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冬日的武漢街道, 寒風凜冽
唯有街邊烤紅薯才能溫暖整個冬天
///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hot君一樣,最愛的季節就是冬天。因為天氣一冷,就能讓人對溫暖的食物生出極度的渴望,所有的食物都可以光明正大變得好吃起來。
夜色四合,華燈初上,每晚下班時,人頭攢動的地鐵口,總是有賣烤紅薯的小攤,熱騰騰的煙火氣,甜軟的糖心,已是冬日最溫暖的風景。
那蒸騰在鐵皮桶上的熱氣和誘人的烤紅薯味兒,光是聞到,就讓人倍覺溫暖,怎麼可能不讓人駐足片刻,跺著腳等待美味呢?
想象著在呵氣成霧的冬天,趁熱吃下一顆烤紅薯,迫人的熱意隨著薯肉一路暖暖滑向全身,彷彿一個太陽正在腹中冉冉升起,周身溫暖。這樣的場景,想著便覺溫柔。
在湖北,紅薯有一個簡單而親暱的稱呼—“苕”,這一愛稱甚至被湖北人引用到各類場景中,譬如,“你是個苕”、“你蠻苕”來形容這個人很蠢笨。
湖北方言特色迥異,口音變化萬千,但一說起苕,大家都會了然於心:“苕就是苕,說什麼紅薯。”
紅薯本不是中國的土產,但自萬曆年間引入中國後,因紅薯對地力要求不高,無地不宜,產量又頗盛,一度是古人最重要的口糧。所以,紅薯便一直被人珍視為國民美食。
在愛吃的國人面前,紅薯吃法當然數不勝數,最富盛名的還是烤紅薯,這些年來烤紅薯的工具也在與時俱進,從最原始的桶爐變成電控鐵皮爐,再到微波爐、烤箱,不斷升級換代。
但是作為“大地屬性”的食物,與它性情最相宜的還是原始的鐵皮桶爐,汲取大地精華長成果肉豐盈,再用慢火烤成晶瑩甜糯,感覺這才是紅薯最好的歸宿。
寒風中的烤紅薯,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口腹之樂,也成為了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這也算紅薯為人類作出的別樣貢獻。
武漢人的冬天不能沒有烤紅薯。
寒冬臘月,手心裡捧著剛出爐冒著熱氣的烤紅薯,哈哧哈哧地吹著,等不及了啃一口燙得舌頭無處安放,應該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冬日記憶吧,但對於武漢人(疑惑臉)為啥要啃一口,沒有勺子嗎???
而如果你試圖用“啃著吃才是對烤紅薯的最大尊重”跟他們展開一場大討論,準會收穫武漢人犀利又燙嘴的吐槽:吃苕不用勺子有點苕吧!
武漢人用勺吃苕,接地氣的同時又帶了份市井式的優雅。
人們冬日喜好吃烤物,直面感受人與食物的溫度。因此,相比較蒸紅薯和煮紅薯,烤的方式更能讓其燜出糖汁,味兒更香甜。
當剝開烤得焦焦的外皮後,看到了令人心動的焦糖色,皮薄紅瓤,綿軟香甜,舀上一勺,熱氣在嘴中打轉,感覺整個冬天,都滿足了!
hot君偏愛連著皮的那部分,雖然也會有點焦糊,但是吃著甜糯的同時還有些酥軟的,堪稱整個紅薯的精華。
現在,街頭小攤白日裡也難再尋覓,只有夜幕降臨,才會在某個角落憑藉著香氣引誘路人。但武漢街頭基本所有的便利店,都會在店口配上一個烤箱,烤上一箱紅薯,一個早晨,便足以售罄。
烤紅薯從來不只是一種食物。它自帶溫情和感念,用軟糯甜香為生活潤色,是冬季裡的一段回憶,一絲溫暖,一抹甜蜜。
當街頭吆喝著賣紅薯的小攤越來越少,這種溫暖的煙火氣也越來越難尋覓。還好,烤紅薯並不少見,在寒風呼嘯的日子裡,捂一個烤紅薯在手中,便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