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打滷麵,有好心的大哥指出我的文案不足,深受啟發,感覺自己對家鄉面食文化了解得太淺顯。今天聊一聊常做的一種面——剔尖,同樣希望大家不吝賜教我會慢慢完善
剔尖呢,顧名思義是剔出來的,其工具便是鐵筷子,配套的還有一個剔尖板,有的地區是用盤子或大碗。
剔出的麵條兩頭尖尖細細,中間圓圓如魚肚,因此也叫撥魚兒。
剔尖可是個技術活,尤其是山西家庭婦女的一絕,她們有的可以沿著盤碗邊沿剔出長長的剔尖面,且保證麵條粗細(如我一般,第一次做的時候剔出的面相當得粗且短)。
不僅如此,和麵也是需要一點講究的。剔尖用到的面比較稀軟,但不能做得太稀,分次一點點加水到面盆中,同時用筷子順時針攪拌成絮狀,繼續加少量的水,用筷子持續攪拌,增加筋性,等到麵糰定型有勁了,在面盆上蓋個保鮮膜或者鍋蓋,醒面半小時到一小時,這樣醒好的面比較光滑,撥的時候也更容易,做出的麵條口感更加爽滑。另外,用到的麵粉也可以是紅面,雜糧面等,大家都可以嘗試一下,家裡一般會混紅面,粗細搭配,營養健康。
面醒好後,將一部分麵糰放到剔尖板上,用鐵筷整理,攤平,將麵糰剔成一根根麵條下入煮沸的水中,麵條離開板子時候要快速,筷子前端可以順勢將麵條拉長(不會像我一樣做出來特別粗)。煮出來的剔尖面白嫩晶瑩,口感香滑筋道,搭配自己喜歡的滷或者炒菜都可以,我們家裡習慣於配西紅柿炒雞蛋。
有些地區習慣於面和菜分開吃,喜歡單獨品嚐面與菜的味道,我們則是更傾向於拌起來吃,這樣能真正品到面的靈魂,可以嘗試一下哦
休息之餘,查閱了一下剔尖面的歷史,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西找到兩個版本的故事。其一是發生在唐朝貞觀年間,李世民之妹八姑隨其為祈雨還願,後拜五龍聖母為師,此後在綿山誦經修行,一日為一個患病的老嫗配藥做飯,卻因此前生活在皇宮不曾學會做飯,因而加水加面,不斷重複,最終還是將面和得稀軟,她只能試著用筷子將面撥成一條一條,煮熟後,老嫗竟感覺吃著上口,詢問八姑“這叫什麼”,八姑卻聽成了“你叫什麼”,便隨口告訴她乳名“八姑”,老嫗聽成了“撥股”,此後便有了撥股面的叫法。
另一個故事則是發生在元朝,當時的統治者為了防止人們反抗,便將鐵器收起來統一保管,十幾戶人家共用一把菜刀,做飯的時候去保長家裡拿,可是這樣好多人家做不了飯,大家便想著用手頭的工具是否可以做飯,嘗試著用筷子將和稀的面撥成了一根根麵條,吃起來口感還不錯,便有了剔尖面的做法。
快行動起來,試一試剔尖面吧,好吃又好玩,沒有剔尖板的可以用平整的鐵鏟之類的代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