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大豆炒焦了磨粉,然後用開水衝,再用濾紙過濾,能喝出咖啡味兒!具體說,有點像掛耳咖啡,還帶大豆的香味!
這是德國人試驗出來的。德國人,超愛喝咖啡,但尷尬的是德國不產咖啡,至今沒有一棵咖啡樹,純靠進口。
純進口就要受制於人。18世紀下半葉,咖啡一度取代啤酒成為德國的“國民飲料”,但問題來了,進口咖啡豆越來越貴了。
政府為了避免資金外流,也為了保護啤酒商人的利益,開始禁止人們私自進口買賣咖啡豆,即便在黑市上,也難以找到咖啡豆。
德國人只好四處找咖啡的代替品,最後還真找到了!
先是歐洲菊苣,它俗稱“咖啡草”,根部肥大,狀似蘿蔔,因此又稱“咖啡蘿蔔”。經過加工提煉後與普通咖啡粉混合,可以強化咖啡原有的風味,大大節省了咖啡原豆的用量,二戰時還被德國士兵帶到了戰場上。
但想必這個味道不咋地。請看這位德國兵痛苦的表情。
然後是蒲公英根。蒲公英根翻炒後再煮水,會得出和咖啡一樣的顏色,但問題是咖啡味兒差,更像大麥茶。
戰時和戰後,還有人用大豆作為代用咖啡原料。大豆炒至焦狀後磨粉,之後的步驟與衝咖啡一樣,用濾紙過濾,喝起來有點像掛耳咖啡,還有大豆的香味。
現在,中國人裡面喜歡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中國不是咖啡的原產國,但比德國人幸運,中國現在有原產的咖啡樹,而且它還帶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賦予的貴族血統。
1892年,法國傳教士田德能來到雲南朱苦拉村傳教。他熱愛咖啡,無論走到哪裡他都隨身攜帶。為了喝到新鮮咖啡,途經越南時購買了一株咖啡苗並種在了教堂外。他或許並不知道這株咖啡苗的祖先正是1715年荷蘭咖啡商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那株。
有著“貴族血統”的咖啡苗在雲南這片肥沃土壤裡生根,迅速適應了紅土高坡的海拔和氣溫。數年後,咖啡林在中國拔地而起。
隨著傳教範圍的擴大,咖啡文化逐漸覆蓋到雲南各個角落。田德能神父成為中國咖啡始祖。
當時的昆明還有一家傳奇的越南咖啡館,老闆是位漂亮的單身越南女子,叫做阮民宣,據說是越南的望族。
新鮮的咖啡正是這裡的招牌,由於味道正宗,沈從文在這裡宴請過胡適,周總理也在這裡喝過咖啡,認為味道與他青年時期留學法國時喝過的咖啡相差無幾。
說了這麼多,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換換口味,來上一杯中國咖啡吧,享受一下比德國人更幸福的日子。
阿里巴巴的數字農業基地,有來自正宗原產地的雲南咖啡供應,讓這個春節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