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這段時間全國各地氣溫逐漸在下降,最近幾天北方也陸續降雪。翻翻日曆,現在已經過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了,天氣也一天比一天寒。這樣的日子口裡,最適宜的吃事就是火鍋了。

之前大錘曾經提到過,中國其實早在西周時代就有類似功能的青銅器,這種青銅器叫做溫鼎,屬於自帶燃料的個人用小火鍋,之所以是個人用,是因為那個時候公侯貴族吃飯是分餐制的,因此有說法說,這種溫鼎就可以用來作火鍋使用。

不過這說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錘,因為還無法確定火鍋中的“涮”動作是否在這個時候出現的。根據文獻記載,現在北派火鍋較為流行的涮火鍋吃法,是要到南宋時代才出現的。這個大錘在之前那期火鍋節目中曾經介紹過,這裡就不多說了。

溫鼎

但是除了北派的涮火鍋之外,國內火鍋還有諸多流派。比如南方冬季經常食用的著名的“打邊爐”,也就是包括海鮮、牛肉等多種食材在雞湯或者海鮮湯、清湯等各種湯底中烹煮,這也可以視為廣義上的火鍋的一種。

關於打邊爐的起源,可以明確的是這個名字在清朝就已經出現了,而且當時就有清朝人專門研究過,乾隆年間的文人關涵在嶺南作官,他就曾經記載說,當地有一種食品叫做“骨董羹”,是每年冬天冬至前後當地人煮來用於祭神的,當然,按照祭神的傳統,最後祭祀完了大家一起是要吃掉它的。

具體做法是裡面放各種丸子、魚、雞鴨豬牛等肉雜煮而成,當地人稱之為“打邊爐”,意思就是大家圍著火鍋坐成一圈、一起吃。而且關涵還特別提到了打邊爐的歷史傳承,他說這個骨董羹,是北宋文豪蘇東坡記錄過的。而且跟關涵這個記錄差不多的,還有其他不少清朝筆記,大家都一致認為,這種打邊爐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北宋時代。

這是因為,北宋文豪蘇東坡在貶官嶺南期間,曾經在惠州羅浮山一帶吃過當地一位道士款待他的“火鍋”,蘇東坡記載說,這是一種大雜燴的煮火鍋,這裡大錘額外插一句,蘇東坡吃的這一款火鍋是真的雜,根據同席的別人的記載,這一鍋裡還往裡面加了酒釀,蘇東坡說當地人把這種鍋叫做“谷董羹”。

其實不管是骨頭的骨還是穀物的谷,根據現代人的推測,這倆字其實是通用的,因為這個“骨董”很可能就是個擬聲詞,當初就是用來描述這種鍋煮開了之後咕嘟咕嘟翻花冒泡的樣子。

至於現在大行其道的川蜀麻辣火鍋,它的起源也是非常複雜的。因為考古工作者就發掘出土過漢代的帶有分格的火鍋。正史《三國志》記載魏相國鍾繇[yáo]曾經獲得曹丕賞賜的五熟釜,後世有學者推測,這可能就是一種分格的火鍋。但是基於跟涮火鍋同樣的原因,我們目前只能確定這種火鍋器具,還不能確定其吃法。

而具體到現代我們所熟悉的川蜀火鍋,則有另外的具體來路。民國時代的四川作家李劼[jié]人曾經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他認為川蜀火鍋的源頭是重慶的朝天門碼頭。因為這裡是水陸要衝,每天都有很多牛販子聚集在這裡,現殺不少活牛,殺牛之後那些好肉都走水路陸路販賣走了,剩下在朝天門的很多牛雜碎則沒有那麼多人購買,而朝天門碼頭還有很多“棒棒”,也就是水陸交通之地不可或缺的人力運輸人員。

這裡大錘解釋一下棒棒的名字來歷,大家都知道重慶是山城、平路少,經常要爬坡過坎,所以重慶當地用車運輸貨物的少,往往需要用竹棒扁擔幫人運輸,而就因為這根與扁擔功能類似的棒子,這些幫人挑運物資的勞力才得名“棒棒”。

因為職業的關係,這些棒棒平時要承擔很重的體力勞動,消耗很大,同時收入也不高,因此他們對這些能夠補充能量而且還售價便宜的牛雜碎,那是非常歡迎的,所以棒棒們經常用低價把這些牛雜碎拿回家,收拾洗淨之後放上鹽和辣椒在油鍋中煮熟了撈吃。這就是最早的川蜀火鍋中的一種——牛肚火鍋。

而這樣吃的人多了起來之後,專門售賣這種吃食的攤販也隨之出現了,李劼人記載說,當時有攤販挑一副擔子,一頭是各種切成小塊的牛雜碎,一頭是泥爐一個,上面放著一個大洋鐵盆,裡面煮上又麻又辣的滷汁,鐵盆又分成九宮格那樣的幾個子,用來方便主顧的各自口味選擇。

而棒棒們看到這種攤販就圍上來,分揀幾塊燙著吃下去,又辣又暖。之後到了1930年代,這種本來是民間勞力們的苦吃食,被人引入正規的飯館中,雖然從扁擔挪到了餐桌上,但是依舊分格子,所以這時候早期的飯館火鍋是必須拼桌的,大家湊在一起吃,由此奠定了川蜀火鍋的流傳。

以上,大錘介紹了幾種有代表性的火鍋的起源,不知道讀者聽友們喜歡哪一種?當然,在大錘這裡,按照網路流行語,就是隻有孩童才作選擇題,大錘則是全部都要。列位稍坐,大錘去吃火鍋了。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燕麥蒸排骨,蒸熟後肥而不膩,軟爛入味,米粉綿軟真的非常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