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自古以為,民以食為天,飲食,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一種文化和態度。

在各種高科技的加持下,現在的飲食滋味卻越來越淡薄。聽到最多的話就是,“都吃不到以前的味道了”。這樣的話,或許,你也說過。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雲:“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就像煮小魚一樣,不要翻來覆去,不要動輒擾民,更不要亂折騰。

用飲食來比喻治國之道,可見古人對飲食是多麼重視。

乾隆時期的代表詩人、散文家袁枚,每當在別人家裡吃到了好吃的飯菜,就會讓家裡的廚師前去登門拜師學習。

用治學的態度對待飲食,又怎麼會做不出好吃的飯菜呢。

我們可以學學古人是怎樣做菜的,牢記這“5要1不要”,你的廚藝就會突飛猛進。

古人對待飲食的“5要”——

一、原材料的品質決定了飲食的好壞。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

任何事情都有先天的稟性,就像人的資質稟賦各不相同一樣。天生愚笨的人,就算讓孔子、孟子去教,也成不了學霸。材料的品質不好,就算讓春秋時期最有名的皇家大廚易牙來烹飪,也一樣做不好。

原材料的品質決定了飲食的好壞。

★比如,山藥,普通山藥長得粗壯、筆直,表面比較光滑;而鐵棍山藥長得瘦長、表面有像鐵鏽一樣的紅斑,所以叫鐵棍山藥。但是鐵棍山藥品質比普通山藥更好、口感更面。鐵棍山藥又分壚土鐵棍和沙土鐵棍,壚土較硬,山藥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大,所以壚土鐵棍山藥長得彎彎曲曲,但肉質更緊實,營養含量更高。

七孔藕外表褐黃色,藕節短粗,水分少,澱粉含量高,生吃有點苦澀,煮熟了口感軟糯。

九孔藕外表偏白色,藕節光滑細長,水分含量高,吃起來脆嫩香甜。

★豆腐,凝固的方法不同,豆腐的口感和味道又有很大區別。滷水點豆腐,豆腐顏色偏深,有一種老氣的淡黃色,質地偏硬、偏粗糙,豆腥味較重,耐煮。石膏點豆腐,豆腐顏色較白,質地軟滑,豆腥味淡,但不耐煮。

★空心菜,也叫蕹菜,是我們老家的特產。種在水田裡、顏色翠綠、菜梗細長、菜葉細小的“水蕹”才好吃,口感爽脆、味道清香。而種在坡地裡、顏色深綠、菜梗短粗、菜葉濃密的“坡蕹”味道就差多了。

★同樣是蜜蜂釀的蜂蜜,封蓋釀造7天的成熟蜜,含水量低,粘稠,單糖含量高,味道香甜,有自然的芬芳,保質期長,營養成分含量高。

沒有經過封蓋釀造或只釀造1、2天的非成熟蜜,含水量高,質地稀,即使經過加工濃縮,非成熟蜜單糖含量低,味道淡,保質期短,營養成分少。

同一種食物,品質有天淵之別,做出來的菜餚又怎會一個味兒呢?

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不缺菜譜,缺的是挑選食材的眼光和智慧。

2、順應時節,才能吃到最美的味道。

“所謂四時之序,成功者退,精華已竭,搴裳去之也。”

所謂四時有序,凡物都有生長的旺盛時期,最好的時候過去了,精華也就竭盡,華彩也就退去了。

《南史·周顒傳》中有記載,文惠太子問顒:“菜食何味最勝?”顒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世間什麼菜的味道最鮮美?莫過於初春時節的韭菜,和霜降之後的大白菜。

初春和晚秋,新鮮的蔬菜很少,而此時生長的韭菜和白菜,競爭對手少,自然更能讓人記住它們的美味。

其次,初春的韭菜,纖維含量少,口感鮮嫩,清香可口,不辛辣。春天以後的韭菜,纖維含量增多,口感粗糙。你有沒有過一根韭菜,半截在嗓子裡,半截還在嘴裡呢?夏天的韭菜,氣味變重,甚至有的人說它“臭”。古人說它,“春食則香,夏食則臭。”

我突然想法,在法國留學是,我1個同學放學後直接去買菜,他順手把韭菜裝到了書包裡。結果,回來後,被同伴們嫌棄道:“你書包掉糞坑裡了嗎?這麼臭!”

大白菜是含水量非常高的蔬菜,霜降之後,白菜成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水分蒸發了一部分,吃起來就更加清甜。冬天的大白菜不僅味道鮮美,尤其,在習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北方,大白菜的甘甜多汁,還能給人一種沁人心脾之感。

除了早韭晚菘,春天的薺菜、香椿;夏天的黃瓜、番茄;秋天的豆角、蓮藕;冬天的蘿蔔、竹筍,也都是人間美味,鮮美致極。

以前沒有大棚技術時,買菜很簡單,菜市場裡有啥就買啥,都是當季的,味道自然鮮美。現在,一年四季,超市裡、菜市場上的菜幾乎一模一樣,我們已經記不清什麼時節該有什麼蔬菜了。

如果家附近有菜市場,建議大家優先選擇菜市場買菜,和賣菜阿姨多套套近乎,她會主動的提醒你,哪些是本地菜。本地菜基本上就相當於應季菜。我不管在長春、吉林、南京還是回到欽州,都是用這個方法挑菜,應季的本地菜多吃點,非應季的蔬菜偶爾也吃點,這樣吃飯就有滋味多了。

3、同一種食物,不同部位或不同品種,做出來的菜不一樣。

深諳此道的,不只有中國人,西方人也是這方面的佼佼者,最典型的就是牛排。

牛排有菲力、西冷、肋眼等各種名稱,就是指牛的不同部位。

★菲力牛排,取的是牛裡脊,是牛身上運動量最少的部位,也是牛全身最嫩的部位,纖維含量少,幾乎不含肥膘,全是瘦肉,高蛋白質、低脂肪,適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小孩,或者需要減肥、保持苗條身材的人。但全是瘦肉,肉汁少且沒有嚼勁,火候稍過,肉質就會變得很老。

★西冷牛排,也叫沙朗牛排,是牛的外脊肉,含有一定的肥油,尤其在肉的外延有一圈呈白色的肉筋,口感上更有韌性和嚼勁,更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又喜歡吃筋頭巴腦的人。

★肋眼牛排,也叫肉眼牛排,是牛肋骨附近的肉,最大的特點就是中心有一條肥肉,大理石紋路比較多,分佈較均勻。瘦肉和肥肉兼有,油脂含量是各種牛排裡最高的,是減肥人士的大忌。

但這種肉煎烤出來的味道特別香,我在法國時,偏愛這一款,什麼作料都不放,煎至7、8分熟,吃的時候撒上點鹽,嚼起來芳香四溢,牛肉的鮮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T-骨牛排,呈T字型,是牛背上的脊骨肉。T型兩側一邊量多一邊量少,量多的那邊是西冷,量小的那邊是菲力,中間被肋骨隔開。這種牛排的好處是,既可以嚐到菲力的鮮嫩,又可以感受西冷的嚼勁,一舉兩得。

▶冬天是最適合吃豬肉的,豬肉也有類似的分類,全身最嫩的裡脊肉,最適合做東北的“鍋包肉”和軟炸裡脊了。

▶五花肉是做紅燒肉和扣肉最好的部位,連皮帶肉、肥瘦相間,做餃子餡也特別棒。

▶前槽肉,是豬脖子以下肚子以上的部位,肉質鬆軟,比較嫩,煎炒烹炸都可以。後鞧,是豬後臀部位的肉,瘦肉多、肌肉塊大、肉質也比較嫩,適合切絲,也可以代替裡脊肉做鍋包肉。

▶胛心肉是前腿上部肩胛下部的肉,瘦肉多,沒什麼油脂,肉質偏老,但易吸水,所以常用來絞餡,包餃子或氽丸子。

▶豬肉最香的部位,要數梅花肉了,梅花肉是豬的上肩肉,每隻豬身上的這塊肉大約只有5、6斤,一般價格稍貴。梅花肉有筋有肉,口感好,又嫩又香,最適合做叉燒和烤肉,用來紅燒、燉燜也不錯,烹調時間越長越入味,還煮不老。每次我媽用砂鍋燜梅花肉,都會被一搶而空。

清蒸魚要選鱸魚或武昌魚;紅燒就選鯉魚;醬燜可以用明太魚;煮魚湯要挑鯽魚;酸菜魚?我最愛草魚;帶魚最適合煎。

大閘蟹適合清蒸,青蟹適合煮湯和清蒸,花蟹適合炒;對蝦可以白灼,小龍蝦則要燜煮,小蝦米可以煲湯和蒸蛋。

雞蒸著吃,用項雞;煨著吃,用閹雞;燉湯就用老母雞。蓮藕炒著吃,要買爽脆可口的九孔藕,煲湯要挑粉糯軟綿的七孔藕。豆腐蘸醬或溜炒,要用軟嫩的石膏豆腐,燉湯則要用老水的滷水豆腐,越燉越有味兒。

食材部位和品種的挑選真是一門大學問,中外廚神們總結的這些經驗,就是做好飯菜的基礎。

4、合理搭配,食物的味道更上一層樓。

諺曰:“相女配夫。”《記》曰:“儗人必於其倫。”烹調之法,何以異焉?凡一物烹成,必需輔佐。

諺語說:“什麼女人配什麼丈夫。”《禮記》中說:“比擬一個人,必須用與他相同的一類人做比喻。”烹調的方法,又有什麼不同呢?大凡一道菜要做成功,必須要有東西輔佐。

1996-97賽季的德甲,剛從乙級聯賽升上甲級聯賽的凱澤斯勞滕隊,球隊沒有球星,也沒有輝煌的背景,但主教練就像一個大廚,把球隊裡的11個球員搭配得恰到好處,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優勢,最終奪得該賽季的德甲冠軍。

做飯就是這個理兒,不一定要挑昂貴的食材,搭配好了,不僅色香味俱全,還營養全面均衡,這就是一個好廚師。

比如說,炒青菜,加一點蒜末炒,既能使清淡的蔬菜更有滋味,又能中和青菜的涼性。

蒸雞蛋糕時,加一把小蝦米,蒸出來的雞蛋糕更加鮮美,雞蛋中的維生素D還能促進小蝦米中的鈣的吸收。

番茄燉牛肉,番茄既起到了調色的作用,又使湯味濃郁香醇,讓人更加開胃、更易消化。

從營養學層面分析,食材搭配得當,能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比如說,米和豆腐,單獨食用時,蛋白質的利用率只有60%左右,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食用,蛋白質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到73%。因為米中的賴氨酸含量較低,蛋氨酸相對較高,而大豆中的蛋白質恰好相反,賴氨酸較高,蛋氨酸偏低,它們搭配食用,可以相互補充。

5、調料使用得當,才能錦上添花。

“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姿,雖善塗抹,而敝衣藍縷,西子亦難以為容。”

廚師用的調料,就好比女人的衣服首飾一樣。五官再精緻,再怎麼濃妝豔抹,如果衣衫襤褸,就算是西施,也不會好看吧。

廚房的四大基礎調料是油、鹽、醬、醋,看似簡單,卻又包涵了很多學問。

比如說油,有葷油,有植物油。以前難得吃頓肉,人們炒青菜喜歡用豬油,可以讓青菜也沾點肉香,解饞了。現在,我們的飲食太過油膩,連清淡的青菜都要用葷油炒,那我們的腸胃可真是一點休息的空間都沒有了。

植物油又有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橄欖油、色拉油等等。花生油有花生香味,味道比較濃郁,炒菜、燉菜都適合。東北人喜歡用豆油,沒有經過除味的大豆油,有一股豆腥味,適合做一些重口味的菜,可以掩蓋豆腥味,做清淡的菜,會影響菜品的味道。菜籽油也有一股特殊的味道,習慣的人覺得香,不習慣的人覺得難以下嚥。

橄欖油是油中貴族,價格不菲。橄欖油有一種清香,很適合作涼拌油,不僅不會破壞食物的味道,還可以把食物的香味發揮到極致。橄欖油也很適合油炸,因為它在高溫時化學結構仍能保持穩定,反覆使用也不會變質,不會產生致癌物。

色拉油是一種調和油,由多種油按不同比例調配在一起。某品牌的色拉油,打出了1:1:1的口號,讓人不明覺厲。1:1:1是營養學上的概念,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達到1:1:1時,對身體健康最有好處。但我們算的是所有食物綜合起來的比例,食用油在食物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小,對整個飲食的脂肪酸比例根本起不到決定性作用,所以,這個概念只是噱頭而已。

鹽的分類相對簡單些,一般炒菜用細鹽或精鹽,醃菜、醃肉、泡菜用粗鹽或大粒鹽。

醬主要指醬油,是大豆經過釀製的調料,挑選醬油時,要注意看1個指標,“氨基酸態氮含量”,按中國現行標準,醬油分為4個等級,以高鹽稀態發酵來說:

☑氨基酸態氮≥0.80g/100ml為特級

☑氨基酸態氮≥0.70g/100ml為一級

☑氨基酸態氮≥0.55g/100ml為二級

☑氨基酸態氮≥0.40g/100ml為三級

對於純釀造醬油來說,氨基酸態氮含量越高,表示醬油的品質越好,價格也會更貴。配製醬油不能用這種方法比較,因為人為新增鮮味劑,也可以使氨基酸含量很高。

現在醬油主要分生抽和老抽,生抽主要用來調味,顏色淡,鹹中帶有點甜;老抽主要用來調色,顏色深,鹹味比較重。

醋,有釀造醋和合成醋。糧食釀造醋,不僅酸味柔和自然,還含有釀造原材料本身含有的營養和風味,包含了酸、甜、鮮等味道,更加香醇芬芳。合成醋是用冰醋酸稀釋而成,只有酸味,缺少芳香,氣味比較刺激。

釀造醋又有米醋、陳醋、香醋等等。陳醋和香醋,風味更加濃郁,但顏色比較深,適合做一些深色的菜;白米醋顏色很淡,不影響菜餚的色澤,如果需要保留食物的顏色,可以選擇白米醋。

挑選醋還有一個指標——“總酸”,表示的是醋的酸度。比如“總酸≥4.00g/100ml”,表示每100ml醋中所含的醋酸不少於4g,俗稱“4度醋”。總酸越多,酸度越大,代表醋越酸。根據自己的口味和實際需要選擇,不要盲目。

除了這四大基礎調料,還有很多傳統的香辛料,比如八角、丁香、豆蔻、草果、茴香、花椒等等,這些香料運用好了,不僅能使菜餚香氣四溢,還有開胃消食的作用。

現在還有很多懶人調料和醬汁,不會搭配沒關係,一種醬汁做一道菜,想吃什麼菜,就買什麼料。最大的優點就是傻瓜式操作,基本上不需要什麼廚藝,適合零基礎或剛入門的廚房小白。缺點是化學調味劑太多,沒有營養可言,吃多了會影響味蕾,口味會越吃越重。

▲以上5條能做好,菜就成功了6成。

做好飯菜,還有1不要——不要苟且。

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廚者偷安,吃者隨便,皆飲食之大弊。審問、慎思、明辨,為學之方也;隨時指點,教學相長,作師之道也。於味何獨不然?

任何事都不能馬虎湊合,而飲食更是這樣。主廚的人偷懶,吃的人隨意,這都是飲食的大弊。審問、慎思、明辨,是做學問的方法,隨時指點,教學相長,是為師之道。那麼,為什麼飲食就惟獨不是這樣呢?

想要把飯菜做好,做的人要主動向吃的人了解味道如何,吃的人也要仔細品嚐,給出中肯的意見,這樣才能越做越好。如果今天鹽放多了,菜鹹了也忍著吃下去,那明天可能會更鹹;今天的菜炒得有點生,湊合著吃了,那明天的菜可能還是生的。

就像我當初學車時,每次練車教練要求都十分嚴格,不管前後左右,哪怕是偏了1釐米,也是要挨批評的。有些學員感覺滿腹委屈,這不是吹毛求疵麼。我卻不這樣認為,練習時,每次偏移一點點,到考試時,你認定的標準可能早已偏離到標線以外了。正因為教練每次都以最標準的位置要求我們,即使考試時有些許偏離,也仍然在合格線內。

做菜也能抱著這樣的態度和觀點,就一定能把菜做好。尤其對於剛學做菜的人來說,這點非常重要,要經受得起批評,並不斷的調整和嘗試,廚藝提高便水到渠成。

牢記5要1不要,廚藝必有長進

做菜不好吃的人,是不是找到了原因和方向?牢記這5要1不要,要選擇優質的食材、順應時節、根據菜品選用合適的部位和品種、合理搭配、調料使用得當,對飲食不要有湊合馬虎的想法,你的廚藝一定能突飛猛進。

最新評論
  • 1 #

    謝謝分享,學問很多!

  • 2 #

    總結的真好,實際上就是這樣。

  • 3 #

    分析透徹,很受用!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幾種女生想吃卻不好意思吃的烤串,偷偷為她點一些,她會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