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略同湯餅賽新年,

薺菜中含著齒鮮。

最是上春三五日,

盤餐到處定居先。

餃子和麵片湯一樣,都是春節時大家喜歡吃的美食,這薺菜餡的餃子吃起來真是新鮮美味啊!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每逢正月十五的時候,大家團聚在一起,品嚐著餃子,享受著安居的幸福,是多麼美妙的時刻呀!

這首詩是清代詩人何耳的作品。湯餅是水煮麵條或者面片一類的食物,類似我們現在的面片湯,它與餃子一樣,是傳統的麵食。這首詩以水餃為題,通過寫餃子的餡兒、吃餃子的時令,細緻生動地記錄了古時候人們吃餃子的場景,尤其寫餃子餡兒是新鮮的薺菜的時候,你們是不是也被這風味吸引了呢?詩人用細膩的詩筆,讚美了餃子的美味和對生活的熱愛。

餃子香 小種子童書版權插圖

傳說是神醫張仲景發明了餃子

餃子原名“嬌耳”,它的由來,有一個傳說。東漢末年,有一位名醫叫張仲景。張仲景醫術高明,對於疑難雜症總能藥到病除。他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當地瘟疫爆發,張仲景便讓人在衙門口支起大鍋,為百姓免費發放藥湯。後來,張仲景告老還鄉,見到家鄉的很多窮人因為飢寒,耳朵都凍爛了。為了幫助這些窮苦的百姓,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

他按照當年在長沙的辦法,於冬至那天,架起了一口大鍋,將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到大鍋裡煮。煮好之後,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再次煮熟後分給凍壞耳朵的窮人吃。每人一對嬌耳,一碗湯,這就是著名的“祛寒嬌耳湯”。人們吃下祛寒的嬌耳湯,渾身發熱,耳朵也變暖了,吃了一陣後,凍壞的耳朵漸漸康復了。後來,人們慶祝新年的時候,仿照嬌耳做成食物,取名叫作“餃耳”或餃子,延續至今。

小種子童書版權插圖

餃子與餛飩的親緣關係

你們知道嗎,最初的餃子不是單獨撈出來吃,而是和湯混著吃。從唐代開始,餃子就和今天變得差不多一樣,煮熟以後單獨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吃了。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有一種食物和餃子很像,就是和湯混著吃的,它的個頭比餃子小一點,名字叫餛飩。其實在古時候,餛飩和餃子是同一種食物,換句話說,餃子算是餛飩的一個細分品種,它們都是用面擀成片狀,裡面包上餡兒。

三國時期的文獻裡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同食也。”就是說,餛飩的形狀像月亮一樣,人們都喜歡吃。

這形狀如同月亮的“餛飩”其實就是餃子。後來,餃子逐漸和餛飩分離,成為春節的當家食品。

饅頭與包子的是是非非

除了餃子之外,古時候還有其他的包餡兒麵食。饅頭和包子都是發酵製作的,我們現在說起饅頭就是沒有餡兒的,說起包子是有餡兒的。有意思的是,在古時候,饅頭是有餡兒的,相當於現在的包子。饅頭的餡有多種口味,甜的鹹的都有。至於包子這個稱呼其實和饅頭是同時存在的,一般大個兒的饅頭叫饅頭,小個兒的饅頭叫包子,和現在的叫法大不相同,反倒和古時候的餃子、餛飩的關係有些相同之處。

(小種子童書館給大家拜年,祝大家新春快樂,餃子年年有,配酒格外香!)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酒店招牌菜——茶饊草雞蛋、鐵板護心肢、QQ酥蠶豆