世的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 倡導了綠色飲食的理念。最後,也豐富了中國飲食文化,並將其流傳百世,為我們的中華文化增加光彩。
參考文獻:
1、張琴詩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探究》
2、張瑋 《淺析宋代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