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臘月,又到了每家每戶蒸包子灌香腸的時候了。鹽城人對過年的儀式感都在這上面了,它寓意著蒸蒸日上,大數人家喜歡親自調配好餡料,就近到包子鋪加工。
鹽城人的包子餡心多變,花式精巧,突出主料,注重本味,馬齒莧包子、蘿蔔絲包子、豬肉包子、青菜包子、都是很受歡迎的包子。
“每年春節前一個月左右,包子就漸漸開始供不應求,一天最少要加工6000個包子”,新河新村一加工包子的老師傅稱。來的人一加工就是幾百個,200個給兒子、200個女兒、200個送親戚。師傅忙得沒空喝水,一個勁喊:今天來不及做了,今天來不及做了。
拿出提前發好的面,新的一籠包子就準備開始做了。
大面團搓成條,捏成小麵糰,俗稱劑子。把一個個劑子壓成麵皮,這一道道工序可都是真功夫。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管是揉麵的手法,還是捏褶子的手法,可能只有做過的才知道。
每一隻都帶著傳統手工的溫度,麵糰是每天早晨現打現發。等時間熬出密密氣孔、激出淡淡酒香,包子皮才會又香又綿又韌。
平均5秒一個包子,還沒反應過來,一個包子已經包好上籠屜。
現在很多店裡的包子為了省事,將竹墊子改成了濾紙,看似衛生方便了許多,其實少了竹墊特有的香味。
老師傅做包子已經20多年,從小青年熬成了爺爺。忙不過來,喊了家裡不少親戚來幫忙,早上6點一直忙到深夜,問累不累,老師傅只笑笑,做習慣了還好,希望大家過個開開心心、圓圓滿滿的年。
籠裡散發出大量的蒸氣,一邊嗅著包子的香味,一邊感受那種霧氣騰騰的神祕。
大概一刻鐘後,熱氣騰騰的包子出爐了。
老師傅把剛出爐的包子放在鹽城特有的“筢子”上晾涼,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熱氣騰騰,色白麵柔,爽眼舒心。
除了包子,還有不少人前來加工大饅頭,奶奶說每年都會來加工,除了包子家裡兒女還喜歡吃大饅頭,這不,每年都要弄個幾屜。
趁著包子的熱乎勁,迫不及待掰開一個嚐嚐,馬齒莧的清香伴著肉的香味,讓人慾罷不能,顧不上蒸汽燙手,連忙往嘴裡塞,那叫一個香!
時代變遷,往事難忘。蒸包子蒸的是團圓,蒸的是過年的氣氛,蒸的是對來年的期望,裡面飽含濃郁的親情。
外鄉的鹽城人,今年你回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