餈粑,在我們桂北當地也叫白饃,以前是隻有逢年過節才會做的吃食。村裡人家多會選在殺年豬的同一天打餈粑,男女老少都會出動,很是熱鬧。男子們負責舂飯,婦女們負責把舂好的飯泥做成扁圓的餈粑。一般的做法是把糯米提前一夜泡好,第二天上大鍋蒸熟,放入石臼裡由數人輪流用木舂把米飯趁熱搗成泥狀,再揪成小劑子,整成扁圓狀即成。有時也會有人家用舂米碓來搗飯,更省時省力,可惜的是現在已經難尋這種器物的蹤影了。
如果想要口感更多樣化一些,還可以在餈粑裡包入芝麻白糖或是黑豆等餡料。黑豆是提前用水煮到綿軟的,加鹽調成鹹味,口感獨具一格。餈粑上的裝飾則因各地風俗不同而各異,在我的記憶裡,外婆家這邊做的餈粑一般是沒有其他色彩點綴的,而奶奶家所在的地區則習慣用八角、筷子或是芭蕉葉柄蘸上一品紅水印在餈粑上作為裝飾,倒是別有一番趣味。
餈粑的吃法也多種多樣。在桂北農村,人們一般會把餈粑直接放在火堆旁烤著吃。餈粑的外皮烤得焦黃,肚子也會越漲越大,一不小心還有可能噗地爆裂開來,冒出裡面烤得極軟糯呈半流體樣的餈粑來,這時候就可以直接吃了。手工舂成的餈粑,就算沒有放糖也能吃出極香甜的味道來,那是穀物的清香和麥芽糖相融合的滋味,是任何調味料都無法比擬的。
工作後有一次到四川旅遊,友人請客吃重慶火鍋,席中有一道紅糖餈粑,是把餈粑切成長方形,炸得金黃,配著紅糖漿蘸汁吃,外皮酥脆內裡綿軟,味道極好。在成都錦裡古街上還見到另一種餈粑美食,大抵是把揪成小團的餈粑彈射到盛著黃豆麵的簸箕裡,過程中發出砰砰砰如放炮般的聲響,故名三大炮。裹著黃豆麵的餈粑糰子盛入碗中再澆上紅糖,雖未吃過,但想必是美味的,餈粑配紅糖,再怎麼樣也是不會難吃的吧!
在江浙、福建和江西等地,餈粑做好後會放入芝麻碎、花生碎、白糖等蘸料中滾上幾圈,全身沾滿了蘸料,故又叫麻餈。咬一口,餈粑的軟彈、蘸料的濃香混合著糯米的清甜,光想想就已忍不住流口水了。
所有餈粑中,竊以為最獨特的是寧波的松花餈粑。這種餈粑在製作時不僅加入艾草和白糖,最後成型時還要撒上松花粉,就如其他地區裹上黃豆麵一樣,據說不僅滋味獨特,還有滋潤心肺、益氣除風的效果,是清明時節的時令美食。
前些時日得到幾袋老家帶來白餈粑,據說現在市場上常年都有售賣,基本上是用機器打漿製作成的。雖說隨意就能買到,吃起來卻總是少了些清甜的味道。可見很多吃食,還是得人力付出勞動才會被賦予美妙的滋味。機器做出來的雖說像,卻總是差了那麼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