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得精緻,跟誰吃,怎麼吃,吃什麼?
hi,大家好,今天要聊一本宋朝美食書《山家清供》。
對宋朝的印象,我腦中第一句蹦出來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雖然是唐朝的作品,但感覺宋代就一直割地跑路,卻也沒災沒禍的,大家小日子過得倒挺文藝的;
或者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又或者“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過得好的同時,卻想著要是當時痛痛快快打一架就好了。
正是因為宋朝沒有打仗,所以經濟發展水平從盛唐氣象延續下來,人民生活條件相當小資,看清明上河圖就知道了——
街上不僅賣啥的都有,胭脂香粉兒、綾羅綢緞、柴米油鹽醬醋茶,商業極其發達,還有慢悠悠喝茶的,急火火趕豬的,甚至還有挑著擔子美滋滋兒送外賣的。
你看看,這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美食的氛圍,跟現在也沒啥不同。
而就在這非常有情調的宋朝,有一個叫林洪的美食博主,寫了本《山家清供》,記錄了各種當時流行的美食,原料、做法和小故事。
這個林洪呢,中過進士,但官場發展比較不順,可能主要是人際關係搞不好。
為啥這麼說呢?
他自稱是某個隱居高人叫林逋(後人稱為和靖先生)的後人,但同時代的人諷刺他“正是瓜皮搭李皮”,因為那個世外高人出了名的沒娶媳婦,哪裡來的後人,這不是同姓就碰瓷兒麼?
先祖不可能自己蹦出來證明,但是後來學者有考證,林逋當年是老婆死了沒再娶,而非一開始就打光棍兒。所以林洪很有可能沒說謊,他就是和靖先生的後代子孫。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林洪這個人呢確實不怎麼主流,有人作詩黑他,肯定不是那種所有人一致拍手叫好的頂流愛豆大V,只能算是個小眾的“美食博主”。
(除了美食很有研究,他對詩文和園林也很講究,還真不是個只知道吃的大老粗。)
看了他的《山家清供》,我發現他是那種“愛誰誰,你不喜歡我,我還不搭理你呢”,還蠻灑脫的一個人,我只跟志同道合之人一塊兒玩,黑子想黑就黑唄,跟我有啥關係?
對於這一點,他寫吃芋頭用了個典故,是個大和尚的故事。
有人來找大和尚辦事,正趕上他在吃烤芋頭,流了鼻涕沒管,當然也沒理那個來求他的人,“尚無情緒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
這些俗人俗事,不如我的鼻涕重要,當然更沒有手裡熱乎乎的烤芋頭重要了。
你說酷不酷!
他還寫了自己對芋頭的感想,“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欒坐。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
我們一家人團團圓圓吃烤芋頭,我比皇帝舒坦~
作為美食家,肯定少不了有人問他,“你覺得世界上第一好吃的是什麼呀?”
他回答得也很有智慧,“食無定味,適口者珍”。
沒有什麼第一好吃的東西,你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吃的食物。
舉例來說,有些人最愛吃的就是小時候媽媽做的菜,有的人是成長過程中最艱難時期吃過的一羹一飯,還有人是喝到大醉,半夜醒來手邊沒東西吃,跑到院子裡看見罈子裡有醃菜汁,美美滴喝上了幾碗,解了宿醉,真美味呀~
宋朝時興吃素,跟現代人講究健康養生差不多。他們吃素不是因為窮吃不起肉,而是不愛殺生,素食更能培養敏感的舌頭,吃出食物本味。
當然他們也吃野兔火鍋啦,燉羊肉啦,果子狸啦,大螃蟹啦,山珍野味什麼的,還特講究,每個食用步驟都好好地記錄在書裡。
而且,在林洪看來,吃東西要吃得雅緻,跟誰吃,怎麼吃,吃什麼都極其重要。
當季的東西最好吃,只摘最尖尖的嫩葉,用什麼器皿最能展現食物的美感。
林洪交朋友,一定要跟自己志趣相同。
他們有時候是吃完作詩,有時候乾脆只聽琴就當吃了,有時候是一邊泛舟賞景,一邊用荷葉當容器暖著酒,就連喝御賜的美酒,也並不誠惶誠恐,而是用剛剖開的新鮮水果當杯子,有濃濃的果香加持,比用什麼昂貴的金盃玉杯更好喝,更有情調。
美味和欣賞美食的心情,缺一不可。
他在書中記錄的許多小點心,我對比著看了日本美食家寫的“和果子”研究專著,感覺應該能在日本古寺裡找到同款,從中國傳過去依然保留著當時粗糙古樸原貌,有機會我要去嚐嚐看。
雖然林洪自稱“山野之人”,書名也是山家清供,透著自謙,但他其實在認真對待每日的一餐一飯,在好好生活呀!
什麼功名利祿,外界所謂的“出人頭地”,別人覺得我什麼樣,對我來說有什麼關係呢?
生活是我自己的,我覺得日子過得比天子還自在,就足夠啦!
中國古時候的文人,熱愛生活的真不少,最有名的就是東坡肉的創始人蘇東坡啦!
當時他一路被貶,官場很不得意,沒錢買不起貴的食材,發現當地老百姓不吃豬肉,因為不懂怎麼做,售價很低。
他就開始研究啦,最後自己琢磨出了東坡肉,以及一大堆以“東坡”為字首命名的美食,至今都是一提到我就會流口水的美味佳餚。
就像這本書的內容一樣,讀書之人我也是泡著杯茶,歪歪著,很有閒情逸致地隨意翻翻,翻累了還可以眯個午覺。
生活可以慢下來,好好吃,日子美美滴過。
板凳兒姐姐李慢慢
吃吃喝喝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