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小吃,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的人在美食上的創造力。

武漢人民在“吃”上的創造力毋庸置疑:麵攤子沒有賣完的麵條,撣油烹煮拌上芝麻醬,過早頭牌熱乾麵就此誕生;水產攤賣不完的魚熬成糊糊再胡椒去腥,就有了這碗葷葷辣辣的魚糊湯粉;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著把油勺換成窩形中凸的樣式,於是武漢人過早又多了一道叫面窩的東西可吃。

除了上述變廢為寶型的,還有諸如油餅包燒麥,蟹腳熱乾麵,糯米包油條這類排列組合法的。你看,歸納一下武漢的小吃創意,簡直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大盤點嘛。

眾多充滿智慧的小吃裡面,滾油炸熟再蘸醬而食的武漢炸炸就是經典之一。

(希望你讀完全文,還認得“炸”這個字~)

01

胡炸炸:漢口炸炸的代名詞

武漢炸炸的歷史並不久遠,追溯起來也就是這二三十年間的事兒。說它這麼年輕,好多人肯定不信,總感覺這麼老杆的食物,應該跟面窩、豆皮一個輩分才對。

從地圖上搜索炸炸店,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跟漢口的炸炸店數量比起來,武昌漢陽的要少許多;而在炸炸雲集的漢口地界裡,礄口又是其中的核心分佈地區。

我們這一輩的孩子,小時候如果不是住在礄口周邊,零食字典裡估計都沒有炸炸這個詞兒;同齡的朋友們對炸炸的記憶,大都是從中學開始。身邊交好的同事裡,有的甚至是上了大學之後,才吃到人生中第一頓炸炸。如此說來,武漢炸炸的分佈確有地域性,也能側面證明炸炸的歷史並不久遠。

武漢的炸炸大抵可分作兩派。同樣是食材下鍋滾油炸熟,一種是塗刷醬料食用的青山炸炸,一種是蘸醬或者拌醬而食的漢口炸炸。兩派大體做法同出一轍,只是口味各有千秋。

如果說以礄口為輻射的那圈兒地方是漢口炸炸的根據地,那發跡於居仁門的胡炸炸則是當之無愧的漢口炸炸代名詞。在老漢口眼裡,胡炸炸這樣的才是正宗炸炸本炸。

02

胡炸炸開了多久,

漢口炸炸的歷史就有多久。

開了28年的胡炸炸,不僅是漢口炸炸的代名詞,甚至稱得上是炸炸的“開山祖師”。在九十年代最初期,守在居仁門巷子裡的胡炸炸是當時第一家販售炸炸的攤子。

似乎所有的創業故事,都有一個漫不經心的開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陳海仙和丈夫胡國燕從黃陂來到居仁門,為了在礄口站穩腳跟,兩口子決定尋思個像樣的謀生法子。

出來擺攤賣小吃的想法最先是丈夫胡國燕提出來的,一開始陳海仙對這項需要拋頭露面又不一定賺到錢的提案並不贊同,兩口子為此事大吵了一架。夫妻倆意見沒達成一致,胡國燕決定先一個人出攤試試水。

要想在美食遍地的老礄口混出頭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全然模仿別的商販等同於找虐,同樣一個東西,人家做了好幾年,你一點過往經驗都沒有,且不談做不做得贏人家,存活下去都是問題。

既然現成的門類搞不贏別人,就只有另闢蹊徑,想一些不一樣的花樣出來。

靈感這種東西沒有就是沒有,同時也是說來就來的。炸炸這個想法在不經意間一閃而過,只是恰好被胡國燕抓住了。

炸炸脫胎於燒烤,只是用油炸代替了炭烤,形式更加快捷便利,口味上又區別於燒烤,有自己獨到的風味。

最初版的炸炸,食材沒有現在這般多樣,基本上就是乾子啊肉啊什麼的,都是當時燒烤常備菜品。用來蘸取的醬料也不是我們現在吃到的濃稠版本,而是稀質的水漿。

食物準備方面也是像燒烤一樣一串串地串好,賣價一兩毛錢一串。後來因為生意太好,每天的食物實在串不過來,索性就不串了,選菜直接用抓的。

這種無論是風味還是搞法都跟燒烤有幾分相仿的食物確實很對老武漢的胃口,甫一登場,就受到周邊食客的歡迎。此前沒有炸炸這種吃食,當時就他一家做,生意雖然沒有到一炮而紅的程度,但確實是越做越火了。

生意見著希望了,陳海仙也跟著出來幫忙。那年是一九九零年,陳海仙29歲。

從沒離開過居仁門的胡炸炸在最初的幾年裡,一直都是小推車出攤,生意做到七八年的時候,才定下現在的門面,此後一直駐紮在此,從沒再變過。再後來,炸炸店不再是居仁門的無名炸炸,而是定名胡炸炸,並在此後正式註冊商標。

跟武漢其他小吃的發展歷程一樣,只要這東西一火,就會有人模仿。看著做炸炸錢這麼好賺,周邊的商販就開始模仿他們,於是礄口周邊先後湧現出許多炸炸店。阻止不了別人無休止的模仿,那就只能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武力值”。

吃炸炸,吃的就是那味醬料。食物炸得都差不多,但醬料上,一下子就能分出高下。鞏固自身競爭力方面,陳海仙的第一步舉措是改良了自家的醬料配方,將從前的水漿蘸料改良成現在看到的濃稠蘸醬,口味上細分出香辣、麻辣、孜然和番茄四種口味來。

吃過胡炸炸的人,應該都有這樣一種體會:他家的醬料,大概是全武漢所有的炸炸店中,醬料口味最平衡最無可挑剔的。香是香,麻是麻,定位清晰,味道鹹淡適宜,平衡到挑不出毛病。

就是這味祕製的蘸料,讓胡炸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的炸炸店。祕製醬料在手,陳海仙成了這條街上最有恃無恐的女人。居仁門那條巷子裡,現在都還有好幾家跟胡炸炸相鄰的店,但陳海仙從沒擔心過自家生意會受影響。

03

正牌胡炸炸,

全武漢只有這三家。

在福斯上搜炸炸,你會發現好多炸炸店都會有意無意打一下胡炸炸的擦邊球:居仁門胡炸炸、亮芳胡炸炸、礄口胡炸炸、潮流胡炸炸、古月炸炸……福斯誠不我欺,胡炸炸確實成了炸炸的代名詞。

全武漢真正的胡炸炸只有這三家:居仁門老店,菱角湖分店,江漢路分店。胡炸炸多年之前就註冊了商標,沒有字首字尾,只有“胡炸炸”三個字。如果店名不是”胡炸炸”三個字,那此胡炸炸絕非彼胡炸炸。

徐東銷品茂原先也有一家胡炸炸的分店,後來搬了。目前的三家分店分別由陳海仙夫婦和兩名子女打理,陳海仙自己通常在居仁門老店。兩家分店的食材和醬料都由陳海鮮當天預備好,每天早上分送到各家分店,保證新鮮。

蘸醬的方子陳海仙都手把手教過孩子們,但是同樣的步驟,別人調出來的跟她自己調出來的口味總是有差別,所以,即使孩子們掌有方子,但營業所用醬料還是經由陳海仙親自調理。

胡炸炸目前並沒有接受任何武漢本地加盟商的加盟請求,只是在襄陽、鄂州、上海開了加盟店。這樣做一方面是出於一個為人父母的生意人最樸實的願望:讓子女們多賺一點錢。另一個原因則是胡炸炸曾被狠狠坑過,而且還是自家親戚。

出於親戚之間的相互扶持的想法,陳海仙帶著親戚一起做炸炸生意,結果對方剛學到點兒門道就開始暗地裡殺價惡性競爭。這段經歷讓陳海仙很心寒,也讓她對武漢本地的加盟商產生了一定的心理芥蒂。

04

胡炸炸的經營哲學:接地氣。

做武漢人的生意,光是腳踏實地能吃苦還不夠,還得想盡辦法動足腦筋才成。胡炸炸的成功,不光因為老闆的踏實肯幹,還因為他把小生意做成了典範。

追究胡炸炸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原創食物其實沒有意義,日本有天婦羅,恩施有炸花椒葉子,黃石有油炸土豆片……閉塞的年代裡,沒有誰抄誰的說法,更像是大家在美食探索的過程中撞了腦洞。

作為最簡單基礎的烹飪手段,油炸個東西,誰都會炸,只是有的人默默地炸,有些人不僅油炸萬物,吃出花樣,還把它推銷到大街小巷。

有什麼樣的水土風氣,就能孕育出怎樣的美食。在九十年代的漢口,給食客們帶來新鮮味覺體驗的胡炸炸是當時獨一無二的存在。在武漢做生意,接上地氣就成功了一半。這種簡單的油炸食物,跟武漢這座城市的口味實在太契合,不受歡迎才怪。

炸炸的創作心思真是輕巧,不僅簡單易操作,還能通過醬料的搭配,賦予樸素的炸食豐富多變的味覺。胡炸炸的祕製醬料不光是味蕾可感的好吃,還通過中和個人得調味特色,在食客的舌頭上留上了自家的味覺標記。

採訪那些紮實做事的老闆,其實問不太出什麼盤根錯節曲折離奇的故事,更多都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在他們心裡,手裡的這門生意做到今天,是腳踏實地辛苦勞動得來的,硬要說一下,似乎也沒什麼特別好講的。

武漢小吃發展到今天,特別要感謝這些踏實做事的勞動人民。出於生存的本能和對生活的熱情,他們用自己的巧思和智慧,賦予了武漢美食最生活化最市井氣的一面。

把安身立命的本事,做得煙火繚繞滋味十足,感染到更多愛美食愛生活的武漢人,百年前的熱乾麵如是,現在的炸炸亦是如此。

店名:胡炸炸

地址:居仁門總店:居仁門車站旁建設銀行對面巷子進去約100米

你吃的第一家炸炸是哪一家?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再過5天就過年了!濃得化不開的浙江味,都藏在這份年貨清單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