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網上看到一幅圖,列舉了二三十種常見蔬菜水果糧食,比如辣椒明朝從美洲傳入,西紅柿清末從美洲傳入,綠豆北宋自印度傳入,胡蘿蔔元朝自中亞傳入……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最麻煩不是知識,而是生僻字,因為老祖宗們過去吃的東西,有些被淘汰,被新物種替代,有些還一直存在,但無論那樣,古人稱呼和叫法不同,想要說清楚簡單,想要打出這些字真是個大麻煩,非常令人頭痛。老實說,裡面大部分我都不認識。

那麼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些生僻字吧。

五穀

五穀只是個統稱,表達種類繁多,所以五穀具體指那五種糧食,各有各說法,不盡相同。

《周禮》稱五穀者,麻黍稷麥豆,《孟子》卻說是稻黍稷麥菽。黍稷麥屬於公認,不同者在於麻稻和菽。

雖然它們各說了五種,其實都不全面,因為缺少一個重要角色,粟。

粟是古代最重要主糧,如果說它是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粟又叫禾、谷,現代稱小米,就算不懂糧食,看到這個名字,也應該明白粟是什麼地位。

“鋤禾日當午”告訴我們的是,鋤禾非人名,當午更不是女性,它表達種糧食很辛苦,每一粒都來之不易,號召勤儉節約,不能浪費。

這裡就能看出,禾在古代糧食中所佔地位。從先秦到唐代,粟一直都是北方主糧,西晉《廣志》稱粟有12種,一百年後,北魏發展到86種,在糧食中首屈一指。

黍稷含義非常混亂,黍還好說,有些古書把稷解釋為谷或者高粱,其實並不正確。如果按照最通常說法,黍稷其實是一種東西,糜子,又叫黃米,黏的叫黍,不黏的叫稷。

這個矛盾主要在於稷的意思太廣泛了,我們都知道社稷是國家別稱,農官又叫后稷,稷儼然成了五穀之長,於是很多地方便把主糧稱之為稷。比如東北管高粱叫蘆稷,穀子又叫穀梁,所以也成了稷。

菽是大豆,春秋時從東北傳入,所以又叫戎菽。大豆最早是作為糧食出現的,並佔據了重要地位,一度與慄並稱。

稻是水稻,距今7000多年的餘姚河姆渡遺址,就發現了大量稻杆稻殼碳化堆積物,如果論種植歷史,幾可與谷相提並論,所以又稱稻穀,是我國曆史最為悠久的農作物之一。

水稻雖然有產量優勢,但對種植條件和技術要求較高,所以初期並不普遍。如果論南方種植和開墾史,又是一篇宏大命題,不是幾句話能說清。

總之呢,南方如浙江等地,人類起初並不住在平原,而在山裡,原因是平原多鹹潮,墾耕並不容易,江南一帶遷居史,其實也是一本農耕技術發展史。

一直到了南北朝,南方水稻產量才首次超過谷粟,又隨著大運河開通,糧食源源不斷北運,這才形成了“天下大計,仰於東南”的局面。

麥就是小麥,雖然是現代最重要主糧,古代地位也不高,原因也是耕種技術。

唐代為什麼被視為盛世典範,僅從農耕技術就可見一斑。唐是糧食結構變化的一個節點,唐以前,以谷粟為主,唐以後,以稻麥為主,也就是說,打唐朝古人主糧才跟現代基本一致。

水稻得益於大運河開通,而麥則是經過不斷摸索,才實現了耕種突破。雖然今天看起來簡單,但擱古代,種麥子挺難,董仲舒就曾說:“關中俗不好種麥”。

小麥廣泛種植的原因之一,仍然是南方,因為南北朝亂世,衣冠南渡,小麥種植也引入江南。江南氣候溫暖,小麥可以一年兩種,或者稻麥間種,這才有了產量上的大爆發。

以記載為例,《詩經》中小麥出現的次數,遠不如黍稷,但到了唐代,敦煌淨土寺收支賬中,麥出現了19次,面69次,粟只有56次,《太平廣記》更明顯,麵食57次,粟僅有4次。

除了五穀,還有其他食物,比如雕胡。雕胡又稱菰,其實就是茭白果實,漢代如果說吃米,那八成是雕胡米而非稻米。

《西京雜記》:“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

宋雲也在《風賦》裡寫道:“主人之女,為臣炊雕胡之飯,烹露葵之羹”。

唐代雕胡米仍然存在,產量低了地位卻提高,成為招待貴客上品,一直到宋代,雕胡才徹底淪為蔬菜。

六畜

六畜指馬牛羊雞犬豕,再加上魚類,即是古人肉類主食。古中國是典型農耕社會,食物結構中肉類很少,所以才有“肉食者”這個上層社會專用稱呼。

其實即便是上層社會,也不是想吃就吃。

《禮記》:“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別說吃了,殺都有限制。周禮規定了一個殺生日,朔日,每月初一,只有這天才能殺生,倘若就是違法。

殺了也不能吃。

《禮記》:“六十非肉不飽。”

《孟子》:“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只有到了一定歲數的老人,才能享受肉食,普通人想吃肉,先祈禱長命百歲吧。

南北朝遊牧民族統治了北方,他們無肉不歡,你讓他們遵守朔日殺生,六十食肉,簡直開玩笑,規矩這才漸漸被打破。

就算規矩沒了,雖然名為六畜,普通人能吃到的只有雞犬。因為中原都是耕地,沒有牧場,誰也不捨得荒廢莊稼地放羊。羊很少,馬牛是家畜,宰殺有嚴格限制,豬肉又不好吃,所以剩下只有雞犬可以選擇。

說起來自己都不吃的東西,拿來祭神,啥意思嘛。也是到了北宋,經過蘇東坡大力宣傳,紅燒肉之名傳遍天下,老豬才得以走上百姓餐桌。

雞也得另說,因為能下蛋,不捨得吃,所以倒黴的只有狗。這樣說可能會引起愛狗人士反感,但若論古代最主要肉食,還真就是狗。所以說吃狗肉這個傳統,它不是因為好吃,而是沒選擇,狗肉又名香肉,那是因為別的肉吃不到啊。

五果、五菜

五果指棗李杏慄桃,五菜是葵韭藿薤蔥。當然不止五種水果,更不止五種蔬菜,這都是統稱。

水果不說了,因為不屬於糧食,五菜裡,葵指冬葵,韭是韭菜,藿是大豆葉,蔥是大蔥,薤學名叫藠頭,俗稱野蒜、野韭菜,長得跟蔥有點像,但能開花結果。

我們歷史上蔬菜種類不多,《齊民要術》記載有30種,唐代《四時纂要》也不過35種,其中最重要的是冬葵。《植物名實圖考》稱它為“百菜之首”,直到清代還是主菜,古人吃的不是大白菜,而是冬葵。

冬葵又叫寒菜,因種於冬天而得名。古人所稱秋葵冬葵,區別在於啥時間種,秋天種就叫秋葵,跟現在秋葵,根本不一個東西。秋葵原名洋辣椒,清末才從印度引入,雖然外形相似,但真不是一個品種。

所以古人說的秋葵,其實還是冬葵。

山珍野味

除了常見食物,還有不常見的,也就是山珍野味。猴頭燕窩熊掌魚翅,這都是頂級珍品,別說老百姓,就連皇帝也不是天天見,所以僅列舉幾道民間常見美食。

穿山甲,古人真是啥都吃,也不知道怎麼想的,他們認為穿山甲是水禽,所以給它起了個名叫鯪魚,意思是長著甲的魚。

穿山甲出處最早見於《楚辭》。

《天問》:鯪魚何所?鬿堆焉處?

《山海經》也稱南方山林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其名曰鯪。這說明打屈原老夫子那會起,穿山甲就被當成了魚,是一種食物,所以我們吃穿山甲的歷史,那是由來已久。

鵪鶉,《禮記》記載過鵪鶉烹煮方法,屈原老夫子另一首詩《大招》,也稱“炙鴰烝鳧,煔鶉陳只。”意思是做好的各種野味,包括烤鵪鶉,一一陳列在桌子上。

這首《大招》名副其實,放的全是大招,各種楚國美食,屈老夫子是十足吃貨一枚。

除此之外,還有黃雀、黃鱔、鱉、蛇、昆蟲、海蜇等海藻、雞樅等菌類......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古人不敢吃的。

比較特殊的,是雪蛤和天鵝。

雪蛤又叫林蛙,俗稱蛤士蟆,以長白山所產最為名貴。吃雪蛤其實吃的是油,確切說是雌蛙輸卵管,將其風乾晾曬後會結成糊狀,所以又有個名字叫“雪蛤膏”,民間俗稱蛤蟆油。

說到癩蛤蟆,自然少不了天鵝。天鵝古稱“鵠”, 陳勝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那是把自己比成了天鵝。但這真不是個好兆頭,因為與穿山甲一樣,在古人眼裡,天鵝就是用來吃的,而且是最上等美味。

《七命》裡提到“四膳異餚”,首推便是“晨鳧露鵠”。天鵝雖然好吃,但不容易抓,因為人家會飛。

古人為了吃天鵝,那真是想盡辦法,用盡解數,但捕獲寥寥無幾,所以才有了“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句俗語,其意本在嘲諷吃貨。

自契丹興起,天鵝命運便急轉直下,因為契丹人養了一種鳥,叫海東青。都知道海東青用來狩獵,但獵啥?

《會編政宣上帙》:“又有俊鶻號海東青者擊天鵝,人既以俊鶻而得天鵝。”

《草木子》:“海東青,鶻之至俊者也……其物善擒天鵝,飛放時,旋風羊角而上,直入雲際。”

海東青打誕生起,用途就只有一個,獵天鵝。海東青好不好,貴不貴,全看它能捕來多大個天鵝,某些海東青價值萬金,這全是吃貨的力量。

懶蛤蟆吃不到天鵝肉,但對契丹人來說,那是家常便飯,遼史及契丹志有相當多捕天鵝記載,契丹每逢大祭或者國宴,頭一道菜必定天鵝。

烹飪

先秦以前,處理食物方式,大多是蒸烤或熬羹,另外還有生吃的膾。膾意思是切成細條,最早用來加工魚肉,所以說吃魚生,那是周朝就有了的傳統。

後面慢慢發展出烤肉,也就是“膾炙人口”,切成細條再烤,味道更美。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廚師,最重要是刀工,所以才有“庖丁解牛”典故。

唐代是飲食變化節點,漢代也是,漢代更多突出在烹飪方式上。比如豆腐,《本草綱目》說劉安發明了豆腐,考古也證實了這點,河南新密打虎亭漢墓壁畫首次出現了豆腐作坊。

既然有豆腐,那就有石磨,雖然麵食到唐代才成為主流,但在漢代,麥飯逐漸向麥面過渡,也使得菽(大豆)這個主糧,慢慢變成了副食,被加工成豆腐、豆醬、豆豉。

也是在漢代,高臺火灶代替了先秦地灶,鐵釜取代了銅釜。順便說一句,漢代鍊鋼技術那是相當牛逼,高爐低碳,全世界獨領風騷,沒有可比性,打個比方就是別人鐵渣都煉不好,西漢已經能造出優質低碳鋼了。

漢軍為啥那麼厲害,武器牛啊,人手一把大馬革士刀,誰扛得住?西漢鍊鋼技術,相當於歐洲16-17世紀,歐洲在幾百年前,才剛剛達到西漢水平。

有了鐵鍋,吃貨們迅速進化,發展出更多烹飪方式,煎烤烹炸,都由西漢而起,調味品也大為豐富。

豆醬帶來了醬油,最早稱為“清醬”,豆豉則是西漢常見調味品,食醋也發明了出來,最開始叫“酢”,音同字不同,南北朝才正式改為醋。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很多,比如水果我沒寫,也沒有提魚,再比如茶酒。這是真寫不完,僅茶文化和酒文化,洋洋灑灑寫幾本書都夠夠的,所以壓根不必為老祖宗們操心,他們吃得好著呢,種類多的是。

13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給孩子們帶的小蛋糕這樣做,又香又甜,特別適合他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