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醬做為一種配料,在閩南地區廣泛食用,與之搭配的,在潮汕人的飲食文化中,可以充當主食的食材--粿條。(今天文章的主角)
粿條是福建閩南地區,汕尾、臺灣省,海南省、潮汕、等閩南語方言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粿條”一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粵東地區的叫法,同屬於閩南語系地區的海南省全省和廣東、福建、臺灣等省份的客家人則將其稱為“粄條”。粿條與河粉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粿條不同於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彈性。另外閩南、潮汕、汕尾、海南和臺灣地區對於凡是用米粉為主料,麵粉、薯粉等輔料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或“粄”。所以閩南語系地區的所謂粄、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括的範圍又不單純是“糕”。而用米粉調成漿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或“粄條”,臺灣也有稱為“粿仔”或“粿仔條”的。而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可見到粿條,甚至成為當地的小吃,這是由於當時大量閩、粵移民把粿條帶出去的。
粿條在潮汕地區有以下幾種比較好吃的吃法:
1、炒粿條:
傳統的潮式炒粿條是先將油鍋燒熱,放入粿條翻炒幾下,再將少量的水倒入,在粿條的另一面形成微焦狀,再放入肉絲、蝦仁,洋蔥絲,番茄片等配料同炒上盤的。現 在的炒粿條已經少了加水這一環節,所以口感很傳統的也略有差別,不過還是有點老店一直遵循傳統,一般他們的招牌上為註明老式炒粿條。湯粿條就是把粿條過熱水,晾乾墊底,再加上配料與清湯。沙茶炒粿條則是在配料上再加沙茶醬。炒粿的功夫全在油(朥)以及火候。油(朥)足、火候夠,則香濃可口。
潮式粿品中還有一種蒸成半寸厚,切成三角形的“炒粿”,把它炒熟後,加上甜醬油,花生末等配料即成美味的小食。在汕頭,炒粿最有名的是永和街口一攤,由於炒得可口,所以每天總是供不應求。到汕頭的人,也總要到那裡一試。汕頭小食有“三絕”,就是:老媽宮(昇平路頭)粽球,西天巷蠔烙,永和街口炒粿。
2、灌粿條
灌粿條的做法很簡單,和普通的乾麵的做法一樣。過熱水,晾乾入碗,加上沙茶醬,蔥花。快速攪拌,再搭配上一碗豬雜湯或是牛肉丸湯。
開啟UC瀏覽器 檢視更多精彩圖片>
3、魚丸(湯)粿
即是廣府人叫做“魚蛋湯河粉”的,把粿條放進滾湯的魚丸湯中泡了一會撈起,加上蔥花、豬油、肉片、脯、魚丸及湯汁即成。香港大排檔的“魚蛋粉”(即潮州的泡粿條),就是這類吃法,但真正出自道地潮式做法的則很少,所以食起來味道當然要打折扣了。
4、粿汁
潮汕晨早還有一種早點,叫做“粿汁”的,它是用“炒粿”所用的那種“米粿”,切成條狀加水煮至成醬狀才進食的。這種粿汁有米的香味,吃時往往以滷汁、滷肉作菜,也有人用滷豆乾等。粿汁只有晨早可以食到。清早起來,不大想吃其他東西,這時粿汁一碗,滷肉一塊,油炸豆乾三四角,便是經濟而美味的早點了。
正宗粿汁的材料不是粿條,而是粿角。雖然使用的原材料都是米漿,但“粿條”是蒸出來的,正宗“粿汁”所用的“粿角”是烤出來的、切成三角狀;粿條軟滑,粿角乾爽、QQ的、口感好,與用粿條做出來的“粿汁”不可同日而語。可以斷言,用粿角製作的“粿汁”才是正宗粿汁。另外, 一級目錄稱“切成條狀煮至醬狀”是誤解,不管是正宗的還是非正宗的粿汁之所以會形成稠漿狀,那是在粿汁起鍋之前加了米漿!
到了潮汕地區這四種粿條的吃法一定都要試一遍,因為真的是很好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