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前言

提到麵包大家現在都不陌生,而且我們也知道麵包是西方的舶來品,或許你還能把“愛情”一詞關聯上。現在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了。但是我們吃麵包或者看到時候有沒有想過麵包從何而來,為什麼西方人那麼喜歡吃麵包這種類似我們眼中零食的東西?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這種無關痛癢的問題就是大腦一閃而過,並沒有從根源上解決這些疑問,現在我們來一一揭開這些讓我們毫無頭緒有貫穿日常的疑惑吧。

一.麵包的起源

麵包不可或缺的就是:小麥粉和水以及酵母了。有人可能會疑問不是有鹽麼?其實在古代鹽最開始沒有普及一般都是被國家掌控的,鹽業屬於行業。而鹽的誕生遠比小麥培育的要晚的多,更不說麵包其他的雞蛋黃油等一些新增物了,所以最初的就是小麥粉,水以及酵母構成。

1.1麵包的伊始

在公元前8000左右,人類第一次種植小麥是起源於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被稱為“肥沃新月地帶”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祥地帶。最開始是用石塊將小麥碾碎,然後進行蒸煮類似熬粥形式。到了公元前約6000年,小麥開始被磨成粉加水和勻,然後放在燒熱的石頭上烘烤做成很硬的麵餅。

這種麵餅也被稱為“無酵麵包”的起源。據歷史學家考究麵包最初來源於古埃及,雖然並沒有留下明確史料記載但是對於埃及法老墓內留下的壁畫以及2018年央視網訊息稱:“在約旦黑沙漠考古學家無意中在鍋爐裡發現。”這是距今發現麵包最早的來源。

1.2美麗的錯誤

據傳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個奴隸為主人做餅,和好面後在等待火燒旺的時候由於太累就靠在爐子旁睡著了,之後醒來的時候發現生麵餅比之前的大了一倍。他害怕被主人懲罰,情急之下就把變大的麵糰塞到爐子裡,後來烤出的麵餅又鬆又軟,味道還特別可口麵包就這樣陰差陽錯的誕生了。

還有一種說法:人們將沒吃完的硬麵餅隨手扔在一邊,過了段時間發現角落的麵餅居然變大了然後拿起來放在爐子上烤,最終發現了麵包的製作。

後來埃及人把烘製麵包變成了一種手藝當時的麵包烤制方法是保密的,還創制了各式各樣的不同形狀烤爐如圓的、方的、麻花形的等等。我相信大多數人都喜歡第一種那場完美邂逅吧,而古埃及人更相信這一發現是“神的賜予”。

1.3初期象徵

雖說麵包已經可以被製作出來,但是麵包並沒有普及開來而是只有上層貴族有錢人才能享用的食物。平民必須拿了麥子交錢在磨坊主那裡磨成麵粉,那時候烤爐是石制的很大,一般一個村鎮都是共用的一座,而烤制面包又很費柴火,所以很多家一起入爐由專門面包師烤制。即便是這樣麵包對於平民來講都是奢侈的食物。

中世紀的歐洲人一般都吃粗糙的黑麵包,白麵包只在教堂儀式出現。烤爐只有修道院中才有,後來貴族富人也擁有自己烤爐製造白麵包,因此白麵包成了地位的象徵。地位越高的人,吃的麵包越白。 窮人只能吃黑麵包,裡面摻著麥糠、木屑,甚至還有沙粒石頭。所以歐洲古代分辨貧富差距從牙齒磨損程度也能分辨出來。

二.麵包的歷程

2.1古希臘的傳承

但是為何又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西方人離不開的主食呢?這又得從歷史交流上來分析了。大致了解過歷史的應該都有個印象,古埃及雖然屬於東方文明但是早期卻是與古希臘交流貿易頻繁,而麵包製作方法以及小麥的種植技術在那時一同流入希臘的,在偶然情況下希臘人發現了可以用新鮮啤酒酵母來發酵麵包。

當時教會掌握著國家政權,他們對面包業進行整頓,組織麵包匠進行嚴格的培訓,加強了麵包品質管理,因此,希臘的麵包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2.2古羅馬的影響

麵包流傳至歐洲歷史的又一個鼎盛期“古羅馬帝國時代”。在“羅馬帝國時代”,舉行任何儀式都離不開面包,國家也鼓勵推行麵包的發展不僅對平民派發福利麵包並且還發明了圓頂厚壁長柄木杓用來推動麵包進爐,發展了用馬和驢推動水推磨和最早的麵粉攪拌機;還建立了專門培訓職業機構。

使這時期麵包的製作帶上了工藝化、規模化的特點。隨著中世紀東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海上貿易的增強以及基督教的廣泛傳播,麵包的工藝逐漸在西歐推至開來。

2.3多功能性

眾所周知,中古世紀歐洲是地域劃分時代基本上都是戰亂頻發,所以定居生活比中國人晚很多,習慣於吃行動式的食物。麵包是烤制而較硬能不僅能抗餓而且存放時間較長,體型輕便,行軍過程以及長途遷徙中利於攜帶。

中世紀由於烤制面包很麻煩一般都會批量製作,一次吃不完等時間長了變很硬了之後,人們就把它切片,然後可以當盤子用。還可以用來當抹布洗碗擦桌子就跟我們北方人用最後剩下的饅頭把碗裡剩下的油汁擦乾類似原理,最後再扔給家裡的家禽一點都不會浪費。

同時人們還能用麵包來擦皮鞋;畫家可以用陳麵包來當橡皮擦。而的麵包據說還被充當防身武器——實在太硬了。我們小學課本有篇課文提到:偉大的列寧被關在沙皇監獄時,就用摻了爐灰的牛奶當作墨水來寫革命著作,而裝墨水的瓶子就是陳麵包。如此之多的日常便捷功能也是麵包被快速推廣的原因之一吧。

2.4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此時麵包已經在歐洲人們心中佔有了不可撼動的位置,隨著17世紀酵母菌的發現以及18世紀工業革命的展開,蒸汽機以及電的產生,使麵包可以實現自動一體化生產,在經過不斷的生物技術革新,小麥的產量從而也開始顯著提高,不僅有效的減輕了麵包製作中間產生的大量勞作使也是小麥的產量可以滿足人口的需求這使麵包走進福斯生活成為了可能。

2.5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也許很多人會質疑,咱們中國很早小麥就開始種植了為什麼麵包在中國沒有普及而是被做成饅頭了?其實這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地理環境影響導致的,小麥屬於日照農作物,光照時長會影響小麥的產量,中國也只有北方地區種植小麥居多,但中國小麥所含蛋白質不高磨成麵粉也只是中筋或者低筋麵粉,而麵包需要高筋粉才能製成。

而歐洲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以及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光照無疑就是小麥的滋養溫床,小麥所含的蛋白質較高基本上製成的粉都是適合做麵包的高筋粉,對於烘焙的差異也是同理原因,蒸的話一般溫度達到100℃能熟會保留一定水分屬於即時性食物,但是麵包需要達到200℃左右基本上控幹了水分可以儲存更久。小麥在歐洲也是釀酒的重要原料,所以酒也被稱為“液體面包”這也讓歐洲創造了純小麥文明。

三.“眼花繚亂”的麵包

麵包的普及各國結合自己的習慣和當地特色,製成了各種形狀花色的不同品種。剛剛出爐烘得焦黃香氣撲鼻的麵包,最能刺激人的食慾。西方人對麵包的比例成份都做出各種不同的要求,麵包也成了營養的象徵也被稱之為“食品之母”。史上也出現很多關於麵包的趣聞。

3.1麵包的諺語

法國最出名的莫過於大名鼎鼎的“法棍”了,基本上看法國片在清晨的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人懷裡都抱有法棍,法棍也是硬麵包的代表。法國人尤愛麵包,法國有句順口溜“酒要適量,麵包要多多益善”;如果說一個人“像上等的麵包一樣好”是一種對別人的稱讚。

“麵包加鹽”這在俄國代表尊重和歡迎,如果你到俄國去做客主人拿出了麵包和鹽表示最崇高的歡迎。如果拒絕就是表示對主人的侮辱。所以去俄國要切記這點哦。這一風俗也在東歐一帶很盛行。而最讓我們所熟悉的“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就是出自電影《列寧在1918》。而俄國最出名的麵包莫過於蜂蜜羅宋了。

3.2二戰趣聞

二戰想必大家都有耳聞吧。史上有這麼一個傳聞說,德國納粹遠征攻打俄國是因為:“俄國人吃了德國孩子們的麵包”。明明別人家的地盤,但是德國當時的就是這麼鼓動士兵去攻打俄國的,俄國作為一個產麥大國我想也正是如此才會被納粹視為囊中之物。對於評價德國人也有一種說法“土豆是身軀,啤酒是精神,黑麵包則是靈魂”。確實是深入靈魂的評價。

結語

現在麵包種類更是豐富多彩,但是切記作為西方的主食並不是我們商店裡看到的那種西點式膨鬆麵包的。西方主食麵包偏硬新增劑很少口感微鹹。但是不管是白麵包還是黑麵包;軟麵包還是硬麵包;雜糧的或者全麥的...麵包始終都沒有改變它的使命。它不僅是一種美味的食物,更是表達人們思想與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文明的口味》

《麵包的歷史》

《麵包的製作與科學》

最新評論
  • 1 #

    稍微想想都知道,鹽的出現比麵包早的多。古人沒有面包還可以吃別的,沒有鹽就活不了。這和知識無關,沒鹽就沒命是個常識。

  • 2 #

    中國用麵粉做饅頭而不是烤麵包,絕不是因為麵粉蛋白質含量的問題。而是中國很早就已經有了蒸器,“蒸”這一加工方法已經流行,而蒸饅頭對火候和裝置的要求比烤麵包要寬鬆的多,家家戶戶都能上手。

  • 3 #

    西方人把中國的饅頭叫蒸麵包。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盤點6種又貴又難吃的食物,別被好看的顏值騙了,吃這個圖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