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放鹽,就是不捨得放肉。”
“我曾跨過山和大海,卻跨不過食堂的人山人海。”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拖堂五分鐘,排隊兩小時。”
“就服阿姨手抖,一勺飯菜全漏。”
“要麼不放鹽,要麼全是鹽。”
“說難吃的都是低年級的,說懷念的都是高年級或者畢業了的。”
以上總結學校食堂的話語,大家熟悉嗎?想必很多學校的食堂都是這樣吧。
都說中國“民以食為天”,外國人打招呼通常從討論天氣開始,中國人卻往往只有那麼一句——“你吃了嗎?”就連學生也不例外,現在的學生時代,這三大煩惱算是日常:考試,作業,今天吃什麼?
在明令禁止外賣進入的學校,食堂是一個讓很多學生又愛又恨的地方。它的價格令人心動,味道卻多不盡如人意,再加上食堂阿姨時常發揮不穩定的“抖勺”技術,也難怪孩子們做到“光碟”的次數屈指可數。在回收餐盤的地方,也常能看到一桶一桶的剩菜剩飯被大量遺棄……
2019年3月21日光明網發表的文章中就表示校園食堂餐桌浪費現象普遍存在,每一個學生多多少少都有隨意傾倒剩飯剩菜的行為。經受採訪的食堂阿姨介紹:“學生們一頓午餐就可以倒滿七八桶泔水,其中最多的是白花花的米飯,實在是太可惜了!”
胃口小的學生認為是學校食堂的飯打太多,胃口挑的學生則認為是學校食堂的飯不好吃。關於飯菜口味這一點,服務人數眾多的食堂很難為了迎合一個人的口味而去改變,但飯量卻是可以調整的。浙江浦江縣的堂頭中學就用他的舊制度為我們解決校園食堂浪費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據了解,堂頭中學是現在浙江省內唯一的一所實行“蒸飯制”的學校。學校沒有清潔工、保潔員,全部都是學生自理。1200多名學生每天自己淘米蒸飯、排隊分菜、洗飯盒。吃多少,蒸多少,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食量蒸飯,減少浪費現象的發生。
校方表示蒸飯制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延續至今已有四十年,為的就是從身邊的小事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品質。很多網友看到了新聞報道之後,也對堂頭中學堅持蒸飯制的行為表示了支援。
無論是胃口小,還是胃口挑,造成學校食堂浪費現象的根源就是學生自身沒有勤儉節約、杜絕浪費的意識。“節約光碟從我做起。”“浪費不以量小而為之,節約不以微小而不為。”要想學生不浪費,光在學校食堂裡大量張貼這樣的宣傳標語是沒有用的。
沒有經歷過貧苦歲月的人很難切身體會食物短缺的痛苦。生活在現在這樣物資富足的時代,很多學生明白要珍惜食物的道理,卻往往很難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堂頭中學的做法倒是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在關注學習的同時,注重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讓孩子學會珍惜。
但這樣的方法適不適合大規模推廣還是存疑,畢竟食堂統一就餐能提高效率,避免一些“渾水摸魚”的學生浪費學習時間。“蒸飯”對於上一輩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現在這樣的就餐方式迴歸,大家是支援還是反對呢?歡迎各位留言探討哦~
-
1 #
-
2 #
支援,孩子們以後終將養活自己,現在培養一下動手能力也不錯!而不是完全為了應付考試的書呆子!
-
3 #
支援。想起以前就是蒸飯吃
-
4 #
自助吧,部分如雞蛋定量分配一人只能一個
-
5 #
衡中都是跑步去吃飯哪有時間洗碗啊!
-
6 #
時間上怎麼規劃的?每天光學習用的時間就佔了大部分
-
7 #
很多生活中的事還是要培養孩子親身經歷較好,很多東西不是講效率就能培養好的
支援,自己帶飯衛生安全可以保障,錢也不多,可以說經濟實惠,學校只要安排人看管,吃飯場地就可以。70後的都帶飯上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