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秋風瑟瑟的甘涼道上,或許一清二白的牛肉拉麵太過秀氣不足以品出河西重鎮的肅殺滄桑。因為你很難想象一個風塵僕僕的關西虯髯大漢虎在方桌長凳上,就著一碗撒了肉粒的青蔥細面填飽肚腸。
雖然和伏爾加河上那首趕車人的歌並不相干,但三套車的確像是來自異鄉紮根生長的西北風味。誕生於左宗棠平復新疆征伐之路的典故已幾不可考,但行面、臘肉、茯茶,這三樣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食物竟成了缺一不可的搭檔,這在直來直去的西北菜中並不多見,而茯茶中的桂圓一味在西北更是罕有之物,食用臘肉的習慣也像從湖湘一帶迢迢而來的南國情懷。
在甘肅,可能還沒有哪種小吃像三套車這樣充滿粗放又精緻的混搭美。開口一杯滾熱的圓棗茯茶由冰糖、桃仁、紅棗、枸杞和茯茶熬製而成,給引車賣漿之流的飲食也多了幾分消渴養生的味道,而讓你感嘆西北豪氣的是這樣精心炮製的飲料至今依然無限量供應。
韭葉寬的行面由於是加鹽和成,比細長的拉麵筋道許多,澆上臘肉、蘑菇、黃花、蒜薹等輔料配好的滷湯,看起來這已經足夠普通旅行者豐盛的一餐了。
別忙,按斤兩稱重的臘肉才會給你最終豐腴的滿足感。
三套車中的臘肉並不似江南臘肉凝結了一身溼冷冬日裡的煙火氣息,相反它軟糯適口,難得地從淡淡的滋味中透出肉本身的鮮香來,空口大嚼絕對不成問題。飽餐一頓繼續向西,你所想念的可能不僅僅是故人。
比起備受雅士騷客吹捧的龍井毛尖,壓成一塊塊的黝黑茯茶決計不是入流的貨色,但正是這些便於運輸且耐久貯的茶磚一路風塵地走進了西北人的一日三餐,還換回了一匹匹膘肥體健的西域良馬。
茯茶產自陝西、湖南等地,同屬全發酵的黑茶,卻遠沒有祖籍雲南的“兄弟”普洱茶那樣金貴。粗獷淳樸的西北人不會在意青瓷蓋碗裡一旗一槍的龍井之舞,也不會計較生熟普洱悉心久藏之後清飲的湯色與回甘。
他們只是用馬刀搗碎茶磚,用雙手掰碎可能還帶著些許泥土的茶葉,投入銅壺中熬煮直到茶水變色,此後加入牛奶、奶皮和乳酪便是奶茶。
加入酥油和鹽巴便是酥油茶。
加入冰糖、桂圓、紅棗和枸杞便是三套車中的必備佳飲。
不同的民族堅持著不同的信仰和生活習慣,相同的卻都是從泛起金花的黑色茶磚裡熬煮出來的不變底色。無論是戰爭、臣服還是長久的和睦,農耕民族向遊牧民族丟擲的這條隱秘紐帶都已經延續了上千年。
┄去哪兒吃
邱家行面
武威北關西路中段
這家老字號是本地食客常來的地方。方桌長凳寬敞整潔,價格不高,臘肉肥而不膩,行面勁道入味。淳樸的服務員會提醒客人該點多少分量的臘肉才不會浪費。去北關小吃市場還可以在東邊吃口行面,西面喝杯茯茶,這條以三套車為招牌的小吃街能讓你貨比三家慢慢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