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河南,14億中國人的老家。

01

河南人的一天,從一碗胡辣湯開始。

胡辣湯有四大標配:肉湯、香料、麵筋和配菜。

牛羊骨肉湯熬足八小時,放八角、胡椒、肉蔻等十幾種香料,倒入獨門搓洗的麵筋,放入肉片,紅薯粉條、黃花菜、木耳、豆腐皮、海帶、花生等配菜,一大鍋糊糊塗塗的湯熬成。

咋一看,胡辣湯黑不拉幾,按《舌尖上的中國》的說法:

“無論怎麼拍,都是稀糊糊的不上相,慘不忍睹。”

第一次見的人,還沒用勺子伸進碗裡劃拉幾下,看看箇中真諦,就扭頭走開了。

究竟味道如何呢?喝過的人自然懂,內有乾坤。

清早,街角的胡辣湯攤子早已坐滿了人,門口也排起了長隊。

老百姓上一秒睡眼惺忪,下一秒就火眼金睛,緊盯著攤子即將騰出的座位。

“老糝兒(老師),胡辣湯,油饃頭!”

取到湯後,他們看塑料凳一空著,馬上補位。

趁著熱氣,往湯裡淋香油、陳醋,放一撮香菜、一勺榨菜。

然後,捧著碗,“刺—溜”一聲,一口下肚,麻辣鮮香味上頭,額頭滲出汗,全身暖洋洋,慰貼!提神!

這還沒完,胡辣湯還得配著香脆油饃頭、水煎包、雞蛋布袋、肉盒或油餅喝,濃湯配炸物,那人間可太值得了,得勁兒!滿足!

“早上一碗胡辣湯,給個神仙都不當。”

在河南,胡辣湯沒有唯一正宗的,有西華逍遙鎮、漯河北舞渡、淮陽朱家、開封素胡辣湯等多個流派。

辣、鹹、稠、淡任君挑選,只要你喝到最愛的那一碗,它就是最正宗的胡辣湯。

儘管胡辣湯長得不精緻,但它有煙火味,陪著河南人走了1059年,大寫的河南之光。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懂它的人自然會懂。

河南人也像胡辣湯,儘管被外界誤解,但,實實在在接觸過他們的人,自然會懂。

02

北宋時期,在世界第一座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汴京(河南開封),全世界也沒想到徽宗皇帝會迷上一款神奇的湯。

當時徽宗最得寵的小太監看皇帝經常沒精打采,那狀態就跟咱們週一上班的狀態一模一樣。

小太監剛休完年假回來,旅途中剛好珍藏了兩張方子,一張是少林寺“醒酒湯”,喝完神清氣爽;另一張是武當山“消食湯”,通祕排毒。

為了哄皇帝開心,小太監讓御膳房將這兩張方子合二為一,炮製了一款新湯。

雖然樣子看上去不咋地,但皇上喝完後,開胃健脾,精神矍鑠,龍顏大悅,將這款湯賜為御湯,還賜名為“延年益壽湯”。

這款湯,就是現在河南人的“第一條命”——胡辣湯。

因為是御湯,可想而知,極少河南百姓能喝。

不過皇恩浩蕩,徽宗將胡辣湯賞給了兵人們,此湯冬禦寒,夏避暑,兵人們喝完不再感冒發燒,將湯奉為神湯。

宋朝最鼎盛時,就是胡辣湯最輝煌時,於是它被畫進了《清明上河圖》裡。

《清明上河圖》一畫完,靖康之難發生了,黑龍江的金朝一舉拿下北宋,河南戰火焚燒,開始了歷史上最大一次遷徙。

河南開始斷崖式覆滅,一跌落就是800多年。

遷徙途中,小太監為了謀生,開小攤賣胡辣湯,無數河南人民愛上了這種暖胃驅寒、提振精神的滋味,靠著這碗胡辣湯活了下來。

顛沛流離中,故鄉的湯最能充飢,也最能暖心。

現在的河南人民,無論在哪個城市謀生活,下班後,一定會去當地的河南鋪子喝碗胡辣湯,跟老鄉們吹吹水。

“我的老鄉要吃飯啊。”只要有老鄉在這座城市裡生活著,胡辣湯老闆娘那鍋粘稠的黃湯,就會一直熬下去。

在大農業時代,河南是天地之中,是5000年的華夏文明高地,是5000年的中華糧倉,更是風雲驟變的古戰場,住在這個“一把洛陽剷下去全是祖宗”的河南人,見證了太多皇朝的海市蜃樓。

但你要問河南是什麼?河南人的答案從來不是那些歷史高光時刻,而是:

“河南就是一碗五味雜陳、苦辣酸甜的胡辣湯。”

他們,將所有的歷史和災難都揉進了一碗湯裡,地道務實。

03

早晨胡辣湯,中午燴麵,是河南的性格。

胡辣湯,河南人的“第一條命”;燴麵,則是“第二條命”。

燴麵的歷史只有60年,比不上胡辣湯的上千年,憑什麼能成為河南人的第二條命呢?

抗戰時期,日軍飛機經常空襲河南。

當時有一位名廚叫趙榮光,特別喜歡吃麵食。飛機來了,趙師傅就去躲飛機,回來後,看見面條坨了,就加點羊肉湯燴燴再吃。

無數的戰亂、飢瑾,造就了河南人的態度:活著是第一要務,活著就要務實。

60年的燴麵,就是務實和知足的象徵。

吃燴麵是務實,做燴麵是“海納百川”,沒有統一標準。

在家裡,無論有無香料,不管有無牛羊肉高湯,

只要有湯、有面、有菜,只要燴同一鍋,就是河南燴麵。

面可以是手扯寬面、刀切寬面,也可以用刀削麵;

香料也沒有統一標準,憑您口味抉擇,只要不掩蓋湯味就可以。

在燴麵館裡,廚師對燴麵的高標準就是高湯香料。

您別看這高湯相貌平平,裡面的香料可是有八角、花椒、玉果、小茴香、白芷、丁香、香葉、桂皮、香沙、草扣、畢卜、草果、陳皮、厚朴、乾薑、辛義花、幹鬆、枝子、沙仁等。

跟廣東藥材式的老火靚湯可有得一比,一熬就是5小時。

可以這麼說,燴麵的做法只有60年,可燴麵的河南高湯可有上千年。

所以,吃河南燴麵,看重的是湯,每碗湯的配方,都是廚師的獨家祕方,也難怪河南群眾中午都要吃碗河南燴麵,早上精氣神消耗太多,得補補。

對於在外打拼的河南人民,吃上一碗燴麵,最後一定會把湯喝完,每一口都是分外香濃的上千年河南故土味道,吃了心安。

就像河南網友溫翔龍所說:

“豫菜見證著自夏商以來,華夏曆史的歲月滄桑;孕育著黃老思想、中庸之道;傳承著程朱理學。

喝其湯,問鼎中原、八百諸侯會孟津的歷史典故訴說著這片土地的血與淚。

但這片土地上的兒女,逆轉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聽天由命,而是以其樸實的食材做出了瓊漿玉液搬的湯。”

04

河南,中原大地,中國之中,得中原者得天下。

除了會熬湯,河南還有一股霸氣。

仗著這股霸氣,河南人民練成了“兩摻兒”“三摻兒”的做飯絕技。

“兩摻兒”,就是把兩份食物摻到一起吃,實現食物界的大同。

鹹辣胡辣湯摻滑嫩豆腐腦;土豆粉摻刀削麵;羊肉燴麵摻萬物......

在河南飯桌上,葷的素的,鹹的淡的,軟的硬的,全拿一碗摻了。

山裡珍饈,海里美味,陸上佳餚摻成一碗融飯、菜、湯於一體的“N摻兒”,色香味俱全。

這就是中原人士的包羅永珍,實現了河南老鄉老子的夢想:無為而無所不為。

中原人士這種包容心態,還體現在“萬物皆恁”和“萬物皆中”的河南話。

夸人,說“恁”!(多麼!)

“這妮兒長得真富態,大臉盤恁好看,排場!(有面兒)”

“咦,恁(你)物件咋恁帥哎!”

吵架,說個恁,氣勢猛增!

“說你咋恁牛掰?!”

夸人,吵架,萬物皆可“中”!

“妮兒,咱去吃燴麵,中不中?”“中!”

“你看我這衣裳中不中?”“中中中!排場!”

“你幫我個忙,中不中?”“中中中!安排!”

你要1分鐘內學好河南話,這宋朝的標準普通話,是有訣竅的:

用普通話念“一把舊傘”,你就學會了河南話的“1893”;

用普通話念“1893”,你就學會了山東話的“一把舊傘”。

學好1893,河南話山東話兩不誤。

河南人一邊大氣包容,一邊謙虛低調,見誰都喊老糝兒(老師)。

打車時,“老師兒,火車站走不走?”

買東西時,“老師兒,拿包煙。”

中原的“中”,是中心,中間,中庸,是不偏不依,剛剛好,河南將這份不偏不依的富有心態活在了生活方方面面。

05

中華5000多年曆史,河南佔了3000多年朝代都城史;

中華24個朝代,422個皇帝,河南實地見證了20多個朝代興替,300多個帝王更替。

所以,江湖傳聞,河南人手一把“洛陽鏟”,在蓋新房前,都要拿洛陽鏟挖一挖土,自行鑑別一下,土下有沒有千年陵墓。

河南,一鏟子下去全是祖宗。

一旦鑑別有墓,那就再找一處新地蓋房,免得竹籃打水一場空,也免得驚了祖宗的千年美夢。

老話說得好:“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盛產古墓,見識多了,洛陽人民也就發明了洛陽鏟,供全國的考古學家使用,也供河南地鐵局使用。

畢竟,作為千年古都,河南和西安一樣,哪裡有地鐵和地產,哪裡就有考古隊。

一邊修地鐵,一邊考古;一邊建房,一邊考古,這都是古都捆綁在一起的三大天團。

更何況,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就佔了四座:

洛陽,十三朝古都;

開封,八朝古都;

安陽,七朝古都;

鄭州,夏商古都。

看來,河南三大天團的工作難度要比西安天團更難些。

現在,這把鏟不僅能挖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也在網際網路廣泛使用,比如,現在一個小影迷喜歡一個演員,那麼就準備用洛陽鏟挖偶像的“千年資料。”

世間萬物,都有蝴蝶效應,要不是華夏文明的第一任老大——黃帝的口頭禪“中中中”,傳給了後代子孫,那麼河南地底下就不會藏有那麼多寶物:

黃帝一句“中中中”,華夏文明在河南沖積平原平地一聲雷,誕生了;

中華缺文字,黃帝一句“中中中”,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在河南安陽出土;

中華缺經濟,商朝王帝一聲“中”,商人、商品、商業的第一次開蒙,開在河南;

中華缺科技,河南科學家們一聲“中”,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在全世界沸騰,中華四大發明,河南佔了三個。

“河南並不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但它是最重要的孵化器。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一把洛陽鏟,足以證明這個孵化器的神奇之處。中華文明正是通過它的孵化,造山造水造中華。

06

河南是中華的長者,當之無愧,但時代不饒人,驟然間,它成了令人唏噓的長者,受盡百般誤解。

1938年,為了阻礙日本軍隊南下,國民黨扒開了黃河大堤,千萬河南人民陷於洪澇饑荒中。

1942年,河南大旱,千萬人受災。

河南顛沛流離了800多年,來到近代,依舊躲不過戰爭和洪災。

但這位看盡榮辱興衰的長者,正以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追趕時代的節奏,默默地復興著,正如那碗五味雜陳的胡辣湯,越熬越有味。

這個百年來被飢餓困擾的省份,現在產糧1300億斤以上,蛻變成了中國人的大糧倉,實現了“河南熟、天下足”。

河南每10碗中國糧,有一碗產自河南;每4個饅頭,有一個用的是河南面粉。

河南以一省之力生產了全國85%速凍水餃,75%湯圓、50%火腿腸以及33%泡麵。

中原的“中”,被河南演變成了中國的中央糧倉、中央廚房以及中國勞動力資源的中央倉庫,合稱中央大倉。

中國有姓氏共11969個,其中三分之一的姓氏出於河南;中國前100人口大姓裡,有83個出於河南。也就是說,多數中國人,其實都是河南人。

所以,河南不只是一個地方,而是代表著華夏文明。

河南文明像蒲公英種子,生根發芽的地方,就是華夏文明繁衍生息的地方。

還是那句老話,當經濟浪潮退卻時,城市文化的力量便會浮出水面。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節奏,有它的性格,不應該千篇一律。

在等待著文化力量浮出水面的過程,這些蒲公英種子,正在以頑強的生命力,在大江南北建設著,然後下班到館子裡喝一碗熱騰騰的胡辣湯,便已知足。

當然,除了胡辣湯和燴麵,這片中原大地還有更多好吃的,如下圖:

最後,豫見中國,老家河南,中原必將崛起。

國館:一個有品有內涵的公號。用文化修煉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國內“最好吃”的幾種傳統糕點,每一種都相見恨晚,你吃過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