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當地有一種傳統小吃叫做食餅筒。食餅筒的外形彷彿一節竹筒,外皮焦酥香脆,內裡裹著滿滿的各色食材,粗略一數都有十幾種。台州人吃食餅筒,大多是在年節時,當然如果遇到場面較大的宴席也會特意做上一番。
食餅筒的做法並不複雜,把炒熟的食材用烙好的麵餅包裹好,最後用油煎制一番就可以享用。但製作食餅筒卻總需要幾個家庭成員一起動手,因為它的配菜實在是太多了。
台州很大,食餅筒的做法在各個地區中也會略有不同。在臺州臨海,這裡的食餅筒裡會多一樣其他地區沒有的食材——炒飯。讓我們來一起看看這種食材種類豐富的美味小吃是怎麼做的吧。
【食材】
小麥粉(麵粉)、米飯、粉絲、五花肉、豬肝、裡脊、火腿腸、豆腐乾、芹菜、茭白、芋頭、雪菜、包心菜、青豆、青菜。
【做法】
1. 麵粉加入適量的清水,攪拌均勻後得到濃稠度合適的麵糊。
食餅筒的餅皮是將小麥粉加水調成膠糊狀,這個過程叫"打漿"。這需要花很大力氣和功夫,還要技術。水太多,成粉糊;水太少,粉漿太稠,費粉又"厚皮";力氣和功夫少下,粉漿不韌,粉皮要碎。所以,用水要適中,舍化力氣和時間,不停上下攪動,最後能使筷子插在中間不倒為度。
2. 鍋燒熱後,把麵糊糊均勻地倒入鍋中,做成薄厚合適的餅皮。
攤油脂皮一般放在平底鍋上進行,這鍋臨海人叫"鏊盤"。
先用刷子蘸上油脂在鍋面上擦一擦,然後在炭火旺盛的鍋上飛快地將一綹粉漿投入,旋即用手將粉漿順時針方向均勻地移動攤開、鋪平,半分鐘之內,一張大如銅鑼薄如紙的油脂皮就已攤好。一般來說,一斤麥粉可攤油脂皮十二至十六張。
3. 五花肉、豬肝、裡脊、火腿腸、豆腐乾、芹菜、茭白、芋頭、雪菜、包心菜、青豆、青菜等食材切好備用。
其中豬肝要先用水燙熟,然後切片。
豬肝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是最理想的補血佳品之一。豬肝一般10分鐘就能煮熟。若小孩老人食用,時間相對要長一些,至少需要20分鐘。因為各種有毒的代謝產物和混入食料中的某些有毒物質如農藥等,都會聚集在肝臟中,所以豬肝食前要去毒,在買回豬肝後要在自來水龍頭下衝洗一下,然後置於盆內浸泡1~2小時消除殘血,要注意水要完全浸沒豬肝。
4. 每種食材分別炒熟。
也可以混合著炒,比如粉絲炒茭白絲、酸菜炒火腿腸、青菜炒肉、青豆火腿腸炒飯等,大致分清楚即可。而食材的種類和粗精程度全由各家經濟條件和飲食喜好、飲食習慣、季節不同而定。
炒餡料的也很講究:太油了會漏,不好包;油放少了太素了,吃起來就會不香。還有材料的搭配等等更是大有門道。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而掌握秘方的人就是媽媽,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思鄉情緒總是與思念家人的情緒緊緊相連。
5. 菜炒好後,把它們都端上桌擺好,拿起一張餅皮攤開,然後按照個人口味,包入自己想吃的餡料後,放到鍋裡煎熟即可享用。
下鍋煎之前,要在鍋裡刷上一層薄薄的油,火候也要控制好,防止糊鍋。
餃餅筒的來歷素來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濟公所創。濟公在臺州市的國清寺為僧,見每餐剩下很多菜餚,就把這些菜餚裹在糊拉拖裡供下一餐食用,受到僧眾歡迎,而被提拔為衣缽僧。這便是餃餅筒的來歷。此後每逢歲時佳節,鄉民往往把"餃餅筒"當作祭品。尤其在清明節、七月半、大年夜的時候,更是不可缺少。
還有一種說法則是更接地氣一點,據說是在戚繼光抗倭時期,家家戶戶都做了菜餚想要犒勞大軍。但是這麼多菜怎麼送去軍營著實是個難題,於是聰慧的漁家女就做了餅皮,把菜都包了進去送給士兵們。
由此可見中國百姓的淳樸,為百姓做了事的人,即使是千百年後,百姓依舊會執著的用一些虛無縹的傳說來將他們與自己的生活勾連起來。從而去將他們反覆提起,讓他們的名聲不僅僅停留在冰冷的史書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