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麵是中國北方具有地方風味的傳統美食,又被稱為甩面、扯麵、抻面。據傳說,拉麵起源於山東福山,後因福山扯麵馳名而傳播全國,演化出不同風格口味的拉麵,如蘭州拉麵、河南拉麵、山西拉麵、龍鬚麵等。
公元1921年,拉麵技術正式由中國傳到了日本橫濱,就此在日本落地生根,根據日本人口味演化成為日式拉麵。這也是中國傳統美食在海外傳播的經典案例。日式拉麵除了粗細之分外,湯頭大致可分為四類:骨湯麵、清湯麵、醬湯麵以及醬油湯麵。配菜多以叉燒肉和雞蛋為主,還會放入竹筍、雪菜、紫菜等調味,使得日式拉麵口感更加多變。
一、日本拉麵的起源與發展1、來自中國的美食
日本最早的文獻記載中國麵條,可以追溯道中國明朝時期,日本學者安積覺在《舜水朱式談綺》一書中記載道:“明朝遺臣朱舜水流亡日本,用麵條款待日本江戶時代的大臣德川光國。”但此時拉麵還沒有在日本正式登陸,拉麵手藝傳入日本,一般被認定為在公元1921年前後。中日簽訂“日清友好條約”後,大量華僑湧入日本,在橫濱、神戶、長崎等地聚集形成了“中華街”,拉麵技術由這些華僑帶到了日本,從“中華街”內傳播出來。
在1921年時,日本還沒有“拉麵”這個詞,當時管拉麵叫做“支那面”、“龍面”或是“南京蕎麥麵”,並且當時的日本拉麵店,店主人和店員都是穿著中國式的服裝作為制服。“拉麵”一詞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比較常見的說法認為,“拉麵”指不用刀切,單憑廚師手拉扯而成的麵條,因此稱之為“拉麵”。也有一種說法,日本“拉麵”一詞是音譯過去的,來源自中國“撈麵”一詞。不過不論哪一種說法都缺少史料記載。
2、“拉麵”征服日本人民的味蕾
最初入駐“華僑街”的華僑,以廣東人和福建人為主,因為南方人習慣以鹽調味,所以最初的傳入日本的中國拉麵以鹽調味,而以豬骨、牛骨或雞骨熬湯的湯麵為主流。不過為了在日本普及,中國拉麵到了日本也做出了改動,改以醬油調味,因此所謂的日本拉麵就是日本採用中國麵食的精華,加以研究製作出來的日本式中國拉麵。經過日本人的改良,日式中國拉麵被傳播到了世界,到了今天許多日本以外國家的人,都認為拉麵起源於日本,甚至許多國人也有同樣的誤解。雖然日本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學生,但孔子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飲食文化傳播上,日本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日本最早的拉麵店,是明治四十三年在東京淺草開張的“來來軒”,這家店把日本傳統的柴魚、昆布高湯等湯頭,混入豬骨或雞骨熬製成高湯,而東京風味的醬油拉麵,就是從此開始的。目前拉麵在日本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為了適應不同地區居民的口味,因而產生了各種口味變化,拉麵的烹飪技術及口味也分成了多個流派。基本來說可以分為北、中、南三大流派,南派以東京醬油拉麵為代表,中派以九州鹽味拉麵為代表,而北派以北海道味噌拉麵為代表。初期從業者都是使用手推車,以流動方式進行銷售,現今在上野、橫濱等地仍存在著掛有“拉麵”假片名招牌布的流動式拉麵車。
二、日本人的拉麵情節1、異國美食風靡日本
後來世界局勢動盪,日本對其它國家造成了不可抹去的傷害,戰爭令日本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在生活物資極度匱乏,同時身上又沒有多少錢的普通日本百姓,同樣也有著對美食的追求。拉麵、可樂餅等製作簡單、材料節省、好經營又美味的食物,漸漸成為日本人民最常吃的料理,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日本人最喜愛的料理。
在當時日本鬧市上,一條街上往往有著數家拉麵店同時競爭。為了能獲得最多的客源,最大的利益,各家拉麵店推陳出新,也因此日式拉麵的口味日趨講究,製作過程愈加精緻、複雜。到了現今,隨著電視對拉麵的大力宣傳,吃拉麵幾乎成了日本人的全民運動。目前日本拉麵店大概在20萬家左右,在橫濱甚至還有一家以拉麵為主題的博物館,是每個喜歡拉麵的日本人民心中的聖地。眾所周知,日本歷史文化是其短板,但能將一種外來食物通化成國民食品,甚至成為國家名片,這種能力值得我們深思。
2、蕎麥麵、烏冬面、拉麵三分日本天下
提起日本料理,作為外國人可能會想到壽司、飯糰、生魚片甚至是鐵板燒,可作為一名日本人首先肯定會想到麵條。麵條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每一碗麵都有考究的製作工藝,勞碌一上午的日本人,麵條是他們午餐的首選,說麵條是日本主食中的靈魂也不為過。從材質和製作工藝上分,可以分為三大類,蕎麥麵、拉麵以及烏冬面。
與拉麵和烏冬面起源於中國不同,蕎麥麵是日本傳統麵食,早在公元797年著寫完的《繼日本記》一書中就記錄了日本種植蕎麥的歷史,到江戶時期蕎麥麵就成為日本人餐桌的主要食物。直到中國明崇禎時期將烏冬面技術引入日本,才有了在餐桌上可以與蕎麥麵分庭抗禮的另一種麵條。等到拉麵登陸日本時,蕎麥麵與烏冬面從製作工藝到湯頭配料上都已經發展完善、複雜而又奢華。拉麵想要站穩腳跟必須有一個合適的契機才行,不久後爆發的戰爭就給了它這樣一個契機。
三、從拉麵看中日飲食文化的交融1、從中華飲食中汲取營養
中國唐朝,正是日本的“平安時期”。這一時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來華學習,不但學習經濟人文文化也學走了大量飲食文化。這一次飲食交流,為飲食文化處於萌芽期的日本,指明了一個方向。日本的飲食從大量生食與少量熟食搭配,變得更加多樣化起來。特別是對水稻等作物的引進,使得原本以麵食為主的日本主食變得豐富起來。
時至今日日本最受歡迎的兩大主食“壽司”與“拉麵”起源都來自於中國。“壽司”在日本的淵源比“拉麵”更加長遠,中國辭典《爾雅·釋器》,其中記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意指肉醬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攪碎熬熟的魚肉醬叫鮨。這種“鮨”的做法,流傳到了日本,經過多年演變逐步形成了現在我們吃到的壽司。不過由於地域原因,由中國傳入的美食到了日本,都演變的具有了地域特色。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而傳到日本後就變為了“色、形、味”,日本由於地域所限飲食上不講究香氣更注重形態,好吃前一定要好看,這是日本飲食的特點。
2、日本飲食中的“中華料理”
現今日本飲食中,還能看到“中華料理”的影子。“精進料理”是日本料理中的一個門類,用大豆製品、蔬菜、海藻類植物等植物原料替代魚介、肉類等動物性原料進行料理。在中國對日本這種“精進料理”稱之為“素齋”。眾所周知,中國寺院內實行嚴格的素齋,這種素齋的製作技巧,也隨禪宗一起傳到了日本。隨著“精進料理”在日本的傳播和確立,原產於中國的納豆、豆腐、魔芋以及菌類也逐步通過日本寺廟傳播到了日本各個階層當中,尤其是豆腐成為了日本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
日本飲食以清淡著稱,調味料從數量到種類上都極為稀少,常用的調料有醬油、調味醬等,甚至可以說沒有醬油就沒有現在的日本料理,而且醬油和調味醬都是由中國傳入日本。除了調料和食材外,技法上也存在著“中華料理”的影子,傳統的日本料理烹飪方法比較單一,主要有生吃、蒸煮、燒烤、醃漬等方法。而到了近代,中國式的煎、炒傳入了日本,使得日本料理變得更加多變。
四、總結中日兩國飲食文化一脈相承、一衣帶水。不論是食物種類、烹飪技巧、飲食器皿等,日本料理都受到中國料理的很大影響。日本料理,如同一顆美麗而又美味的竹筍,扒開一層層美麗又美味的外衣,最中心卻是空的。不論日本輿論承不承認,日本飲食文化脫胎於中華料理。不過,我們也得承認,在飲食文化傳播上,日本這名學生做的要比中國這名老師要好,以至於一些起源於中國的料理被誤認為是日本傳統料理。在這方面上,中國還應該向日本多加學習,令光芒萬丈的中國飲食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舜水朱式談綺》
2、《日本飲食文化:歷史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