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南新區伍佑街道曾是千年古鎮,舊稱珠溪。它因鹽而興,又兼交通便捷,匯聚八方來客,餐飲受淮揚風氣浸潤,即便是家常小菜也頗有特色。伍佑東路上有一家工農飯店,由柏立軍主廚,茶點飯菜,都追求“讓媽媽的味兒返璞歸真,讓家鄉的味兒裝點閒情”,深受周邊居民,特別是中老年食客的歡迎。
杏春瓜姜肉:傳統土菜獲尊榮
白瓷盤,碼放一簇黃白綠相間、條杆均勻的姜、肉、醬瓜。其口感甜鹹適中、辛辣有度,雅而清淡、生津爽口。這就是伍佑人待客常端出的瓜姜肉。珠溪文化研究協會理事長卞龍林評價:它集蘇菜甜綿、徽菜酥軟、魯菜辛鹹之大成,色、香、味俱全。今年9月,杏春瓜姜肉榮獲尊榮:它被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評為地標菜品。
能在全省榮獲尊榮,首先在於食材非常講究。卞龍林點評,它選用豬精肉,鮮嫩易消化。再配以本地產的醬甜瓜和益脾胃、增食慾的鮮嫩姜,那淡紅色的豬精肉細絲,與檸檬黃的鮮嫩姜條和紫紅色的甜醬瓜條相映成趣,色鮮而不豔、味油而不膩,營養豐富。
柏立軍說這得益於歷史傳承。工農飯店誕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合作化時期,由古鎮上勝春、杏春、迎春、小蓬萊等四家百年茶館酒肆匯於一家,其中位於北街的杏春茶館,就以瓜姜肉佐茶小吃聞名遠近。他有意借傳統土菜悉心打造當代餐飲品牌,精選用料,深化刀功,終讓杏春瓜姜肉在全省餐飲舞臺上大放異彩。
泥螺、卜頁:小鮮背後見真功
泥螺是一種小海鮮。雖小卻擁躉眾多,鹽商巨賈,販夫走卒,都好這一口。自古有“南有寧波,北有伍佑”之說,意為這兩地泥螺最有名氣。工農飯店裡的蒜蓉紅舌大泥螺,是一道招牌菜。一盤泥螺上桌,但見白蒜蓉間一隻只烏青泥螺,呈土紅色部分謂之“紅舌”,澆上菜籽油,嘬上一隻,滿嘴酒味鮮香,既開胃又下酒。
卞龍林介紹,古時范公堤以東為大海,伍佑緊靠堤西,境內多小海灘,盛產泥螺,而以“紅油海灘”所生泥螺最為肥碩味美。他小時候,仍常聽到街巷內的叫賣聲“賣——油灘——紅舌——大泥螺哎!”柏立軍烹製的紅舌大泥螺,在選料和湯汁配味上都有祕訣,突出了伍佑泥螺肥美鮮香的特色。
“千絲萬縷”是柏立軍創立的另一道招牌菜,曾獲市政府獎勵。其主料紅滷卜頁、大開洋、嫩姜都是本地土產,此菜精在刀工,妙在造型。細長卜頁絲金黃嫩薑絲配上紅黃相間的蝦仁,造型如江南秋山斑斕,如美人秀髮披拂。食用時用筷子略作攪拌,各色佐料互相滲透,鹹甜適中,爽口開胃。
年輕大廚:子承父業創特色
35歲的柏立軍出身於餐飲世家,祖父做燒餅,父親18歲進工農飯店,先燒鍋後掌勺再當承包人。柏立軍從小耳濡目染,對烹調產生興趣。高中畢業,他考入常州旅遊商貿學校學習烹飪。後又得到江蘇名廚宋小康悉心教誨,練精廚藝十八般基本功,曾在常州駐北京辦事處賓館內掌勺。
10年前,柏立軍回伍佑接手工農飯店,追溯傳統,打造城南老滋味。他揉合地方飲食文化元素,使“伍佑味兒”形成特色品牌。一碗“陽春麵”,他用心製作:開洋留下的蝦糠,熬製的湯料色清淡雅,海鮮味濃,下入小刀面條,澆上熬製的蔥香豬油,清爽滑潤,滿滿的福斯特色。
柏立軍既注重從古鎮歷史中找尋靈感,特意保留“大燒皮肚”“白斬草雞”“蒸鹹菜燒肉”等媽媽味兒的家常菜,也關注現代人口味變化,借鑑同行新品菜餚,將傳統的“伍佑味兒”與現代人就餐習慣相結合,他烹製的紅燒河豚、灌湯鮑魚、蒜泥澳洲龍蝦同樣出彩,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