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流傳至今。現在,喝粥已經成了新時代的新風尚。粥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和中國人的情感融為一體。凝結人生百態,融合世間五味,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一碗粥,鹹甜稠稀,不論窮富,老少皆宜,它益壽安樂,除飢消渴,不僅僅有飽腹價值,也有養生價值。它是果腹的食物,也是文化的積澱。
一、粥的發展歷程1、粥在古代的出現
粥,是個會意字,粥字裡面的弓有拉開的意思,米指米粒,兩個弓中間一粒米,表示將米煮的稀爛。故此,《釋名》有注:“粥濯於糜,粥粥然也。”《周書》記載“黃帝始烹谷為粥”,此“谷”泛指五穀:黍、稷、菽、麥、稻,“烹谷為粥”是說將黍、稷、菽、麥、稻等糧食用水煮至稠糊即為粥。這麼看來,中國人有四千多年的喝粥史。粥文化可以追溯到中華“人文始祖”時期。
粥的出現是人們向現實妥協的成果。古代由於技術落後的緣故,糧食產量不高。畝產量並不足以保證人民的溫飽,為了用最少的糧食養活最多的人,人們開始研究水米交融的做法,粥的出現實現了人們的溫飽,保證了人民的存活率。此外,古代煮飯需要蒸屜和鍋,烹煮工藝複雜。而粥簡單實際,熬製方便,且快速易食,極大的保障了人們的生活,所以粥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2、食粥發展歷程
自周朝始,每年冬至後的105天寒食節便是食粥的日子。寒食節時,規定禁火食冷食。民間“寒食三日,搗杏仁煮作粥。”由於粥製作方便,冷熱皆宜的緣故,成了人們寒食節的主食。不僅如此,當時“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人們在仲秋時節授杖步粥,用粥來表示敬老,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宋朝時期,粥成了“國食”的象徵,在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中都大受歡迎。有的粥譜粥方甚至被寫入書中,在許多醫學典籍中收錄的食療粥方少則幾十首,多則一百首,粥登上了大雅之堂。到了宋朝的時候,食粥已變成了全民風向,粥也不僅僅只是為了果腹而存在,更成了人們的精神信仰。
明朝醫學家李時珍認為“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粥是世間第一大補物,經常喝粥對人體的好處就如同吃人蔘一樣滋補。他主張老人、孩子以及脾胃虛弱的人用喝滋補粥的食療法來治病。“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多種多樣的食材可以達到更好的滋補效果。
清光緒年間,黃雲鵠編寫了《粥譜》,粥的食用達到了一個高度總結概括的時期。當時的粥譜收錄粥方二百四十七首,可操作性強,粥的類別主要分為穀物類、蔬菜類、水果類、植藥類等等,分門別類,多種多樣,給後人食粥做了很多參考。
到了現代,粥有稠稀南北之分。稀稠可隨個人口味變動,而北方的粥大都以清淡素粥為主,南方的粥以滋補葷粥為主。主要是因為北方主產糧食、豆類、乾果,南方多用牛羊魚蝦、內臟雜碎等熬粥的緣故,南北方的粥口感迥異,別有滋味,雙方各有側重,到現在已成了甜鹹粥兩種類別。
二、粥的營養價值1、粥在食用價值的體現
粥稠糊,易於消化吸收,五穀雜糧含有豐富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礦物質,營養均衡,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從古至今,中國粥的品種、類別有很多,各地食粥風俗也是千姿百態。當時的王公貴族將粥視為養生之寶。蘇東坡曾曰:“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隔益胃。”說明了粥的營養價值。陸游的《粥食》詩一首:“我得究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喝完粥快活似神仙,更是粥的價值提高了一個新的層次。
2、粥在藥用價值方面的體現
隨著粥的品種增加,粥的用途也有不斷的延生,不僅僅用於果腹充飢,還用於治病養生。中國的粥從2500年前開始用作藥用。由於中國注重養生的傳統,經醫學家多方研究後,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食療法,用五穀雜糧進行食補,將粥品入藥,藥粥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支。
《黃帝內經》雲“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藥粥”成為一種獨特的食物存在,是集治病養生和果腹於一體的食物,並一直延續到現代。《史記》記載淳于意用“火齊粥”治療齊王的陽虛痺。他告訴齊王:“以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最終,齊王痊癒。
長沙馬王堆漢墓有14種醫學方技,其中有以服食青樑米粥治療蛇傷的藥粥方,堪稱中國最早的藥粥方。《傷寒論》中張仲景令患者服用桂枝湯後,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而後《千金要方》、《本草綱目》等藥書也記載了粥的藥用價值。後《太平聖惠方》《太平總濟》《脾胃論》等眾多醫藥典籍對藥粥進行闡述,並創造許多至今為人們沿用的粥品,如薏苡仁粥、黑豆粥、酸棗仁粥、羊骨粥等等。
3、粥還有養生價值
秦漢時期,粥的食用、藥用功能開始高度融合,從而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粥不僅有治病的藥用價值,還有很高的養生價值。它味美、滋潤,被奉為“養生聖品”,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蘇東坡的《粥貼》中:“粥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脾,粥後一覺,妙不可言”。認為粥能促進新陳代謝,健脾養胃,味美,有助睡眠等。《本草綱目》言:“益虛勞,潤臟腑,澤肌膚,和血脈”。 中醫認為粥甘溫無毒,養脾胃,止煩渴,益氣調中,清心利小便等作用。
《紅樓夢》中也有很多粥的描寫,其中薛寶釵的粥品,是當時貴族女子喝粥的體現。薛寶釵注重美容養顏,她的每日粥品是一盞燕窩粥,“拿上等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用銀吊子熬出粥來。”燕窩是滋養身體的上品,還有健脾潤肺、滋氣補陰的功效。因為它的營養價值,燕窩粥成了上流社會婦女身份的象徵。
三、粥的禮節文化粥在中國的飲食中是一種很普遍的東西,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對它異常青睞。它曾是權勢的代表,也曾是貧窮的象徵。隨著粥文化的不斷髮展,食粥賜粥不僅成了禮節,很多節日喝粥的習慣也演化為了現在的習俗。帝王將相、達官貴人食粥以調劑胃口、延年養生;窮苦貧困之人食粥以果腹充飢,節約開支。
1.古時的賜粥禮儀
早在300年前的西周,粥就被列為王公大臣的“六飲”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粥的品種有不斷的發展,秦漢時有“麥粥”、“豆粥”之分,並且成為招待貴賓的食物,甚至是上位者用於獎賞的食物。
三國時曹操曾以紅粱做粥賞賜臣僚。漢宣帝以粥賞賜儒生誦《楚辭》,“每一誦即與粥”。粥作為御品恩賜臣屬之風延續至唐代,唐朝時期白居易因才華得到皇帝御賜的“防風粥”,在當時社會上是一種難得的榮耀。宋元的臘八節,宮中照例會賜粥與百官,這表明了皇帝對百官的恩寵。熬製臘八粥賜予眾人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2、食粥習俗
此外,在中國古代許多傳統節日還有食粥之俗,如每年正月十五有以膏粥(以油膏加於豆粥之上)祭祀門神和蠶神之俗;在寒食節有食冷粥以紀念介之推之俗;每年臘月二十五有閤家吃“口數粥”以驅疫鬼、祈求萬福(其意義相當於今天的年夜飯)之俗。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曾寫到:“此月八日,寺院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臘八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傳說這一天是佛祖成道節,佛祖在證道時因得到過一碗乳粥的施捨,方保下了性命,以此成道。佛教在傳入中原後,寺廟的僧眾為了紀念佛祖,留下了在臘八節施粥喝粥的傳統。受其影響,民間也逐漸開始在臘八節喝粥。臘八粥使用多種材料熬製,味美可口,營養滋補,傳至後來,百姓在臘八時節家家都要做臘八粥以示和和美美,閤家團聚。這是臘八節喝粥風俗的體現。
四、總結粥是中華文明中獨特的一個存在,它清淡、營養、易於吸收。它慢火熬製的稠糊性質,是中國人相濡以沫,溫文爾雅君子風度的體現。粥內的不同的輔料使粥有了不同的養生效果。直至今日,粥依然是受到廣大人們喜愛的一種食物,而且粥的品種、入粥的材料均有發展,各類肉粥、蔬菜粥、花粥、藥粥種類繁多,味道也多種多樣,滿足了廣大人們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姜維群 《中國粥文化》
2、藝恬 《源遠流長的中國藥粥文化》
3、文君 《米食粥文化》
4、竹林君《食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