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三十餘天就要過年了,又是家人朋友團聚的日子,以前對春節還不太感冒,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喜歡這個年味兒了,隨著春節的臨近,思鄉、思親、思友之情越來越重,難道已經到了懷舊的年紀?
過年嘛,聚餐喝酒是鐵定的事兒,大家肯定知道 “酒過,菜過五味”這一約定俗稱的說法,那麼“三巡”指的是哪三巡呢、“五味”又指的那五味呢?裡面的含義是什麼呢?
/先簡單說說“菜過五味”/
按照五行的說法,酸、甜、苦、辣、鹹是五種基本味,其他味道都可由此衍生出來。“菜過五味”是說五種味道的菜都已經吃過。這裡的“五”往往並非確指,有時候也指桌上的很多菜,可理解為桌上的每樣菜都品嚐過。
/重點聊聊“酒過三巡”/
“酒過三巡”更多指的是一種飲酒禮儀,大致起源於春秋戰國,出自著名民間作者佚名的非著名作品《酒規》。
“巡”在古漢中既是動詞,也是量詞。如,《周禮·夏官·掌固》:“晝三巡之,夜亦如之。”白天黑夜都要,巡行三遍。又如,《醒世恆言·佛印師四調琴娘》:“二人對酌,酒至三巡。”二人對著喝酒,斟酒三次或者多次。和“五”一樣,這個“三”往往也不是確指,而是泛指多次。
古人倡導飲酒有節,杜絕“三爵不識”,飲不過三爵,過則違禮。《禮記·玉藻》有云“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正人君子飲酒,三爵而止,飲過三爵,就該自覺放下杯子,退出酒筵。
為什麼人們稱“輪”為“巡”呢?這大概和人們圍桌進食的文化有關。
考古發現,在中國宋朝之前一直是採用分餐制的,人們進食方式是大家席地而坐,與宴者一人一張小桌子,各有一套食具,分餐而食。大家所熟知的鴻門宴就是採用分餐的模式,項羽和項伯坐向東,范增南向而坐,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坐,一人一案,案子上有酒有肉。人們分散而坐,每人一套酒壺酒杯,斟酒敬酒往往示意而為。為之斟酒也不會有"巡"的感覺。
到了宋代,椅子(胡床)從西域傳入,人們座的位置高了,案也逐步由桌子所取代。加之,當時飲食文化比較豐富,實行合餐制也就勢在必行,人們圍著桌子吃飯的情形也就出現了。圍桌進食後,敬酒才有了“巡”的味道,敬酒一遍猶如巡城一圈。
所謂“三巡”就是三遍。這個巡字由動詞引申為量詞,可翻譯成遍或者輪。原來的“三巡”順序是指主人敬主賓,主賓回敬主人,主人敬本桌客人。發展到今天,可以理解為主人敬客人、客人回敬、同席互敬,也可理解為酒席上的開始、高潮與尾聲。
下面這段三巡,表達的意境挺好,共同分享。
一巡:點到為止,一壺好酒與君饗
客至,主上座,酒入杯,帶著三兩句寒暄客套,一頓酒席開場。這時候,酒是一桌人心照不宣的愛好,是話題最初的切口。酒桌上的菜品把酒香襯得越發醇和,小酌幾口,胃口開啟,全身都放鬆下來,思維也開始變得活躍,那種初見的尷尬與隔閡慢慢融化。
二巡:漸入佳境,酒逢親友千杯少
酒是多種場景里人情的催化劑,不管是商務飯局還是家庭聚會。二巡就到了自我表現的黃金時機,舉杯起身給在座之人敬第一杯感謝酒,不僅可以套套近乎,又能展示你得體的禮貌;吃了幾口菜之後,再起身敬第二杯酒,嘮嘮家常,縮短距離,贊同與欣賞就在不知不覺中孵化而出;臨近飯畢,敬第三杯酒,再次表達感謝,讓那些令你有些靦腆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話用酒言告訴他們。
三巡:意猶未盡,搖杯慢酌話不休
配合著酒桌上熱鬧的氛圍,直到最後,酒杯都難以離手。剛開始說的點到為止,到後面的再開一瓶,喝不完的是酒,不想散的是局。酒香氤氳,心底無限往事與感悟都如漲潮而出,直到宴場將散,你以深夜與酒為名,將憂思快樂傾瀉而出,與好友說不盡道不完。
酒過三巡”這句表明宴飲已經到了一定的深度,或者說宴飲已經到了尾聲。“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連起來看,就是一套比較規範的飲酒禮儀。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除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外,還有“溫克”、“惟酒無量不及亂”之說,即是說雖然多飲,也要能自持,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
故交固態發酵純高粱白酒:
故交,一見如故、交則情濃。
傳統固態發酵純高粱白酒,生態泥窖自然發酵50-60天,自然之力釀好酒,不敢偷一分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