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TBBT中的中餐外賣

對於紐約,舊金山,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來說,中餐更是霸榜Yelp(相當於外國的福斯點評)的神奇存在。

黑衣人中出現的中餐廳

沒啥吃的就叫個中餐外賣,已經成了很多美國人的習慣,也成為無數華人在海外安身立命的根基。

愛情與靈藥中的中餐外賣

然而,在過去的5年裡,越來越多美國的中餐廳停止了營業。是火鍋不爽了,還是蓋飯不香了?

都不是,海外“中餐”的衰落,在華人眼裡卻是一件挺好的事...

美國中餐廳的“沒落”

在Yelp的年度資料統計中,美國最大的20個都市圈內,中餐廳的份額一直在下滑。

5年前,這些城市有7.3%的餐廳是華人開的,短短几年就掉到了6.5%。這些城市5年裡新開了15000家餐廳,但中餐卻減少了1200家。

甚至在美國最古老的華人聚居地——舊金山,中國餐館的份額也從10%縮減至8.8%。同時,印度,南韓和越南餐館的比例,正在全國範圍內呈上升或穩定趨勢。

真的是因為中餐不夠好吃,不能滿足外國人的口味了嗎?當然不是。

軟體上統計,人們對中餐的興趣絲毫沒有下降,對中餐廳的評分也一直與往日持平。但仍然有越來越多的店家選擇永久歇業。

無論是選擇營業還是選擇停業,華人終於有了選擇的機會。

海外華人之本——中餐廳

幾十年前,當一箇中國人想要去海外謀生,他/她的第一個選擇往往就是中餐廳。在美國,中餐廳的數量超過了麥當勞,漢堡王等等最熱的快餐,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中餐廳。

在美劇《初來乍到》中,90年代末的華人家庭為了供一家三個孩子上更好的學校,一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一家五口從唐人街搬出,來到全是白人的社群生活。在影片中,他們首先想到的謀生手段,就是開一家餐廳。(雖然不是中餐,但反映了華人移民對餐飲業的執著)

無論是在餐廳端盤子洗碗,做廚師,還是用攢下來的積蓄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餐廳,餐飲業就是絕大部分第一代華人移民的立足之本。

美國人口調查報告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資料,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在第一代和第二代人的擇業方向上有著天差地別。而第一代華人從事最多的行業就是餐飲業。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2015 through 2019

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阻止了華裔移民的進入,直到1943年才被取消,隨著1965年其他種族的配額也被取消,華人移民才開始慢慢壯大。

因此,70年代也是中餐在美國最輝煌的時代。陌生的國度,華人們第一次大規模地向當地的居民展示了中餐,驚豔了食客的味蕾。

在市場被髮掘後,為了能夠迅速安身立命,許多新來的華人移民都投身餐飲業。他們很多並不想做廚師,但烹飪是他們唯一謀生的方式。

門檻低,機會多,只要吃苦耐勞,至少一定不會被餓死。而華人最不缺的特質就是吃苦耐勞。

不光可以做一手地道的家鄉菜,甚至不斷洞悉美國人的口味,發明了一些美國特色的中餐。最著名的就是中國並沒有的左宗棠雞和幸運餅乾。

左宗棠雞

憑藉著這些,很多人從學徒當上了廚師,最後再靠攢的錢,盤下自己的店成為餐館老闆。這就是第一代移民最典型的人生軌跡。

在亨德遜河谷經營著中餐廳的薛先生今年76歲,就是中餐浪潮中的第一代移民。他在這家面積並不大的餐廳裡掌勺了45年。

1974年他離開家鄉出來打拼,輾轉在很多地方打工後來到了美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去餐館打工。

那時餐館還是屬於其他老闆的,他也是個新手,在廚房其他廚師的教導下學習做湘菜和粵菜。

薛先生45年的工作生涯中,每週開業七天,每天工作12個小時,每週至少工作80個小時。直到今年,妻子強烈反對他再這樣耗費身體,他才同意每週休息一天。

一切已經形成了習慣,他在沒有找到好的接手者之前,不打算從這家餐廳退休。這是他一輩子奮鬥的歷史,交手理應要慎重些。

底層華人的爬升之路

經常有人開玩笑說,判斷一家中餐正不正宗,要看這家店的構成。

如果是媽媽在前臺收賬管理,父親或其他親戚在後廚做飯,收銀臺後面還有個寫作業的孩子,那這家中餐一定好吃。

這雖然是一句調侃,卻道出了美國底層華人移民,兩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父母從打工開始攢錢,然後用半輩子的積蓄把未來押在餐廳上,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夠讀書賺大錢,不用再受這樣的苦。

外國網友拍攝的在中餐廳寫作業的孩子

而孩子們呢,成長几乎時刻寸步不離餐廳。

嬰幼兒時父母在餐廳裡邊做生意邊育兒,小學時就在餐廳裡做作業,在餐廳跑來跑去地玩耍,在餐廳的電視裡看動畫片,比較忙的時候他們也會幫著點菜或上菜。

賓州一家中餐店裡的孩子們

中餐廳既是工作的地方,又是家庭生活的地方,是遊樂場,還是補習班,是一切未來夢想的基石。

就像薛先生一樣,從青年到老年,一直在同一家餐廳,靠著沒日沒夜的準備食材,燒菜做飯,供幾個女兒讀書。

而孩子們就每天在餐廳裡寫作業,他們接受著完全不同於父輩的高等教育,在父母的忙碌間,尋找自己未來的方向。

賓州一家中餐店裡的孩子們

當然,大部分亞裔家長對孩子的期待都一樣:律師,醫生等等,社會地位高還賺錢的工作最好。

薛先生的女兒們都很爭氣,都從名校畢業找到了高薪工作,並且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她們不需要父親再為生計發愁,當然,也不會再去繼承餐廳,興許也不會和餐飲業有任何的瓜葛。

賓州一家中餐店裡的孩子們

在全美國範圍內,有無數像薛先生這樣的中餐館老闆正準備退休,並且永久關店。原因就像剛才的故事裡一樣,孩子們有出息了,再也不用靠繁重的體力活才能維持生計。

餐廳的結局往往是關門大吉,或者賣給新來的移民,繼續另一個爬升的故事。

賓州一家中餐店裡的孩子們

這就是數十年間美國華人生存狀態的變化,從體力勞動者到智力勞動者,一步一步從底層往上爬。第二代華人的經濟來源向上流動,曾經作為家庭支柱的中餐廳,不再是生存唯一的選擇。

這怎能不是一件好事?

賓州一家中餐店裡的孩子們

《幸運餅乾實錄》的作者曾在書中說:“他們來做飯,就是為了讓他們的孩子不用再靠做飯賺錢,現在,他們的孩子的確不用再做飯了。這些餐廳的關閉,是成功的象徵。”

中餐廳在美國的減少,代表著越來越多新一代華人移民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坐在吵鬧的大堂裡讀書學習。

移民種族和個體戶經營的變化趨勢

在未來,也許櫃檯後藏著寫作業的小學生的美國中餐廳會越來越少,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影視娛樂界,甚至商界政界的華人面孔都會越來越多。

一家位於賓州的中餐

一切起源於狹窄的餐廳,現在他們有了更寬廣的選擇。美國中餐廳的興衰,值得感慨太多...

一家位於賓州的中餐

最新評論
  • 1 #

    遇到幾個做中餐的移民,有老華僑,也有新移民。老一代的華僑裡做中餐的,很多人文化水平不高,對於經營策略等方面也不是很細心,味道有的很一般,我遇到的只有一位讓我欽佩,因為他肯動腦,熱衷學習新知識,心態和年輕人一樣,所以他的餐館最火,味道也最好。新移民裡做中餐多半是迫不得已,實在找不到更好的生意,只好半路出家幹中餐,這種的,道路往往很曲折,因為自己不會烹飪,又不懂餐館經營,只能高薪僱傭廚師和幫手,成本高昂,品質也不穩定,開幾年賠得關門的不少,勉強維持的都是苦不堪言,至於味道,多半一般般,遠遠不如國內的餐館。開中餐最重要的一條是,顧客要以西人為主。但是很多新移民恰恰不懂得這一條,以為做中餐主要吸引華人來,結果這樣定位的,都很難堅持長久,畢竟,你生活的地方,是西人比重高,而華人的口味,你做的又不地道,他們吃了一次感覺不對就再也不來光顧了。

  • 2 #

    海外大部分中餐館都是之前老移民開的,不正宗,裝修差,管理落後。隨著新一代移民的崛起,這些餐廳淘汰是必然

  • 3 #

    我很多親戚朋友同學的餐館上年和今年關門了…說做得太累…請人請不起…自己幹又太辛苦…不如去打工

  • 4 #

    紐約有一個川菜館不錯!感覺比國內的川菜館味道還正宗,好像是叫穿山甲。

  • 5 #

    除了那家一週工作80小時的是中餐館 其他全是外賣店 外賣店和中餐館區別很大的

  • 6 #

    跟我說美國人的事幹什麼

  • 7 #

    不是做中餐館的人少了是因為大家轉行做日餐,輕鬆好賺錢

  • 8 #

    看圖片都是福州人開的餐館,主要是給外國人吃的,我覺得他們做的太鹹了

  • 9 #

    中國人,他們的子女應該叫華裔了,咱們中華民族最看重的就是子女教育了,其他族裔的人都比不上咱們重視教育

  • 10 #

    很高興看到這則訊息,曾經苦難深重的中國人以世界為舞臺,演繹者勤勞向上的傳奇。只要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在那裡為改變命運而努力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五紅湯——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